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說到遠古巨獸,恐龍應該是知名度最高的,它們在地球上發展繁衍了1.6億年,大約在6500萬年前整體滅絕,僅殘留下一些個體發展成今天的鳥類,沒錯你吃的炸雞,如果追溯起來是具有恐龍的基因,是不是仿佛發現了新世界?
那麼史前恐龍大家族為什麼會滅絕?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都有一點了解,「小行星撞擊說」是目前被大部分所認可的,在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直接的破壞力造成一定生物的傷亡,而後續引發的地震、海嘯以及火山爆發等導致地球上75%的物種滅絕,其中主要以恐龍為主。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兇殺案現場」,它位於現今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科學家在那裡發現了巨型的隕石坑,通過地質分析這個巨型隕石坑形成於6500萬年前,並且從地層中可以分析出當時大氣層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科學家猜測恐龍的滅絕和這次撞擊有直接關係。一次小行星撞擊可以形成直徑180公裡、深度900米的隕石坑,那麼讓恐龍滅絕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但還有另外一種理論流傳在古生物學家圈子裡,只是公眾很少對此提起興趣
有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和小行星撞擊屬於巧合,即使6500萬年前那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沒有撞擊到地球表面,恐龍或許也會滅絕,只不過時間上的巧合讓小行星背了鍋。
此前很多古生物學家通過不同的辦法研究白堊紀末期恐龍的演化情況,它們認為整體上恐龍的發展已經不在適合生存環境,處在衰落的階段,即使沒有那顆小行星撞擊地球表面,恐龍在白堊紀末期自己也會走向滅亡。
古生物學家的這一觀點,給了很多懷疑論者一劑強心劑,此前就有很多疑論,認為恐龍是被高級文明給終結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類文明讓出生態位。結果也正好如此,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在大約1000萬年的時間內快速地佔據了恐龍曾經的生態位,因為生存資源和空間都非常充足。
而最新的一項研究否認了廣泛流行的恐龍滅絕論,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不久前來自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以及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他們否認了廣泛流行的恐龍滅絕論。
科學家仔細研究了一組恐龍宗譜,並且建立了數學模型,重新評估了這類恐龍的繁殖成功率以及製造新物種的能力,這些英國科學家認為在6500萬年前希克蘇魯伯隕石(Chicxulub)撞擊地球之前,恐龍自身的發展演化完全沒有問題,並不像此前科學家所研究的:恐龍在進入白堊紀末期前已經處於衰落狀態,實際上在隕石撞擊地球前,恐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目前的結論再次回歸到「隕石撞擊說」,如果不是那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表面,目前恐龍也許還在稱霸地球,當然哺乳動物也就沒有發展起來的機會,那麼人類自然不會出現。
除了天體撞擊還有哪些假說解釋恐龍的滅絕?
其實關於恐龍的滅絕原因有很多的猜想,有觀點認為恐龍是因為地球氣候環境變化導致的滅絕,畢竟恐龍無毛無保暖器官,地球溫度下降必然導致恐龍死亡。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假說,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恐龍的滅絕可能和物種之間的競爭有關,最後被淘汰掉。但是對於龐然大物,地球上和恐龍同時代的物種誰又能成為它們的競爭對手哪?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在白堊紀末期就出現了小型的哺乳動物,它們屬於嚙齒類,專門喜歡偷吃恐龍蛋,最終導致恐龍的滅絕。
這種觀點和其它觀點非常不同,目前普遍認為哺乳動物的發展或者人類的出現都得益於恐龍的滅絕,還得向它們說聲謝謝。但這種物種鬥爭說確認為是哺乳動物主動出擊解決了進化道路上的一座大山-恐龍。
總結
地球生物有38億年的發展演化史,物種的滅絕或者新物種的出現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大部分都終結於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尤其是早期的地球比較活躍變動較大。藉此可以給人類文明一個提醒,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升高這是一件影響很大的事情,如果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某些物種消失。
真心不希望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主角會是人類文明!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