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地區,指的是位於裏海和黑海之間,高加索山脈所在的廣大地區。高加索山脈分為大高加索山脈和小高加索山脈,其中大高加索山脈是歐洲與西亞的分界線,小高加索山脈則是亞美尼亞與北方喬治亞、亞塞拜然的主要國界線。
以大高加索山脈為界,高加索地區分為兩部分,北方稱為「北高加索」,屬於俄羅斯;南方則稱為「外高加索」,指的就是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三國。
1、外高加索三國三宗教
在外高加索三國之中,
亞美尼亞在公元301年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世界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政權,
不過亞美尼亞的基督教屬於使徒教會,是基督教最早的組織形式,與今天另外三派的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不同。
亞塞拜然,信仰伊斯蘭教,與伊朗一樣屬於什葉派。
喬治亞,則與俄羅斯一樣信仰東正教。
三國三宗教,這一格局的形成正是數千年來中東和歐洲各大地緣力量——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突厥、俄羅斯等博弈的結果。
2、波斯帝國徵服高加索地區
由於臨近兩河地區,外高加索地區的文明史其實極為悠久,這裡是葡萄酒的發源地,也是現代歐洲人的發源地之一,雖然這裡地理上屬於西亞。
當中東進入文明時代之後,兩河地區的阿卡德帝國、埃及的埃及帝國、小亞細亞的西臺帝國都曾入侵高加索地區,於是這裡成為了各個帝國重要的奴隸產區。
至公元前9世紀,高加索地區崛起了一個強大的
烏拉爾圖王國
。
烏拉爾圖王國曾與兩河地區的亞述帝國爭霸,並相繼徵服塞凡湖、雷扎耶湖和幼發拉底河上遊的廣大地區,最終在公元前6世紀被伊朗地區的米底王國所徵服。
公元前550年,伊朗的居魯士大帝起兵取代了米底王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整個外高加索地區全部被納入了帝國版圖。
正是在波斯帝國時期,外高加索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都波斯化了,波斯的拜火教也成為了外高加索大部分人群的宗教信仰。
3、亞歷山大帝國將高加索地區希臘化
外高加索地區的東南方是波斯帝國,西方則是希臘。
希波戰爭不僅將世界永久的分為了東方和西方,也影響了夾在兩大文明之間的外高加索地區。
至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徵徵服了波斯帝國,也開啟了外高加索地區的希臘化進程。
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帝國一分為三,其中亞美尼亞地區屬於塞琉古王朝所統治。之後隨著塞琉古王朝被羅馬和帕提亞帝國所敗,亞美尼亞趁機取得了獨立的地位,這便是
阿爾塔什斯王朝。
公元前95-前65年,這是亞美尼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其疆域從裏海綿延至黑海,亞美尼亞人稱自己為「從海到海的亞美尼亞」。
正因如此,亞美尼亞是外高加索三國之中最有歷史存在感的國家。
但介於大國之間的地緣格局,決定了外高加索地區任何一個政權都無法長久。
4、羅馬和波斯的博弈場
公元前後,羅馬帝國將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而外高加索地區也納入了帝國版圖,並持續希臘化。
與此同時,波斯地區先後出現的帕提亞帝國也將矛頭指向了外高加索地區。
羅馬VS帕提亞
,戰爭不斷在地中海東岸進行,從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到外高加索地區都是兩大帝國的博弈場。
在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的兩面夾擊下,亞美尼亞歷史上最輝煌的阿爾塔什斯王朝被滅,其西部成為羅馬的一個省,而東部則被帕提亞所吞併。
公元224年,波斯薩珊王朝崛起,在伊朗取代了帕提亞帝國。薩珊王朝幾乎恢復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版圖,
而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所同化,公元301年,亞美尼亞正式定基督教為國教。
波斯VS羅馬,
這一時期的亞美尼亞依然被兩大帝國所瓜分。
5、阿拉伯帝國崛起和突厥人的進入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公元7世紀,在波斯和東羅馬之間的阿拉伯人崛起了。阿拉伯帝國在公元651年滅了波斯薩珊王朝,同時也將勢力伸入外高加索地區。
阿拉伯人曾試圖強迫亞美尼亞人改宗伊斯蘭教,但最終沒有成功。
公元10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衰落,而東羅馬帝國馬其頓王朝則開始復興,並將阿拉伯人從外高加索地區趕了出去。不過,東羅馬帝國最後也沒能在外高加索地區建立有效的統治,許多小國在這裡建立了起來,後來突厥人正是利用這一四分五裂的局面徵服了外高加索地區。
突厥人最初出現在中東,源於阿拉伯帝國對朝中波斯人的壓制,阿拉伯人利用突厥人驅逐了掌控朝政的波斯人,卻變成了突厥人的傀儡,這便是突厥人的塞爾柱帝國。
公元1071年,塞爾柱突厥人在曼奇刻爾特戰役中擊敗了拜佔庭帝國,由此佔據了小亞細亞和外高加索地區。
這一戰役,不僅導致了後來的長達兩百年的十字架東徵,也使突厥人從此成為了外高加索地區的統治者。
塞爾柱帝國,後來分化出了羅姆蘇丹國,羅姆蘇丹國又分化出了奧斯曼帝國。而在波斯地區的突厥人建立了帖木兒帝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
突厥化,成為阿拉伯帝國之後公元11-19世紀中東歷史的主流,外高加索地區自然也不例外,這裡基本上一直處於不同的突厥霸主的統治之下。
突厥人,最終使亞塞拜然變成了伊斯蘭國家。
6、奧斯曼帝國、波斯薩非王朝、俄羅斯帝國的博弈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的殘局,最終以突厥人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薩非王朝(薩法維)東西並立而結束,奧斯曼帝國是遜尼派,薩非波斯史什葉派,奠定了今日中東的格局。
奧斯曼帝國與薩非波斯,為了爭奪伊斯蘭世界的霸氣戰爭不斷,猶如當年波斯與羅馬之爭的重複。
正是在兩大帝國的爭霸戰中,亞美尼亞高原最終被一分為三,分屬伊朗、土耳其和亞美尼亞,當年的亞美尼亞三湖——凡湖、賽凡湖、烏魯米耶湖,如今也分別被三國——土耳其、亞美尼亞、伊朗分開佔據。
之後,俄羅斯帝國崛起,與奧斯曼帝國又大戰兩百餘年,並同時逐漸南下蠶食波斯(愷加王朝)的領土,並最終吞併了外高加索三國。
如今,外高加索三國雖然都取得了獨立的地位,但在俄羅斯、伊朗、土耳其、伊拉克等國的環繞下,極易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