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蛇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根據已發現的蛇類化石看,它們早在距今約1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經過了上億年的進化,現在已知的蛇種類超過了3000多種,它們遍布除了南北極以外的世界各地。由於蛇類的分布很廣、行蹤隱秘、具有一定的攻擊性(約有500種毒蛇),而且出現的時間比人類出現的早得多,所以,蛇類成為了人類最害怕的動物之一。
那麼,從蛇出現到現在最大的蛇是什麼蛇呢?現存最大的蛇是什麼蛇呢?它們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基於蛇的圖片可能會給小夥伴們帶來不適,下面我們就用卡通圖來代替)
史上最大的蛇
蛇是整個蛇目下所有爬行動物的總稱,其中包括蛇、蟒、蚺、海蛇等所有的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而在蛇目下體型最大的兩個科無疑就是蟒科和蚺科了。最早生物學家將蚺和蟒並為蚺總科,所以蚺和蟒最早是同科不同亞科歸類的。但是,根據生物學家對蟒和蚺科成員的基因分子研究發現,雖然蟒和蚺都是大型的蛇類,但是它們的基因相差很大,反而體長平均在1.5米美洲閃鱗蛇科與蟒科成員才是近親,因此,後來,蟒和蚺又被重新劃分成為了單獨的科。
根據已發現的蛇類化石看,有一種巨型的蛇類,它生活在距今約6000萬年前的南美洲。從2009年這種巨蛇在南美洲被古生物學家發現之後,他們相繼又發現了27具巨蛇的化石。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其化石的分析發現,它與現存蟒的基因最為接近,所以被列入了蟒科下。而且根據化石與現存蟒蛇的對比發現,這種巨蛇的平均體長都在10米以上,最大者體長甚至達到了14米,體重超過了1噸,它就是著名的泰坦巨蟒。
現已發現的28條泰坦巨蟒的化石均來自於哥倫比亞北部的塞雷洪煤礦,因此泰坦巨蟒又被稱為塞雷洪泰坦巨蟒。在泰坦巨蟒出土的化石坑中,古生物學家還發現一些大型鱷類的化石,比如體長平均在4.5米的噸鼻鱷。因此古生物學家認為當時的泰坦巨蟒的主要食物可能來自於水中,而且主要以鱷魚和一些大型的魚類、龜類為主。
關於泰坦巨蟒為什麼能長這麼大?到現在沒有確切的科學解釋,不過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假說,其中呼聲最高的就是「溫度假說」,簡單的說就是當時南美洲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要高4-5℃左右,不過,這個假說被一些科學家抨擊,因為泰坦巨蟒如此龐大的體型就意味著它能代謝出龐大的熱量,如果環境溫度再高,幾乎沒有散熱能力的泰坦巨蟒可能會被熱死。
但是,不管泰坦巨蟒是如何長這麼大的,它的體型是一個既定的事實,而正是因為體型龐大(代謝熱量高、食物量需求大),這種龐然大物僅在地球上生活在200萬年,到了距今約5800萬年前,它們就滅絕了。
現存最大的蛇
提起現存最大的蛇,許多小夥伴首先想到的就是亞馬遜森蚺了,因為在網上許多資料都將亞馬遜森蚺描述為一種體長超過10米的巨蛇。但是,關於這個數據的真實性到現在為止沒有得到證明,即使有人花重金懸賞都沒有人發現體長超過9米的亞馬遜森蚺。根據已發現的亞馬遜森蚺看,到目前為止大都不超過6米,而有記錄的最長的亞馬遜森蚺是著名的爬蟲學家威廉斯·拉瑪,具他的記載,這條亞馬遜森蚺長達7.5米,體重約為150公斤左右。
但是,這個數據真的就是現存最大的蛇類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現存已知的體長最長的蛇類是網紋蟒,這是一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的大型蛇類,目前已知最大的網紋蟒是在印度尼西亞捕獲的一條成年雌性個體,它的體長長達14.85米,體重未知,而有體重記載的最大個體的網紋蟒是來自於哥倫比亞動物園的一條長7.5米,重136公斤網紋蟒。
總結
史上最大的蛇是泰坦巨蟒,它的平均體長和體重都超過了現存蛇類,而現存最大的蛇是網紋蟒,按照亞馬遜森蚺的體長和體重數據看,它是現存同比例最重的蛇。當然,以上三種蛇,無論是哪一種都有一口吞下成年人的能力,畢竟大型的蛇類幾乎都能把嘴巴長到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