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 農曆八月廿四南鯤鯓萬善爺千秋:
南鯤鯓代天府又稱五府王爺廟,位於臺南市北門區,由兩座廟所組成,大廟代天府,祀奉五府千歲,小廟為萬善堂,祀奉萬善爺,是全臺規模最大、最古老的王爺廟。分布在臺灣西南外海的許多小沙汕,由於地勢形狀像鯤魚的身體,所以五府千歲便以「鯤鯓」為名。民間相傳萬善爺乃清康熙年間的一個小牧童,因頗有慧根,在康榔山的空地上悟道成仙,也就是今日南鯤鯓代天府的廟地,而五府千歲於清嘉慶年間渡海來臺,也看上此地建廟,由於雙方互不相讓,只好以武力來決定誰才有建廟的權力,後來赤山巖觀世音大士出面調解,協議五王蓋大廟,萬善爺蓋小廟,共同救渡苦海眾生,自此之後,神靈顯赫,香火鼎盛,前來參拜的弟子們不計其數,也形成南鯤鯓代天府奇特的寺廟文化。
南鯤鯓代天府主祀之五府千歲(李府、池府、吳府、朱府、範府五王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二月動工興建,佔地二十餘甲,廟貌頗宏偉,古蹟尤多。
萬善爺為此廟之 「 囝仔神 」 又稱 「 囝仔公 」 ,亦為最主要配祀神祇之一。
萬善爺奉祀於 「 萬善堂 」 ,在此廟 「 娘媽殿 」 (奉祀註生娘娘)後左行之 「 萬壽公園 」 內,園中林木青翠,奇石嶙峋,並有萬善爺池邊牧牛的塑像,栩栩如生。
根據地方代代傳說,小時後的萬善爺在北康榔山放牛,有一天突然天上烏雲密布,不一會兒下起大雨來,萬善爺急忙的鑽進一旁的林投樹下避雨,他進入林間意外發現樹林內竟有一丈方圓的空地,不生草木,大雨傾盆卻滴水不入,他好奇的走進那塊一丈方圓的空地避雨,當時就感受到空間中神秘的力量。
從此以後,萬善爺每天到北康榔山放牛的時候,一定會到這塊空地上靜坐。有一天,萬善爺一樣在放牛的時候來到空地上靜坐,竟然就在這塊靈地上修成正果坐化成神了。萬善爺的舅父得知此事,就將祂的屍體用草蓆包裹著,埋葬在這塊靈地上。
萬善爺坐化的靈地上,在「五府千歲」於清嘉慶年間渡海來臺建廟時,與萬善爺發生了「爭地大戰」,最後,由赤山巖觀世音大士出面調解,協議在靈地上「五王蓋大廟」、「萬善爺蓋小廟」,共同渡救眾生。
清嘉慶二十二年間,渡海來臺「五府千歲」決定遷廟,並選擇在槺榔山萬善爺當初坐化的靈地上建廟,萬善爺於是跟「五王」抗議說;「這塊土地是他生前所有,而且埋有銅針為證」。五王回應說:「他們早在渡海來臺時,就已經看中此地,並埋有銅錢為記」。爭執不下的情況下,雙方於是請出了「土地公」來公證,「會勘」結果是,「銅針」就插在「銅錢」錢孔中,整個事件僵持不下最後演變出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爭地大戰」。
在這場「爭地大戰」中,雙方都掛彩;「萬善爺」腳踝受傷、現在五王的三王爺吳府千歲,額頭有一道傷痕。神奇的是,受傷的傷痕確實留在保存在南鯤鯓代天府中古老的神像中,那是當年那場「爭地大戰」中,「五王」大戰「萬善爺」時的,所留下來的傷痕,廟方曾經多次請工匠來修補,但都還是一樣無法修復完全。
庚子年 農曆八月廿四潛惠彭真人舉宅飛升: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儒釋道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佛教由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世紀,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所創,並且在漢朝時期傳入我國。而道教則是完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佛教與道教作為古代的兩大教派,它們之間相互借鑑和融合,深深地影響著傳統文化的發展。
寺廟是供奉神佛和僧道們修行的場所,人們也喜歡在閒暇之餘到寺廟裡燒香祈福,這裡環境清幽、氣氛莊嚴,燒香可以把自己的願望通過香來向神明傳達,這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事實上,如果嚴格劃分的話,佛教的「寺」和道教的「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不要把它們叫錯了。
首先來說一下「寺」。「寺」原本是古代官署的名稱。「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秦漢時期,朝廷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像漢代時御史大夫們辦公的地方都會稱作御史大夫寺,管禮儀的部門叫做太常寺。其中有一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的機構名叫鴻臚寺,佛教的「寺」也是由此而來。
東漢永平七年的上元節這天夜裡,漢明帝夢見一個頭上有日月光的金人,身長丈六,在殿庭上飛繞,自稱從西方而來。大臣告訴漢明帝這是來自西方的佛陀。漢明帝深以為然,決定派郎中蔡愔、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和佛法。大臣返回中原時,還帶回來兩名印度高僧,漢明帝十分隆重地接見了他們,並將僧人安排在鴻臚寺暫住。
第二年,漢明帝敕令於洛陽城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修僧院。為了紀念白馬馱經,將其取名為「白馬寺」,僧人在白馬寺翻譯經文,為百姓講經說法。自此以後,「寺」逐漸成為佛教建築的一種稱謂,在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
接下來再說一說「廟」。《說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通過對文字「廟」的註解可以看出,最初的廟是用來祭祀祖先的,並且廟的規模在封建社會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在《禮記》中規定:「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同時,古人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對天地加以崇拜,歷代的帝王都會祭祀上天和土地。土地神源於古代的土地信仰,土地可以生育萬物,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孝經援神契》中也有寫道:「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古人將供奉土地神的建築稱為土地廟,因此「廟」也具備了供奉神明的作用。
道教自東漢中葉創立以後,以神仙崇拜作為其核心信仰,道教還廣泛吸收了民間的信仰,將土地神、火神、山神等信仰都納入其神仙體系裡。道教為眾多神仙立廟祀奉,興建了許多的道教建築,並且以「廟」來命名,如土地廟、城隍廟、山神廟、關帝廟、東嶽廟等等。
道教除了「廟」以外,最常見的建築是「宮」和「觀」,如人們熟悉的白雲觀、玄妙觀、青羊宮、紫霄宮等等。「尹喜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周康王聞拜為大夫。以司觀望,故號此宅為關令草樓觀。即觀之始也」。文始真人尹喜在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天都要登樓觀星望氣。
道祖老子騎青牛自東而來,尹喜請求老子講經說道,老子傳授尹喜食氣煉丹之法,並留下傳世經典《五千言》。「觀」隨著文始真人的草樓觀開始,成為了道教的一種建築稱謂。「宮」最初是帝王的居所,後來為了推崇神仙之道,敕建了供奉神仙的場所,將它們稱為「宮」,因此道教的建築也有了「宮」的稱謂。
謝謝閱讀!
起名,法事,風水等諮詢加法師微信:17712531653
點擊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