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EDTREND
醫趨勢說
對於民營醫療投資創業者來說,社區全科連鎖診所會是一個經營發展的好賽道嗎?
擁有40餘家連鎖診所,社區全科醫療大鱷再迎數億元融資
社區全科醫療資本大鱷「強森醫療」又有新動作了!
11月26日, 融創中國與強森醫療戰略投資合作籤約儀式在強森醫療集團總部舉行,強森醫療正式宣布獲得數億元C輪融資。據了解,這也是強森醫療自2014年成立第一家社區診所以來,全5輪融資中,進行的第二輪突破1億元的戰略融資。
據公司官網表述,強森醫療是中國領先的社區醫療連鎖品牌, 在西安、成都、重慶等多個地區開設有40餘家連鎖醫療機構。
在管理方面,強森醫療引進新加坡醫院管理模式,推行責任醫療制、移動預約制、10分鐘問診制、打包收費制、家庭會員制、 全科門診服務一站式「六優體驗」,且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口腔科、中醫科、 皮膚科、超聲影像、醫學檢驗等科室,並提供日間手術、健康體檢、皮膚美容、預防保健、疫苗接種、康復理療、 綠色轉診等服務。
本輪融資後,強森醫療將加強門店拓展力度與產品研發力度,圍繞「小前端、大平臺、富生態」的戰略不斷打造醫療服務閉環。
國家政策支持,開辦社區全科診所是一個好賽道嗎?
強森醫療「不差錢」的融資擴張,可謂再一次讓我們見識到了社會辦醫發展社區全科連鎖診所的無限可能性。
據國家衛健委公開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我國基層醫療機構數量已達到954390家,正式註冊的診所數量也已突破24萬家。
隨著國家「分級診療」政策的推進,醫院門診服務比例不斷向基層轉移,有專家推測,未來10年基層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3萬億以上,增速超20%。
而社區醫療作為基層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發展境況下,自然展現出了不俗的成長潛力。
另一方面,中國個體診所數量雖多,但普遍質量不高,正呈現出「小、散、差」的混亂局面。市場寒冬下,個體診所生存越來越困難,但連鎖機構發展趨好,這也就為規模化、連鎖化、規範化的連鎖品牌孵化打造提供了契機,吸引著一大批社會資本投資入局。
此外,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還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進社區醫院建設工作的通知》,引導社區加強防治結合,提高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護理、康復能力,加強住院病房建設,強化醫療質量管理。再結合近幾年國家鼓勵全科醫生、社會力量開辦全科診所的措施來看,創辦「社區全科連鎖診所」其實已經擁有了最硬核的國家政策支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醫療市場上已存在50家左右的社區連鎖診所品牌在搶灘布局,其中不乏呂醫生診所、安德全科診所、百匯吉連鎖診所、新寧診所這些知名或是已經上市了的品牌。但相對於社區診所整個增量市場而言,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參與空間。
只不過,開辦「社區全科診所」,投資管理者至少還要面臨如下4大困難:
首當其衝的就是基層醫生的短缺。現在無論是公立的還是民營的大醫院都在砸錢重金招人,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人才緊張問題,競爭壓力下,基層社區醫院診所想要招到醫生,特備是名醫、骨幹醫生就顯得愈發困難。社區診所緩解人才困難的傳統方法是讓老專家帶新人,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培訓培養模式;現在也有以呂醫生連鎖診所為代表的品牌,引進梅奧等外國診所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數據系統協助醫生看病。
其次是政策紅利的匱乏。國家「分級診療」、「醫聯體」、「家庭醫生」等政策雖好,但面向的大多還是公立醫療機構,很多民營診所還是很難參與到公立醫院的轉診體系當中,享受不到很多優勢資源。另外,各地政府對於社會辦醫的補助激勵有,但僧多粥少,杯水車薪,診所品牌經營基本上只能自負盈虧,獨立生存。
第三是運營成本較高。《安德全科診所:借鑑英國全科模式,2017年服務7萬人次,人均診費100元》這篇文章曾提到:安德全科診所每個診所佔地面積在400-700平米之間,患者單次人均就診費用在90-120元之間,總建檔客戶人數超40000人,2017年度全年服務超70000人次。其中雅頌居店更是服務人數達32000餘次,3年建成3家全科診所。
但有人分析,拿旗下雅頌居店為例,2017年服務人次3萬2千,人均診費100,總收入大概是320萬。毛利以40%計算,128萬的收入甚至可能低不過人力開支。診所在初建成時,真的盈利困難。
第四是全科連鎖診所的成功難複製。這個「難複製」的「難」,不僅體現在其他連鎖品牌的成功難複製,也體現在一個連鎖診所品牌內部某一診所的成功難複製。
全科連鎖診所不像專科連鎖診所那樣有「針對性」,有眾多的前人經驗,可以提煉標準化管理模式,最能打的旗號甚至只有「貼近社區、離家近」這點。且全科連鎖診所,多數是創始人參與診療,而這種模式很難複製到其他店,這也就導致,同一品牌下的社區全科診所,如果醫生實力不均衡的話,往往東一家弱,西一家強。
總而言之,社區全科連鎖的發展潛力很大,但成功運營,還需面臨諸多考驗。今後,可能還會有更多類似於強森醫療這樣的行業新筍冒尖,未來還有更多機遇。
來源:民營院長俱樂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