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37年,23本日記,守護揚子鱷……
>>>一家三口守護揚子鱷37載,老人把守護國寶鱷魚看成是守護自己的孩子。
>>>78歲的佘世珍在宣城揚子鱷保護區取景。最近老人玩上微博,想通過圖片讓更多的人了解和保護揚子鱷。
"只要我能動,守護揚子鱷我就要堅持下去!"。佘世珍動情的說。8月15日傍晚,宣城市宣州區周王鎮紅星村野生鱷魚保護區78歲的佘世珍老人和兒子張宏華開始了一天的守護巡邏。
>>>8月13日夜幕降臨,佘世珍老人和兒子張宏華在周王鎮紅星村野生鱷魚保護區巡邏。
>>>8月15日晚上8點,佘世珍老人在巡查時發現了一條野生鱷魚。
>>>宣城市宣州區周王鎮紅洋村洪上組毗鄰紅星水庫,這裡是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8歲的佘世珍,聲音洪亮、耳聰目明,身體相當硬朗。老人家住宣城市宣州區周王鎮張村。1982年8月,幾個兒子在紅星水庫遊泳時,捧回來一窩奇怪的蛋。這些蛋是在水庫的島上發現的。父親張緒宏將蛋交給專家,經鑑定確是"土龍蛋",揚子鱷蛋。紅星水庫成了揚子鱷保護點,佘世珍一家與揚子鱷的緣分也就此展開。
>>>佘世珍老人在宣城揚子鱷保護區揚子鱷孵化基地,了解揚子鱷孵化的過程,以便更好地保護揚子鱷。
>>>佘世珍老人在宣城揚子鱷保護區向專家學習揚子鱷繁殖的相關知識。
保護區新成立,需要對野生揚子鱷的生活習性、活動情況、環境需求進行記錄、收集。作為黨員,佘世珍老人的老伴張緒宏被"委以重任",當起了揚子鱷義務管護員。從那時起,他心裡就暗自下了決心,盡一切所能,一定要保護好這些活化石。
從第一天任管護員開始,夫妻倆就全力以赴,毫不鬆懈。"我們就是每天一趟一趟地巡視水庫,冬眠期也沒間斷過。"佘世珍回憶道。除了巡視,兩人還向附近的村民宣傳保護揚子鱷的重要性,勸阻村民下網捕魚。
巡護期間,張緒宏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記錄揚子鱷的活動情況。 在佘世珍家裡,現在還存有一本張緒宏當年的記錄本。"他一共記錄了23本,23年,一年一本。"2005年,張緒宏去世後,佘世珍將其中的22本捐給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己只留了這一本作個念想。
>>>每次巡查歸來,佘世珍老人都認真記筆記。
>>>23個記錄本,一記就是20多年。
翻來記錄本,一頁一頁都井井有條。本子的主人將每一頁劃分成格,記錄下揚子鱷的活動時間、發現鱷數、天氣情況、鳴叫情況……張緒宏、佘世珍也被當地人稱為揚子鱷"土專家"。23本揚子鱷的記錄本,足以見證張緒宏與揚子鱷的深情牽絆。
>>>張宏華接替了母親守護揚子鱷的任務。
>>>張宏華在水庫邊安裝了攝像頭,以防有人驚擾揚子鱷。
>>>8月13日晚,佘世珍老人和兒子張宏華在周王鎮紅洋村洪上組野生鱷魚保護區巡邏。
>>>佘世珍老人和兒子張宏華在紅星水庫的野生揚子鱷巡查。
隨著對野生揚子鱷生活習性研究日趨成熟,佘世珍已不需要每天再記錄揚子鱷的活動情況,但每年產卵的情況還需要詳細匯報。佘世珍聽得懂揚子鱷的叫聲。"叫聲不一樣,意思就不一樣。比如說要下雨了,聽揚子鱷叫就知道了,比天氣預報還準。"水庫中間的那個小島上,有一隻揚子鱷長期生活在那裡。佘世珍能很清楚地聽見揚子鱷的叫聲。"那條揚子鱷有兩根扁擔那麼長,要下蛋前總是叫。"小兒子要接佘世珍老人到城裡去住,"我走不掉,我哪能走,誰在門口照顧揚子鱷,有人來妨礙它們,我就要管。"2018年,年近花甲的大兒子張宏華接下了管護員的工作,陪伴母親一起承擔起守護責任。揚子鱷產卵時,張宏華就會回來觀察、照顧。平時張宏華在外工作的時候,佘世珍在村裡守著。張宏華也並非新手,從小耳濡目染,讓他對揚子鱷充滿了感情。去年端午節,他特意到島上修剪樹枝,讓揚子鱷好做窩產卵。去年揚子鱷在島上產了32枚卵,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目前,在紅星水庫的野生揚子鱷目前達到了20多條,最大的一條體型將近2米。
>>>暑假,佘世珍老人當起了留守兒童的保護揚子鱷的「輔導員」。
>>>佘世珍老人向小朋友介紹揚子鱷能長多大,從小培養周邊村莊小朋友對揚子鱷保護的意識。
>>>佘世珍老人找來許多揚子鱷的圖片給小朋友上課。
37載護鱷情,一家三口用一份初心與擔當繪製出一張青山綠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美的圖畫。佘世珍老人先後榮獲,2016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頒發的"生態保護獎"、"安徽好人"等榮譽。
本報記者 李博 本報通訊員 高博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