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改作他用的農業大棚,北京正在進行治理,逐步恢復原狀。
資料圖:流浪狗 程寧 攝
可是,大興區北臧村的一處大棚有點特殊,住在裡面的是小動物救助站的200隻貓和50隻狗。治理工作不能停滯,但小動物們又不能流離失所。在多個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小動物們順利搬了新家。
貓狗「集合」最難辦
近日,北京市規劃國土委依照相關規定,制定發布《大棚類設施農業項目違法違規用地整改標準》,這意味著農業大棚被改作他用的亂象將被整改。北臧村騎士公園周邊的大棚裡,有四間鋁合金房屋,住在這裡的是200隻貓和50隻狗。曾經流離失所的它們,在首都愛護動物協會會員的幫助下在此安家。而協會會員在承租大棚時,整改標準尚未出臺。
「國家出了政策標準,我們必須支持,一定要搬!」違規的大棚要拆,但短時間內為小動物們找個新家也絕非易事。首都愛護動物協會副秘書長李偉說,得知情況後,她積極與包括市農業局在內的多個相關部門溝通,各部門積極回應,伸出援手。
「把貓狗們集合起來就花了兩天半時間。」平日,為了讓貓狗們不失自由天性,它們都「放養」在活動區。小狗大多親人,50隻很快就集合進了籠子,可貓的個性更獨立,親人的、乖順的都進了籠子,剩下的拿食物都抓不到,最後只好用上了誘捕籠。」
得知小動物救助站要搬家了,北臧村鎮政府也調配了人手,幫忙搬運貓糧、狗糧。李偉說,這些資材總重量將近一噸,大家特別感謝鎮政府的支持。搬糧的人來了,正巧趕上大家在發愁如何「對付」那些不肯進籠的貓咪呢。搬糧的人立刻加入了「誘捕」的行列。「都裝進籠子用了兩天多時間吧,確實很費力。」李偉說。終於,200隻貓、50隻狗都上了搬家車。為了防止遺漏,在即將拆掉的「大棚房」裡,李偉還放置了一些誘捕籠,「希望不落下任何一個,這些小動物已經被遺棄過一次,不能讓它們再無家可歸了。」
希望它們能安定下來
順利搬家的小動物們,一部分被首都愛護動物協會的會員收養,其餘很大一部分需要分散寄養。對「毛孩子」們有著深厚感情的李偉說,希望有機會能申請一些用地,讓流浪動物真正安下家來。
據統計,目前北京正式的小動物救助站共25個,加上更分散的小型救助站,數量可能超過百個,主要分布在大興、房山、通州等地,順義數量最集中。這些小動物救助站中不少與北臧村的救助站一樣,早晚也會面臨搬家的問題。是讓小動物們再流浪街頭,還是從各個方面把這個問題真正管起來,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07年,首都愛護動物協會曾做過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其中提到,北京控鼠工作不能只靠投放鼠藥,因為鼠藥會隨雨水逐漸沁入綠地、土壤,投放量大可能帶來汙染和安全隱患。所以少部分流浪貓是一種最原始最環保的抑鼠辦法,是大自然保持平衡發展的天然手段。
這份報告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自那時起相關部門會撥款支持流浪貓絕育工作。但李偉也說,目前更多的付出還是靠會員自己,選址租房、建設貓舍犬舍、食物供給等等。對於會員們來說,每一次搬遷都會牽扯相當大的精力,但就此放棄卻又不忍。「希望流浪動物能有個棲身之所,也希望大家都能進自己一份力,更希望養小動物們的人有一份責任心。」
延伸閱讀
為何流浪動物這麼多
北臧村的救助站並不是救助流浪貓狗最多的。李偉說,有的救助站甚至有700隻以上的流浪動物。為何出現這麼多流浪動物,首都愛護動物協會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
李偉介紹,流浪動物問題開始凸顯,大約要追溯到2003年以後,很多人認為貓狗攜帶病菌甚至會傳播疾病,所以出現了遺棄小動物的現象。就目前來看,流浪小動物主要有三類原因。
第一類是老平房區拆遷,「平地上樓」的居民們不願再把家養的貓狗帶上樓去,這些小動物便沒了家。
第二類情況則集中出現在長假和春節期間,很多來京工作生活的人,暫住地可能會頻繁變化。搬家過程中,家養的小動物就有可能走失甚至被遺棄。
第三類情況就是校園中的遺棄。現在很多高校學生在宿舍裡飼養小動物,這是否違反住宿規定暫且不論,每到畢業季,大學生們各奔東西,小動物們則只能在校園裡流浪。
來源:北京晚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