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最近連續四天,養魚老道一直關注著我的那缸患上白點病的小菠蘿,終於在今天,它們有了很明顯的改善,上午立刻給它們換水四分之一。
最起碼的一點就是,今天,它們的魚鰭開始舒展、遊姿開始正常、白點的數量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
在這三天當中,最令我擔心的一個主要風險,就是它們不斷上浮水面、可能缺氧的風險,無論我們在治療白點病的過程中,是用鹽或者少量輔助用藥,都有提示最好是配合升溫。
但是,無論上述的哪一樣,都有可能造成觀賞魚在快速升溫的瞬間開始,出現極度缺氧的風險。
這個道理無需再去過多解釋了,為什麼觀賞魚在夏季最容易出現悶缸的情況?
或者是平時飼養的水溫過高,觀賞魚就可能出現缺氧徵兆?
皆是因為水溫過高的緣故,尤其是飼養密度大、觀賞魚本身又有點病,再加上它們不斷地分泌著各種體表雜質,因此來說,在遭遇了突然升溫後,它們集體上浮水面的情況就會很多了,部分有可能就是實質性缺氧。
如果我們試驗過把觀賞魚放在百分之三的鹽度內,我們就會發現觀賞魚瞬間就會漂浮水面,並且保持不住身體平衡,然後有的才能慢慢恢復,而有的也就不再恢復了,這個道理是由於滲透壓的緣故,所謂死海不死,估計也是這個道理吧?
再一個就是,過量的鹽度,也會增加水體的硬度,硬度過高對於觀賞魚也沒有什麼好處的,再加上水溫提升過快等綜合因素,也不利於觀賞魚的呼吸,部分觀賞魚也有可能出現類似於缺氧的現象。
這其中還會有一定的誤判成分。
一般治療觀賞魚白點病的藥物,都會含有汞製劑,對於觀賞魚的魚鰓也會造成一定的刺激,從而影響到觀賞魚的呼吸。
而大部分藥物都是需要在25度左右的水溫中,藥效才會發揮更好,這個時候,我們再去突然升溫,升溫的幅度較大,也會造成觀賞魚出現缺氧的症狀。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觀賞魚在白點的侵襲後,各個魚鰭的受損程度也是等等不一,大多數觀賞魚會因為魚鰭的破損、潰爛,而無法保持正常的遊姿,比如說金魚類的,這個現象就會更為明顯。
這個時候,它們也會上浮水面不動,或者在水面扎堆聚集,前前後後、左左左右的遊動,看起來倒像是水黴的前兆,尤其是在剛開始升溫的前三四天,這個現象尤為明顯,也有點類似於缺氧的徵兆。
對於上述的這些現象的出現,我們沒有必要去過度驚慌,一般的,只要是觀賞魚沒有其他疾病,之前的體質還算可以,大部分都可以挨得住。
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不可以進行輔助增氧?
也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些情況下,作用不會很明顯,因為有一部分觀賞魚,只是看起來疑似缺氧,再一個就是,這個水質可能已經無法保持了,無論是加鹽還是加藥。
而有一部分體質差的觀賞魚,可能就是真缺氧了,這個就需要我們自己去詳細地觀察。
如果觀賞魚真正的缺氧,必定會在水面持續吞咽空氣,否則的話,可能就是其他原因,自己無法有效控制住自由遊動的姿勢。
如果我們能夠把魚缸的水溫保持在一定的高溫區,那麼,鹽度也好、藥物也罷,只是起到了一個輔助治療的作用。
對於加鹽或者下藥來說,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說是有它也行、無它也可,因為有些新魚友根本不按說明辦事,動不動就下藥過量,這是不行的。
有些老魚友,想要加快整個治療的進程,再一個要看觀賞魚對於高溫的耐受度,有些觀賞魚體質太差,一高溫直接拜拜了,我們就可以適度加鹽、加藥,期待效果能夠快一點,但是,千萬不要過量,有點就夠。
當我們加溫到觀賞魚的體表白點,已經開始出現大範圍脫落的現象,觀賞魚的缺氧徵兆依然得不到有效緩解,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換水處理了。
及時注入困好的新水,不但可以快速稀釋魚缸的鹽度和藥量,而且還可以迅速為魚缸補充新鮮的氧氣,這個操作,和我們在那裡用個氧氣泵,不斷震動這缸廢水的水面,以期進入更多氧氣,完全是兩個概念。
換句話說就是,魚缸裡已經有了這個黏液、死去的蟲體、鹽度和藥物,溶解氧也未必能夠進入多少了。
那麼,我們在觀察到白點有所減輕的情況下,一般的是在升溫三四天左右,我們可以一邊保持水溫不變,一邊進行至少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換水,必須困水、必須等溫,之後,觀賞魚的缺氧現象就會得到很明顯的改善,再者適度換水,也可以帶出部分病菌,觀賞魚的恢復程度就會加快。
然後一直保持著高溫環境,如果有困水的話,可以三天後再次更換,或者每天少量更換,都是可以進行的有效操作,觀賞魚就會狀態一天比一天好,即使是白點去除後,它們的魚鰭潰爛處,也需要一個良好的水質環境去靜養,對於它們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其實不單是白點病,只要是牽扯到觀賞魚的諸多體表疾病,我們都可以進行這種操作,症狀減輕後,就開始穩定水溫、稀釋藥量、進行持續少量換水。
觀賞魚的體表疾病不是什麼大病,也無需天天不斷地在那裡下藥治療,還是水溫穩定、水質第一為好,觀賞魚就會越來越好。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