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很多年前有一個這樣的新聞:在韓國有一個天才兒童,正常人1歲左右才會說話,而他5個月就會說話了。3歲學會微積分,到了4歲已經會說韓語、英語、日語和德語4門語言。15歲的時候,別的孩子才剛剛讀高一,他就已經獲得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的博士學位。這樣的一位天才,智商自然是比普通人高很多,資料顯示他在斯坦福的智商測試中分數高達210,並且還被金氏世界紀錄記載了。
01
那麼,這樣的天才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以及他身上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金恩榮出生於1962年三月七日,是韓國人。父親是一位物理學教授,在韓國著名的漢陽大學,母親也是大學教授,在漢城國立大學教書。書香門第總是極其重視子女的教育,金恩榮的父母也不例外。不過剛開始教他的卻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住在他家隔壁的一位教師。
由於天賦異稟,父親很快注意到了自己的兒子是個可造之材,於是小小年紀就開始教他數學。不過學還是要上的,在1966年的時候他就開始上小學了。同齡的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已經厭倦了小孩子的玩具了,總是喜歡和大他十幾歲的人在一起。但是大多數時候他還是一個人待著,讀書,寫字,畫畫,思考那些難纏的數學題,是個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儘管是神童,肢體上的發育卻跟不上大腦,他依然有很多方面要依靠父母,比如穿衣吃飯等,這些和平常孩子一樣慢慢長大了才學會。
他不僅僅對數學感興趣,而且在語言上也花了很多功夫,學習自己的母語也比別的孩子快很多,別的小孩還在咿呀學語,他就能說出完整的句子了,很快就掌握了韓語。在讀小學的時候他就會寫詩,還出版了一本詩文書信集叫《問天星》,這讓他一炮而紅,成為了本國當時的名人。但是他的語言天賦不止於此,學完韓語後,他又去學別的語言,學習能力強悍到一學就會,幾歲就達到了連成年人也望塵莫及的地步。
神童的名聲越傳越遠,在他七歲的時候,NASA就邀請他去美國基地參觀,美國的多所大學也早早地就注意到了他。12歲的時候,他結束了在本國大學的學習去了美國,正式成為了NASA物理研究實驗室的一員,從這之後便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
02
4年後,他已經學有所成,帶著物理學博士的頭銜回到了韓國。就這樣,這個16歲的少年又一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之下,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種天才回國之後肯定會得到本國重視的,沒想到他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美國獲得的物理學博士學位還不被國家承認。無奈之下,他決定再考一次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不過這一次,他沒有選擇之前的物理學,而是學了土木工程。學習新的東西對於自小是天才的他輕而易舉,沒費多少功夫他就取得了土木工程的博士學位。
年紀輕輕就拿了兩個博士學位的金恩榮之後又做了什麼呢?按照先前的那些天才們,比如愛因斯坦,霍金等都是待在實驗室裡搞發明創造,為人類的發展做貢獻。而金恩榮,我們卻未曾聽說過他為人類做過哪些貢獻。甚至自神童之後,就再也沒有看到有關他的新聞了。
直到很長一段時間後,有人在韓國忠北大學的官網上看到了他,發現此人已經在學校當了教授,並且就職多年了。雖然這對普通人說已經是很高的成就了,但是俗話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如此神童只是當了一名教授不免讓人唏噓。不過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可能年少成名的他追逐的並不是眾人對他的期盼,而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看來,也不奇怪了。
結語
神童的故事每個人都聽說過。有的神童如《傷仲永》一般,因為貧窮的出身,父母的教育而失去了發光發熱的機會,即使再有天賦也挽救不了成為普通人的事實。有的則出身在富貴家庭,不用操心生計,可以心無旁騖地研究自己喜愛的東西,最後贏得生前身後名。也有的在合適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為了受大眾敬仰的人。但毫無疑問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就像本文的金恩榮一樣,我們都不應該將自己局限在幾種可能性之中,也不應該活成別人想要我們活成的樣子。
文|南書房|人物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