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聰明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使用了十二平均音律,用西方的鋼琴來比較,也就是一組十二個鍵,上方五個黑鍵,就相當我們的五聲音階,下方七個白鍵都稱做七聲音階。鋼琴有88個鍵,實際它分為七個組多四鍵,這七個組的相同鍵同唱名,音高不同,它是有規律的,比如小字母一組a1(la音的振動頻率為440Hz),小字母二組的a2(la音880Hz),由此按組向後就成倍增加,向前就成倍縮小。 這麼多音的原因就是一組音的高八度低八度,為了旋律優美動聽,如鍵少了就單調枯燥無味,所以要增加音組,拓寬音域。但是這拓寬音域也只能用於音樂的演奏,因為人的聲音沒有那麼高或那麼低的嗓音,每組音的頻率都是有規律成倍增長和縮減的,每個組裡相同唱名的音都是極和弦的,所以有了這麼多的音可以用以和弦,使伴奏音中出現高低不等的和聲使音樂更完美。
二胡如今已登上了國際的音樂舞臺,鋼琴把第24個白鍵定為中央C,第29個白鍵實為國際音樂會音高,這小提琴弦樂就要以鋼琴為標準,二胡又跟小提琴中間兩弦等高,這內外弦的音高被標準化了,那在音域上就受到了限制。因為以音調do來定音,就是小字母一組的十二個音就可以把它們每個音作為do音來唱,這樣在音域就有七聲音階可伸縮自如。雖然根據人聲音域來設置了小字一組的上行和下行,聲音再高再低的歌唱家,其音域只有十幾個音,這每個音可作do就解決了可上行或下行唱出音高一樣,而唱名不一樣的音符。因為在轉調的時候只能在歌唱家固有音高上提高或降低幾度音,這就用上1=?做調號了!
二胡常見的七大調,是由1 2 3 4 5 6 7七個音分別作七個調組成:
1=D調(1-5弦)
1=G調(5-2弦)
1=F調(6-3弦)
1=bB調(3-7弦)
1=C調(2-6弦)
1=A調(4-i弦)
1=bE調(7-#4)
要懂二胡的調必須弄懂鋼琴的調的關係,因為二胡傳統常用七個調,它的寫法1=D(1-5弦),就是二胡曲中的do等高於鋼琴的d1音高,所以拉二胡曲時只能用內空弦為do。如果在二胡曲子中出現了最低音5,那方法就是改用1=G(5~2弦)。
這種變調的方法就很容易看懂了,就在這十二個半音中分別把每個音作do音時,為上行和下行擴大了音域,但是它們真正得到變化的範圍只局限在這中央C向後的七個音階之中。因為我們的二胡已參照鋼琴決定了固有音高,不能再下行提出更低的音,跟著轉調才能充分解決二胡因為音域跨度不夠的缺陷。喜歡文章的敬請關注、點讚,期待下次分享。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