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馬勒】第6交響曲|維也納愛樂·布列茲/鹿特丹愛樂·弗普斯/...

2020-11-23 騰訊網

馬勒第6交響曲

馬勒第6交響曲,作於1903-1904年,原作有標題「悲劇」,後被馬勒自己刪除。

此曲1906年5月27日在艾森由馬勒指揮首演,是一部充滿悲傷與陰鬱的作品。馬勒的朋友聽過此曲後曾問馬勒:「像你這樣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為什麼寫出這樣辛酸陰沉的作品?」

馬勒答道:「我一生所忍受的不如意的遭遇,都集中了這部作品裡。」

因此,這部作品又叫《悲劇交響曲》,但馬勒本身創作時並沒有為這首交響號曲冠以任何標題。

版本一

維也納愛樂樂團 皮埃爾·布列茲

版本二

鹿特丹愛樂樂團 埃德瓦·弗普斯指揮

版本三柏林愛樂樂團 伯納德·海廷克指揮

以上版本第二和第三樂章次序是不同的。

馬勒A小調第6交響曲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A小調,奏鳴曲式。有短暫的序奏,在強烈的和弦下,小提琴以進行曲風格奏灰暗的第一主題.在主題動機形成的經過部,在弦樂分散性撥奏之上,木管呈示有憂鬱味的聖詠風格動態,第一小提琴奏出熱情洋溢、壓抑不住憧憬似的第二主題,不久加上鋼片琴增加力度而重複。有人認為,這是馬勒用音樂來表現其愛妻的姿態。發展部從處理第一主題動機開始,第二主題加入後,在小提琴的震音下,鋼片琴奏柔和的和弦,響起鈴聲與鐘聲,圓號奏呈示部的聖詠風格旋律。然後變得優雅,由木管吹第二主題,與聖詠風格旋律一起向前發展,達頂點出現第一主題變形後進入再現部。經過部木管的聖詠風格旋律縮小後再現,然後第二主題比呈示部更為光輝地出現,在低聲部出現進行曲風格節奏而成結尾。長號暗示第一主題,以發展風格形態前進,第二主題由小號擴大成勝利形態,由第二主題形成高潮而結束。

第二樂章

諧謔曲,A小調,指示為「帶著沉重味」,在低音弦樂與定音鼓所奏的節奏上,小提琴出現主部,由圓號與中提琴糾纏,實際上是主部主題以各種樂器來表達。在進入中段前,以小號出現和弦移行。中段交互用3種拍子,指示為「古風地」。雙簧管奏優雅的旋律,此旋律作發展風格進行,接著以自由方式再現第一段。中段變形再次出示,結尾以中段動機為主,形成高潮。

第三樂章

中庸的行板,降E大調,三段體,這是田園性情緒的樂章。小提琴表情十足地呈示第一主題.加入管樂後,飄散著優美的情緒,圓號加入呈田園風味。中段帶有鈴聲,也動員了豎琴與鋼片琴。第三段木管再現主題,小提琴以對位法糾纏著木管.以自由方式將第一段主要旋律全部再現後,增加力度以造成高潮。

第四樂章

如歌的行板——有力的快板,C小調—A小調,完整的奏鳴曲式。強有力和弦中,鋼片琴與豎琴奏出分散和弦後,小提琴出現「仰天長問」的主題(這個主題後來貫穿整個樂章),然後由中庸的快板逐漸高揚,進入主部有力的快板。

在呈示部中,第一主題「跳躍顫抖」主題為A小調,先由木管和小提琴強烈地呈現。經過部後,圓號呈示D大調第二主題,小結尾時各打擊樂器活躍地加上序奏動機,營造出多彩的效果。本樂章的發展部無疑使馬勒所有的發展部中最精彩的。除兩個主題外,亦用上序奏材料給予對位處理,共有3部分:第一部分處理序奏材料與第二主題,第二部分處理兩個主題,第三部分再營造出全曲高潮。本樂章馬勒特意安排了三次純自然的錘擊(第一次與發展部第二部分的開頭,第二次位於再現部的開頭,第三次位於結尾「仰天長問」主題最後一次出現後),三次打破處於高潮的音樂,據馬勒對妻子敘述這是表現「英雄受敵人3次打擊,在第三次像大樹一樣倒了下去」。之後以悲劇性的沉重結尾作結束,表現一種消極的絕望。

(本文來自百度)

版本四

紐約愛樂樂團 伯恩斯坦指揮

相關焦點

  • 莫扎特+馬勒 杭州愛樂樂團亮相成都演繹大師作品
    無論是莫扎特,還是馬勒,兩位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一直都是全世界交響樂團演出水平的「試金石」。10月20日晚,「放歌十月·盛世金鐘」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杭州愛樂樂團專場音樂會在ICON·雲端天府音樂廳舉行。
  • 947愛樂廳·中國現場 | 杭州愛樂2019-2020樂季精選6場音樂會
    7月18日,杭州愛樂樂團在杭州大劇院歌劇廳舉辦了2019-2020音樂季閉幕音樂會,為杭州樂迷送上一場視聽盛宴的同時,也為杭州愛樂樂團的第11個樂季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 馬勒《第九交響曲》:在死亡威逼下期待新生
    ◎ 賈曉偉 有人會拿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與馬勒的《第九交響曲》比較,以為兩部作品裡有相似的糾結,化不開的情感濃度,以及找不到清晰輪廓的一團晦澀。 大約是迷信,對「第九交響曲」這個名號的躲避(幾位作曲大師寫了第九就告別人世,第九,於是有了讖語效果),馬勒先寫了《大地之歌》,然後才是《第九交響曲》。《大地之歌》裡有不少振奮與豪爽之氣,壓低了旋律時常出現的啜泣,一個抬起頭顱迎向末日之光的馬勒,替代了低頭與蹙眉的馬勒。
  • 吉爾伯特給紐約愛樂樂團留下了什麼?
    讓時光回到2009年,紐約愛樂樂團當時信心滿滿,認為已經找到了最佳人選。42歲的吉爾伯特年富力強,比他的兩屆前任庫特·馬蘇爾(Kurt Masur )和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年輕許多,他們都以耄耋之年退下。吉爾伯特的父母都曾是紐約愛樂的小提琴手,因此他也不會將樂團的過去一筆抹殺。
  • 這些改變音樂史的交響曲,到底有什麼偉大的地方?
    不僅因為他一生作有104首交響曲,更因為他是真正將古典主義美學中對結構美的追求內化到交響曲形式的第一人。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講究對稱,重視比例的合理性,並強調音樂是人人皆可經接觸而理解的。比如他妙趣橫生的的G大調第94號「驚愕交響曲」。
  • 維也納愛樂樂團主席「點讚」中國古典音樂氛圍
    新華社成都4月15日電(袁秋嶽) 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主席丹尼爾·弗羅紹爾日前在成都舉辦了一場個人小提琴獨奏音樂會。他表示,中國的古典音樂觀眾正在增長,自己對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十分看好。  「在中國,我看到很多年輕人會欣賞古典音樂,這與我在別的國家感受到的非常不同。」
  • 大提琴「拉」開 杭州愛樂樂團新年第一場演出
    杭州日報訊 昨晚,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聶佳鵬攜手杭州愛樂樂團,以浪漫主義之名,開啟樂團今年在杭州大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時隔半年不到,這位年輕的大提琴家再度與杭州愛樂樂團合作,以一曲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作品33號)展現年輕藝術家的風姿與氣度。值得一提的是,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大提琴技巧頂級難度的作品,聶佳鵬在杭州的舞臺上完成了一次個人演奏上的淬鍊和升華。
  • 2015新年音樂會:倫敦愛樂樂團與指揮瓦希裡·辛奈斯基
    ,作為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倫敦愛樂樂團以其多樣性和藝術的卓越著稱於世。辛奈斯基同時為BBC愛樂的榮譽指揮和瑞典馬爾默交響樂團的榮譽指揮、荷蘭愛樂首席客席指揮,以及俄羅斯國家樂團音樂總監。Intermission柴可夫斯基    圓舞曲精選《天鵝湖》,作品20:《告別賓朋圓舞曲》《天鵝湖》,作品20:圓舞曲《葉普蓋尼攠蕙金》,作品24:圓舞曲《睡美人》,作品66:圓舞曲《胡桃夾子》,作品71,《花之圓舞曲》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 深交將奏響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趙偉君) 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卡爾·萊內克《D大調長笛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本周五晚深圳交響樂團在深圳音樂廳舉辦的名人名作音樂,將邀來奧地利指揮大師烏羅斯·拉約維奇教授執棒,中國青年長笛演奏家馬勇獨奏。
  • 愛樂樂團、交響樂團、管弦樂團,都啥區別
    所以愛樂樂團和交響樂團,它們基本指向一個東西。既然指同一個事物,為什麼又會有的叫「交響樂團」,有的叫「愛樂樂團」呢?歷史上第一支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顧名思義,就是演奏交響樂的樂團。一家樂團這麼起名,就是指它的功能說的,十分直白。
  • 莫扎特第一交響曲K16(降E大調)
    作品: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  作者: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  指揮:卡爾-伯姆  >演奏:維也納愛樂樂團  作品介紹:  莫扎特第一交響曲,降E大調,K16,作於1764-1765年,當時莫扎特不到9歲,在倫敦逗留期間。
  • 馬勒《第六交響曲》介紹
    馬勒《第六交響曲》,A小調,作於1904-1906年,1906年5月27日在艾森首演,指揮是馬勒自己。這是一部充滿悲傷與陰鬱的作品。馬勒的一位朋友聽過此曲後曾問馬勒:「像你這樣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為什麼寫出這樣辛酸陰沉的作品?」
  • 音樂理論知識:高考音樂生必知的十首交響曲
    一、海頓  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海頓素有「交響曲之父」之美名,不僅因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響曲,更因為他是真正將古典主義美學中對結構美的追求內化到交響曲形式的第一人。
  • 誰的交響曲能與貝多芬一較高下?答案竟是他
    他的時代如洪水般到來馬勒在世時,有著非常成功的事業,卻並非是作曲家的事業。他是當時歐洲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彼時,正值奧匈帝國的最後輝煌,如果說維也納是音樂之城的象徵,那麼由馬勒坐鎮的宮廷歌劇院就是維也納的象徵。他的作品並未受到忽視,有的首演也很成功。但它們是否獲得普遍接受?完全沒有。
  • 九十不言老 愛樂無止境(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藝術家要對民族、對人民有感恩之心」2020年歲末,滿頭銀髮的鄭小瑛再次出現在國家大劇院;「愛樂女」室內樂團成立30周年紀念「回閃」音樂會,正在這裡舉行……上世紀70年代,在朱麗、司徒志文、鄭小瑛等音樂家的身體力行下,「愛樂女」奏響了中外經典作品,在音樂演出市場的「寒冬期」,遊走在首都和其他城市的大學校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