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受傷害後心理創傷難引家長重視 專家:建議第一時間介入提供支持
近年來,青少年在各類事件中受傷的事件頻頻發生,近一個月,《廣州日報》也先後報導了多宗未成年人受傷害事件:7月29日,一名中年男子在海珠區土華市場附近砍傷數人,其中有2名小孩,1名7歲女孩被劫持;8月3日,廣州日報記者解救被父猥褻數年的未成年女孩小梅;8月20日,《廣州日報》報導七年前的流浪兒業仔因無人看管仍無家可歸;本月報導的3歲女童被燙傷後在家建了一座「城堡」……
新聞已經告一段落,這些小孩們也被漸漸遺忘,然而他們在受到各種傷害之後,人生也發生了轉折。近日記者回訪發現,並非每個孩子都得到了心理疏導。心理醫生稱,在大部分日常傷害發生後,大部分的青少年就診者都已事發半月以上,此時病情已經加重。青少年創傷後留下的心理症狀該如何破解?
案例
被老師燙傷女童用紙箱圍住自己
本月,白雲區某幼兒園3歲女童婉婉不幸被老師燙傷,事發後南方醫科大學燒傷科出具的病歷上寫著:「開水燙傷左側頸部、左肩部,深二度燒傷。」記者採訪時發現,女童燙傷後最大的問題是表現行為出現異常,每天晚上都用紙箱將自己圍住,母親王女士說:「她好像在給自己搭建一個城堡。」
王女士說,女兒被燙傷後的第二晚凌晨1時許,居然不在床上了,起身一看,女兒把自己圍在四五把大椅子中間,「她在中間擺了一個之前裝盒裝牛奶的空紙箱,自己鑽進去坐著,像給自己蓋了一座城堡,叫她也不回話。」此後,她看到大人灌開水都會躲得遠遠的,表現出害怕的樣子。此外,她還拒絕再去幼兒園,提到老師就會不停地搖頭。
類似情況持續三天後,王女士帶女兒看心理門診。據醫生告知,婉婉平日就缺少大人陪伴,因此在受到意外傷害時更容易感覺到缺乏安全感,在醫生的建議下,父母給婉婉買了超人玩具。
由於平日王女士夫婦都在工廠打工,女兒每天離開幼兒園時,她都要花錢請阿姨幫忙接到工廠裡,平時夫妻陪伴孩子時間不長。近日記者回訪時,王女士表示,夫妻倆已經開始輪流請假,給女兒更多的陪伴。此外,婉婉一家與幼兒園協商後獲得賠償2萬元,街道居委和片區警務人員都曾登門慰問和看望婉婉,「得到這麼多人的關心,孩子也感覺到了很多溫暖。」王女士說,現在婉婉的異常舉動已經好轉,也不那麼排斥去幼兒園了。
3歲女童婉婉被幼兒園老師燙傷。
尷尬
大多心理受創孩子未及時就醫
相比之下,婉婉還是幸運的。7月29日海珠土華砍人事件發生時,曾有一段視頻在網上流傳,同時也引發了街坊爭議:「那男子都已經丟下刀推開小孩了,但大家都衝上去摁住罪犯,都沒人顧及心理受傷的小孩。」另外,本報七年前報導的流浪兒業仔因無人看管仍無家可歸,甚至兩度進入看守所。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要把小孩送到醫院,認為問題不大,過一段時間就好,這往往延誤了病情。」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心理科主任醫師汪玲華說,絕大部分送到醫院治療的小孩都已在發生傷害事件之後半個月以上。此時孩子們已經出現極度焦慮、睡不著覺等症狀。
除了家長認為小孩病情問題不大外,在廣州惠愛醫院(腦科醫院)兒少科主任殷青雲看來,家長保守的思想也是一個問題。「現在有些人的思想還是比較保守,傷害發生後,很多父母怕影響孩子的聲譽,往往選擇不來醫院,即使來了醫院,有些也並不配合醫生的建議。」
她舉例說,「有一個小女孩曾說被性侵,但我們想通過婦產科確認這一事實時,卻遭到家人反對,怕影響她的聲譽,最後女孩究竟有沒有受到性侵我們都無法確認。」
另外,很多家長把焦點對準了事件處理或經濟救援,卻往往忽略了未成年孩子,這往往會導致小孩出現更為嚴重的精神症狀。「事件處理和經濟救援等都應交給應急處置的相關單位,家長應多陪孩子,早些進行撫慰和治療。」其稱。
破解
事發後專業機構介入
三日內去看心理醫生
如何才能疏導青少年創傷後留下的負面心理反應?
對此,參與了遭父親猥褻的小梅救援的白雲恆福社會工作服務社白雲康乃馨婦女深度服務項目督導主任張碧潔認為,事發後專業的機構第一時間介入至關重要。
「很多時候,這些青少年需要一個支持,如果事發後第一時間有專業機構介入會好很多。」其稱,在個案中,社工們會首先進行一個專業的陪護和評估,再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有些人可能想哭,但一直哭不出來,我們就會引導她釋放情緒;有些人情緒不好,我們就看看什麼時機比較適合引導。」
在汪玲華看來,青少年受到傷害後,也需要第一時間進行心理幹預,她認為有效的心理治療才能使青少年早日恢復。「如果不治療讓他自己挺過去,就算恢復了也會留下一些症狀。」 她建議,一旦發生異常之後,最好在三日內將孩子送到心理醫生處治療。
汶川地震後2.5年
近七成青少年抑鬱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伍新春教授團隊對地震重災區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創傷後成長、行為問題及其相關預測因素,進行了歷時6 年的連續7 次追蹤調查。今年1月,題為《青少年創傷後心理反應的影響機制及其幹預研究》的成果在《心理發展與教育》上發表。
研究表明,適度的社會支持對於創傷後個體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有著緩衝作用,對於創傷後成長的實現有著促進作用;不論支持的性質如何,父母和老師的支持都能在青少年創傷後成長中起到調節作用。
伍新春團隊提出心理幹預三階段
急性應激( 災難後1 ~ 2 天內)
可以通過滿足其基本的生理需要、幫助其建立社會關係、提供其陪伴等方式來穩定情緒、消除焦慮和恐懼,幫其進行心理宣洩。
慢性應激( 災後2 天到3 個月左右)
可以通過營造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開展情緒疏導和心理教育的工作、幫助其直面問題,引導他們採用積極的應對方式等來緩解認知上出現的否認、麻木和情緒上出現的恐懼、悲哀、無助、憤怒、罪惡感等反應。
心理恢復重建( 災後3 個月到幾年的時間)
首先需要進行精神障礙的識別、評估和治療,其次需要對一般性問題的持續幹預、預防症狀的惡化,最後儘量減少精神病理症狀的危險因素,以減少受災人群的心理問題,促進其積極變化。(文/記者秦松、王曉全 圖/記者陳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