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南口,山巒疊嶂,綠樹成蔭。凌晨6點,閱兵村在嘹亮的號聲中一下沸騰起來。
8月25日,筆者走進高射炮兵方隊,近距離感受這支方隊為迎接閱兵作最後衝刺的訓練生活。
高射炮兵方隊是由陸軍第39集團軍某師防空團為主抽組,所受閱的裝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某型自行高炮。
上午9點,訓練場上,炎炎烈日灼烤。在乘載員訓練區,筆者看到,閱兵隊員們持槍挺胸、收腹、雙眼平視前方,站立如松。雖然過了1個小時,但從將軍領隊到普通一兵,仍保持挺拔軍姿,紋絲不動,只是官兵臉頰上的汗珠不斷滾落,持槍隊員的汗水順著槍託往下滴落。
通過3個月的嚴訓,他們都能做到1小時不動,兩小時不晃,3小時不倒,眼睛可以半小時不眨。
帥者先,則卒勇。該集團軍副軍長孫永波少將作為高射炮兵方隊領隊,每天和普通官兵一起曬、一起苦、一起練。「都54歲的人了,沒有像他這麼拼的!」戰士汪明欽告訴筆者,「首長比我大整整36歲,比我父親年齡還要大,戰士們站兩個小時紋絲不動,他也堅持一秒不差,我打心眼裡佩服。」
接著,筆者又來到2000米外的駕駛員訓練區。駕駛員正在駕駛艙靜態操作體會訓練,模擬經過天門廣場全流程,達到熟記於心。
主教練員唐剛介紹說,勻速、騎線、等距,是保證裝備行駛整體劃一、米秒不差的三大要素。方隊探索了不少科學訓練方法,還對現有輔助系統進行信息化改造,助推了訓練效益提升。
說著,唐教練員讓基準引導車駕駛員張朝武展示一下訓練成果。只見他手不離擋,眼不離屏,腳踩油門,一座碉堡似的「龐然大物」向前緩緩行駛。一路過來,火炮發動機轉速精確控制在1471轉。
百米叫停,筆者抬腕一看表,最佳通過時間36秒無誤差。「現在我們的駕駛員根據自己踩下油門的腳感力度,就可以預估出發動機的轉速,誤差在5轉之內」。
為了熟練掌握火炮操縱杆力度,有的戰士每天練車至少8個小時,把操縱杆上的膠皮都磨平了。一次,在填表按手印時,審核員於剛發現駕駛員張朝武的手指沒有指紋,問及緣由,原來是駕車磨掉的。
快到午餐時間,筆者看到一支炊事員隊伍仍在後廚打拼。食堂內飯菜飄香,主食花樣繁多,副食葷素搭配。負責後勤夥食保障的才雲峰助理告訴筆者:「三尺灶臺就是我們的戰場,每餐都要接受官兵『檢閱』。」
午休過後,下午3點開始操課,室外的氣溫比上午更高。筆者剛跟著技術保障中隊中隊長郝旺走進修理間,馬上感覺一股熱浪撲面而來。車間內,十幾名修理工揮汗如雨,正圍著一臺臺炮車進行修理。
郝隊長指著一臺火炮告訴筆者,這臺炮車由於長時間運轉,電控出現不穩,需要「開膛」檢測。以往這臺30多噸的火炮「破膛開肚」「穿針引線」再到保養回艙怎麼也得半天時間,現在只需80分鐘就能完成。
火炮後艙也是一個需要隨時應戰的崗位,面積僅有0.7平方米左右。在狹小後艙內,腰挺不直,腿伸不開,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熱得像蒸桑拿。喝水解渴,入胃後馬上就變成大顆大顆的汗液溼透衣褲,同時還要忍受發動機的「隆隆」噪聲。
「閱兵中我們沒有露臉機會,只要戰車威武通過廣場,不見光也是最大的榮光。」FK117炮車修理工田志鵬告訴筆者。
晚上9點,方隊每天的交班講評還在召開。9點半,熄燈號響起。由於訓練強度大,剛就寢,宿舍內就鼾聲四起啦。(譚長俊 婁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