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上午,第五屆中國法社會學年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601會議室和線上舉行。本次年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共同舉辦,主題為「風險時代的人與社會」。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年會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有來自海內外60餘位的正式代表和近500位的在線人士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法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軼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與社會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侯猛教授主持開幕式。
王軼代表主辦方之一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向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事實判斷問題在所有類型的民法問題中處在首要和關鍵的位置,因此法社會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尤其是當我們從工業文明轉向信息文明時代時,需要法治從供給側的角度做出有力回應。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臨床經驗,這次疫情防控的很多做法也值得從學理上加以總結和剖析。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院長季衛東也代表主辦方之一的研究院以及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向法社會學界的專家學者和所有參會者表示歡迎,特別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與社會跨學科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以及中心主任侯猛和會務團隊的卓越績效表示讚賞和感謝。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景文和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季衛東做年會基調發言。朱景文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法社會學》研究的不同導向——人民大學法社會學研究的回顧」,報告由侯猛代讀。朱景文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將人民大學的法社會學研究總結為法理學導向、比較法導向和指標導向。法理學導向從社會結構出發對法律現象作出不同的理論解釋導向,關心的是理論建構問題。比較法導向包括比較的法社會學和比較法的社會學兩種不同理解:前者是對不同國家的法社會學的比較,後者則研究不同法律制度之間相互影響的社會條件。指標導向是將社會科學中的指標體系運用到法學中,建立在掌據大量的經驗數據的基礎上,經歷了以客觀指標為依據和關注人們對法治滿意度的評價兩個不同階段。
季衛東報告的題目為「從財富分配到風險分配:疫情背景下的法、正義以及社會大轉型」。他認為疫情帶來的數字全覆蓋、人工智慧網絡化的治理、行蹤監控的強化等影響,給法社會學帶來新的議題,即如何防止數位化的監控技術,對個人信息隱私與社會公平造成傷害。基於對羅爾斯和德沃金學說的梳理,季衛東指出,新冠疫情爆發也給經濟生活帶來巨大衝擊,風險社會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正義理論和法律制度的研究重點從財富分配轉向風險分配的變化有待深入考察,風險社會的治理決策特徵在於必須將風險納入考慮的範圍內進行概率計算。法學研究也面臨如何在風險社會中問責的新問題。
開幕式和基調發言之後,主會場討論在明德法學樓601會議室和線上同步舉行。本場主題為「新冠疫情的法社會學敘事」,由中國法學雜誌社中文編輯部主任強梅梅主持。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院長桑本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才辦主任陳柏峰、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思達、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副院長程金華教授分別以「中國疫情防控為什麼能成功」「疫情與後疫情時代武漢的小區治理」「新冠疫情的三種法社會學敘事——數字、制度、人心」「疫情治理的三種秩序模式——兼議智慧法治的機制設計」為主題作報告。同濟大學法學院蔣曉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黃家亮,雲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王啟梁教授作為評議人發言。
主講人還與線上線下的參會同學進行了交流。季衛東也對本場研討進行了精煉概括,並認為既有比較深刻的理論,也有鮮活的實踐,既有理性也有詩意。
本次年會設五個分會場,分別圍繞「人類生態的法律建構」「風險社會的國家治理」「法律的社會理論研究」「法律的社會科學研究」「『法律與社會』研究的未來」展開討論。
「人類生態的法律建構」分會場研討在明德法學樓601會議室和線上同步舉行,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李學堯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李廣德、李學堯教授、雲南大學法學院張劍源教授,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助理教授韓永強、Kingston University London的教授Penny Darbyshire分別以「公共衛生的模式演進及其法治類型」「科技創新對法律的挑戰——以生物安全為例」「人們因何團結?——公共衛生危機中的科學主義、責任倫理與法治」「防疫啟示錄:擁抱亞洲風險社會」「Covid-19 and the English Legal System」為主題作報告。
「風險社會的國家治理」分會場研討在明德法學樓602室和線上同步舉行,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濤主持。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紅勃從宏觀角度區分了常態社會與非常態社會,並討論了非常態下國家應急權力行使的限度和對公民權利克減需要遵循的原則。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正強從口罩出發探討國家權力的微觀實踐,並拓展到高風險社會中個體自由和集體安全的平衡問題。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肖夢黎和華東師範大學講師陳肇新從中觀角度出發,主張通過「商談-建構」範式和對專業機構的充分賦權,引導公眾的風險認知,恢復和強化社會信任。雲南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李夢俠從對吃野味習俗的社會治理中出現的治理困境出發,討論了如何建構促進移風易俗所需要的法律基礎、有效的法律實施方式和倡導守法的社會氛圍。中山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武劍飛認為明清時期的旌表制度是一種正式化和制度化的 「聲譽機制」,是通過法律激勵和社會規範制裁的組合進行的基層社會治理方式。
「法律的社會理論研究」分會場研討在明德法學樓205會議室和線上同步舉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李強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泮偉江教授,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楊帆、重慶大學法學院博士譚俊、上海大學法學院博士嶽林分別以「系統論法學的可能與限度」「理性、權力與法律規範性的基礎:法哲學視域中的哈貝馬斯與福柯之爭」「風險分配正義如何可能」「論群體隱私及其法律規制——從《民法典》第1032條和第1033條出發」為主題作報告。
「法律的社會科學研究」分會場研討在明德法學樓725會議室和線上同步舉行,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唐應茂主持。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於曉虹和博士生王翔、西南政法大學講師馮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孫一楨、甘肅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張孝晨分別以「合議庭構成邏輯:民主化和專業化的策略性『共謀』」「Unfamiliarity and Procedural Justice: Litigants』 Attitudes toward Civil Justice in Southern China」「人民法院如何應對「執行難」:以執行機構的變遷為視角」「為什麼需要提高民事上訴率?——基於1991-2018年司法統計數據的思考」為主題作報告。
「『法律與社會』研究的未來」分會場研討在線上舉行,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尤陳俊主持。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吳劍峰、冷正濤、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潘寧、中山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林樹煌、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於承洛分別以「以矛盾糾紛為中心:H社區行政化的可能解釋」「我國西部農村法律服務的困境及反思」「疫情防控:人口結構視角解析與經濟法應對」「制度性與慣例性話語的博弈邏輯——以《巴縣檔案》為例」「惡意場景及其法律規制」為主題作報告。
閉幕式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601會議室舉行,由《中國法律評論》執行主編袁芳主持。
各分會場主持人對分會場的基本情況做了簡報。李學堯對第一分會場圍繞人類生態與風險社會的討論進行了精闢的概括。孟濤總結指出,第二分會場的報告人從不同視角對國家治理的問題展開了豐富的討論。李強細緻回顧了報告人關於法律的社會理論的發言,該會場的線上聽眾數量為各個分會場之最。唐應茂積極肯定了第四分會場的討論,線上的熱烈參與和年輕人的突出表現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陳俊指出,第五分會場是碩士生與博士生的專場,他們代表了中國法律與社會研究新生力量,雖然尚有不足,但是未來可期。
程金華、侯猛和季衛東分別對本次年會進行總結。程金華代表主辦方之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對與會各方再次表示感謝。他指出,研究疫情和風險社會的治理中的系統性問題,無疑需要跨學科的知識才能去了解甚至解決。中國過去作為學術原材料產地,有許多值得挖掘的經驗素材,但這次疫情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轉機,即中國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解決人類共同問題的方案,將可能開啟現代法學教育和生產的雙循環。
侯猛介紹了各分會場的主題及其背景,部分主題涉及今年的新冠疫情,部分主題與法社會學的一般理論相關。為了這次年會,《中國法律評論》今年第四期還專門組織了法社會學主題討論,他對此表示感謝。針對國內法社會學的發展,他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法社會學的相關名稱,除了Sociology of Law,還有Law and Social Sciences、Law and Social Theory、Law and Society。使用什麼名稱代表著不同的知識偏好,但研究對象是一致的,即關注法律與社會的關係。這是與規範法學是完全不同的。第二,法社會學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上仍有不足,需要大家一起繼續努力,讓更多的後浪出現。第三,法社會學研究既要積累經驗,更要注重方法,進行理論反思,特別是建立起與各部門法學的規範研究的對話機制,回應部門法提出的問題。
季衛東對所有報告人、評議人、提問討論的參加者以及會務志願者們表示感謝,認為本次會議的設計與籌備都值得稱讚。各個會場的報告都有不錯的質量,年輕人身上展現出法社會學研究大有希望的未來。最後,他對法社會學進行了展望,希望加強跨學科的研究以及交流合作,發揮法社會學多元性、跨國性、跨界性的優勢,使法社會學研究在中國有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