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獅子是南半球的產物,傳到北半球就成為圖騰一樣的標誌,把獅子雕塑放在門口以楊威,具有驅邪鎮魔之用。
一
石獅子作為建築的標配裝飾,一直都為財富與權力服務,包括神權。
在埃及,獅子象徵著王權,擁有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就是王的形象;在西亞(古西域),人們相信獅子是守城的神獸,用其形象裝飾城門;在印度,獅子成為佛的護法神,在大殿柱子或佛像底座上雕以獅子。
東西方的獅子雕塑又完全不一樣。即便到東亞,中國的石獅與日本的又有不同,至少名稱發生了改編,傳到日本稱為狛犬。
古時候,中土(東亞)人們沒見過獅子,所以打造獅子形象完全靠想像,所以,獅子在東亞文化中,一開始就是意念的產物,與龍、麒麟、貔貅等一樣代表著人類的期許,也就不存在像不像的問題。
中國有據可靠的歷史,獅子形象始於漢朝,據說獅子是從西域傳來的。相傳東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漢朝皇帝。同時期,也正是佛教大規模傳入時期,獅子成為被賦予了神力的靈獸,很快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有力;明朝時,較為溫順;清朝,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清代散文家李鬥著的《揚州畫舫錄》(1795年)中描述:「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
二
日本早期的寺廟、神社門口都有石獅或狛犬鎮守,成對出現。
石獅與狛犬是一回事兒嗎?如果不經人指點,還真沒注意二者的大同小異之處。
日本人懂得大規模記錄歷史,幾乎是遣唐使出現之後,這從他們的博物館裡就能感受到。所有的記載也就到1200年前了,再往前就一片模糊。日本人認為,狛犬起源於印度,與佛教一起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但是,在印度和中國時,獅子是成對出現的一組雕像,而傳到日本之後,出現了頭上長角與獅子結對的狛犬。不過,直到大約400年前的江戶時代,日本石獅形象還是中國風格的,稱為「唐獅子」。
一般來說,唐獅子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而且左雄右雌,符合中國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雄獅一般右前爪玩弄繡球,而雌獅左前爪撫摸幼獅。
而日本狛犬與獅子二人組,則是姿態一樣,都呈昂首挺胸狀。但擺放是有規矩的。正面觀察,獅子在左邊,狛犬在右邊;狛犬閉著嘴巴,獅子張開嘴巴;狛犬頭上長角,而獅子頭上無角。
在京都和奈良乃至整個關西地區,有很多很多的神社,有各種表情和姿勢的獅子和狛犬。在京都國立博物館中,就展示了很多組,十分有趣兒,可惜不讓拍照。
作者日本之旅部分文章:
想不通100米高的大阪通天閣,為啥比五百米高的電視塔火爆
退位天皇出家仍幹政,與藩主開撕招致火燒仁和寺
日本寺院有多強大,從現在規模地位管窺當年影只
書寫山圓教寺,因天皇參拜立足,因建築古老而聞名
造佛師晚年力作,令人震撼的京都國寶三十三間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