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你心裡有很多感受,但就是怎麼樣都無法表達出來。
為什麼總是有某種行為特別容易讓你生氣?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平平穩穩地過生活,上班,下班,與朋友與家人和平相處。這些平靜的時刻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克服了許多事。這些事可能是小時候曾經經歷過的家庭問題;或是學生時期,與同學間發生的問題。
然而當似曾相識的場面再度出現時,曾經被瞧不起的過往讓現在的你學會愛慕虛榮;曾經被欺負的經歷,讓你再也不想表達出真正的自己。這是你生活中遇到的狀況嗎?今天藉由崔光鉉撰寫的《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這本書來解釋這些童年創傷,為什麼會帶給我們如此大的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克服它們。
書中把童年的創傷稱之為「內在的小孩」。如果你曾經在團體中被霸凌,你會學著讓自己變得不起眼。如果你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你就會從伴侶身上獲得你缺乏的愛。如果你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你就會對這社會中有性別歧視的人特別不滿。
在童年時期,那些別人帶給你的創傷,我們會用一塊創可貼貼上,證明那邊有個傷口,但看上去已經沒問題了。接著我們繼續長大,知道身邊有人想傷害你,而且跟造成那個傷口的方式一樣時,那層看上去很堅固的創可貼就會被風吹掉,你才發現那道傷口一直都在流血。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內在的小孩」。而這些童年創傷會如何影響長大後的我們呢?我們先從鐵男的故事開始說起。
一
「你們根本不懂什麼是貧窮,我是在為你們著想啊~」鐵男總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回顧他的小時候,鐵男從小家境貧困。在讀書時,常 常因為他穿著破鞋子或破衣服而被同學取笑。這種被瞧不起的憤怒使得他努力學習,比其他同學都要努力許多。最終鐵男當上了醫生,娶了一位律師當老婆,擁有兩個孩子。看上去,鐵男已經擺脫了童年時期的貧窮,但這樣的他存在著兩個問題。要麼是過度的節儉,要麼是過度的奢侈。
鐵男會時時刻刻管控家庭的花費,只要鞋子沒破,女兒就不可能買雙新鞋子,更不用說花錢幫兒子買魔獸世界的月卡了。當家人跟鐵男索要生活費時,他總是跟家人說著貧窮的恐怖,並希望他們要知道自己的用心良苦。而鐵男只會在最容易被看到的地方花錢,他會帶上昂貴的手錶,開上進口的轎車。鐵男認為這是身為醫生的必需品。而家人們總是無法理解。
因為貧窮而被看不起的經歷,使得鐵男長大後喜歡藉由外在的事物來凸顯出自己的富足。也是因為那段貧窮的成長過程,使得鐵男對於金錢過分小心。若鐵男下定決心要解決這項問題,他可以先改變自己對小時候的定義。可以從「貧窮的童年」改成「挺過貧窮的童年」。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從自卑的心態轉換成自信。若要實際改善鐵男對於家人的吝嗇問題,鐵男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意識到,自己的這種行為將會為子女帶來另一種的「內在小孩」。而這種童年創傷將會深深影響著長大後的他們。
小孩長大後,可能會用其它方式來彌補他們缺乏的滿足。只要明白到這一點,鐵男就能更警惕自己,別讓自己的童年創傷遺傳給下一代。
二
「生活中的不同時間裡,我會帶上不同的面具。」恩熙這樣訴說著自己的生活狀態。在職場中,恩熙會帶上乖巧聽話的面具;在跟朋友聚會時,面具一下子變成活潑又善解人意;她總是能是情況來決定自己該如何表現。生活中的每一刻她都在察言觀色,不讓自己成為問題人物。而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了,也稱得上平穩。直到三十歲生日的那一天,恩熙在生日派對結束後回到家,她才發現自己已經忘記最初的自己是怎麼樣的人了。
恩熙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呢?
這得說到她小學時候的一段記憶。那時候的恩熙個性活潑,是班上的活躍代表,但因為過度熱愛發言,被某一次的誤會中,惹火了學校裡的大姐大。從此恩熙不論走到哪裡,都有人捉弄她,嘲笑她。學期結束後,恩熙就轉學了,這種情況也沒再發生過。但就是這段回憶,變成恩熙心中的傷口。從此之後,她再也不敢在公開場合中發表言論,並且學會察言觀色。她會戴上每個人都希望看到的面具,這層面具就像是個盾牌。恩熙發現它非常好用,於是用著用著就忘記真實的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子了。
當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創傷時,無法抵擋的傷害是心理創傷的第一支箭。但會讓我們長大後依然深陷其中的,是因為我們內心為了不想重蹈覆轍,所以會開啟內心的反省循環。這樣的反省很容易延伸出自責。我們會去反覆埋怨當時的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最後將這段回憶當成羞恥。這就是心理創傷的第二支箭。
如果要說,第一支箭的傷害出現了傷口,第二支箭則是賦予這個傷口永遠無法痊癒的詛咒。
在小時候,我們從父母的照顧中學到一件事,只要遵照他們的意願,你才能獲得寵愛。於是我們就會放下最原本的自己,轉而去扮演爸爸媽媽都想看到的那種小孩。簡單來說,我們為了獲得愛與認可,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傷害而扮演周遭人們最喜歡的或是期望中的角色。將所有精力放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上。而這種幼年時期的行為,通常會因為成長過程中所得到的自信而慢慢消失。
但像是恩熙這種狀況,她因為被霸凌的經驗,所以又逼迫拿出小時候的那一套解決辦法。如果恩熙想改善她的問題,她就得拿出記憶的鑰匙,去看看過去的那個自己。你會想起那時候的成熟度不如現在的自己。那時候欺負自己的同學,也只是模仿別人,並不是出自於內心。在想清楚過去記憶中的細節之後,恩熙可以再將思緒拉回到現在,看看現在的自己有哪些改變。是不是已經學會在發言中控制自己了,是不是能夠尊重他人的意見了,看見自己的成長,承認傷痕的存在,你就會學會與內在的小孩好好共存。
三
「你為什麼總是這麼自私,能不能為我們的感情多點心思?」信慧總是對男友志和的行為感到不滿,她埋怨男朋友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而忽略了彼此的感情建立。即便男友嘗試改變,但信慧還是能找到地方挑剔,志和也會有不滿的時候,他會說信慧總是說需要更多關心,但當志和開始了自己的生活瑣事的時候,信慧對這些事也總是敷衍。當信慧與男友志和吵架時,其實是六個人在場。除了雙方兩個人之外,還有彼此的父母。
信慧的父親在她小時候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周末也忽略孩子,跑去跟朋友聚會。而每次回家,父母就經常發生口角。這段回憶深埋在信慧的內心,當現在發生的事與過去的記憶產生連接時,內在的小孩就會被喚醒。那種不安感就會再度降臨在信慧身上。於是信慧把對父親的厭惡,投射在男友神身上。
當問題發生時,往往發生爭執的都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在父母無法給予小孩太多關注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問題,就是小孩子無法學會表達情緒。所以信慧的男友在跟她分享生活瑣事的時候,信慧總是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一段深層關係是需要通過表達內心來建立的。
當小時候的傷口造成我們長大之後的阻礙時,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改善。
第一個,找一個信賴的人。
信慧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個值得信賴的人,並將這段童年記憶說出來。治癒不幸的童年創傷,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那些被父母不善待的孩子們,通常缺乏自信。因為從小就被忽視的他們,會更需要別人的認可。通過他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當事人才能意識到,當時的自己能做的真的不多。注入現在的想法給過去的自己,保留這段記憶,但別讓那段時候的無助感影響著往後的自己。
第二個方式,找出那副眼鏡。
你可以先找出生活中有哪些時刻,你看不慣的那個人,他表現出的什麼行為讓你感覺到憤怒。並盡力回想,是不是成長過程中的某段經歷讓你討厭這種行為。你可能會在長大後討厭唯利是圖的人,僅僅因為家中有個視錢如命的人。你可能會討厭主觀的性別歧視,僅僅因為家中重男輕女的觀念籠罩你的幼年時期。當你捕捉到那些讓你受傷的時刻,我們就可以開始在人際相處的過程中意識到「這種感覺就是某段記憶的投射」。你就會知道你所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的觀點,只是事實的某一部分,你就會開始學會自己來做出判斷。而不是戴著別人給你的眼鏡來看世界。
這本書就是要告訴讀者,如何挖掘自己內在的小孩,如何與過去的創傷溝通,以及我們如何帶著傷口好好生活的方式。每個人都不想有著某段不快樂的記憶,或是說,每個人都不想受傷,但這終究是不可能的。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避免所有傷害。學會如何發現自己內在的小孩,如何評估傷勢,知道後續如何治療,才是積極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