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秋沙鴨 張相正攝
人民網鄭州9月9日電(記者慎志遠)秋日的陸渾國家溼地公園,湖面煙波浩渺、水光瀲灩、幽藍深邃。日前,洛陽嵩縣攝影愛好者張相正和王早利在這裡分別拍攝到3隻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末期遺留下來的古老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瀕危物種,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據權威部門統計,現在這類物種全世界僅存1000餘只。
中華秋沙鴨全長約49-63釐米。嘴長而窄,呈紅色;鼻孔位於嘴峰中部,羽冠長而明顯,成雙冠狀。雄鳥的頭和上背及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雜以黑色斑紋;尾灰色;大覆羽、三級飛羽和初級飛羽組成的翼鏡白色;長而窄近紅色的嘴,嘴形側扁,前端尖出,其尖端具鉤,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黑色的頭部具厚實的羽冠。下體近白色,兩脅羽片白色而羽緣及羽軸黑色形成特徵性鱗狀紋。腳紅色。胸白而別於紅胸秋沙鴨,體側具鱗狀紋有異於普通秋沙鴨。
據悉,中華秋沙鴨生存生活和繁殖,對生態環境要求極其嚴格,水質純淨並有豐富的小魚小蝦作為食物。繁殖要求水邊有樹,樹上築巢,幼鳥出殼後掉落原生態水域方可存活發育。
據了解,現在陸渾湖國家溼地公園已有186種鳥類在此棲息繁衍,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就有25種,包括中華秋沙鴨、黑鸛、白尾海雕、金雕等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豆雁、大天鵝、白琵鷺、白尾鷂等2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中華秋沙鴨是候鳥,按常理夏秋季節應該向北方遷徙,這個季節現身嵩縣十分罕見。」陸渾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任鄭路明介紹:2019年,有一隻中華秋沙鴨受傷,夏季沒有向北方遷徙,一直在陸渾湖國家溼地公園生活。今年春、夏兩季,觀測到有兩隻沒有向北方遷徙,留在溼地公園生活,近幾天又觀測到了3隻,其中1隻可能是幼鳥。這說明環境越來越好,中華秋沙鴨逐步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喜歡在這裡棲息繁衍,由「旅居」變為「定居」。
近年來,嵩縣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立足嵩縣地跨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的河網水系實際,深入推進河湖長制。自2018年8月以來,嵩縣投資20餘億元,開展環陸渾湖生態治理,對環湖汙水進行截汙治汙,對環湖違建進行拆除,對溼地、山體和林地進行修復提升,建設環湖親水綠道和灘地綠道,並以環陸渾湖為中心強力實施水生態修復,「增綠、添綠、提檔」,河道高標準綠化,全面維護水系生態系統,通過兩年多的工程措施、生態修復、自然發展等,把陸渾湖及周邊區域打造成「水醇、山俊、花豔、空氣鮮」的生態綜合示範區,實現河清水暢、岸綠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諧的目標。2019年底,河南陸渾湖國家溼地公園順利通過驗收。
中華秋沙鴨 王早利攝
中華秋沙鴨 張相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