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老青年。
最近老青年收到比較集中的問題,是關於孔雀魚生產小魚比較常見的問題。
很多魚友能夠養到孔雀魚生產小魚,可是生產完之後仔魚的飼養要怎麼辦?小魚又要怎麼讓他健康長大呢?今天就讓我來一一為大家解答。
後臺有朋友私信問了一個比較典型的問題,那就是小魚出生後養了三四個月了,怎麼它們還是小魚苗不見怎麼長大呢?
有更多的魚友比較集中的問題是飼養了很久的孔雀魚魚苗,只是有幾隻小魚維持一點點的顏色,小魚出生到兩個月左右甚至還沒有長到兩公分左右的長度。
老青年覺得新手飼養孔雀魚苗出現生長緩慢是一個比較共性的問題。
對於花鱂科的孔雀魚,小魚出生24小時後就可以開始餵食了。對於孔雀魚苗來說,它們在初期的開口飼養的條件在前兩個星期對於生長速度至關重要。老青年建議大家對於小魚的餵養次數保持在4~6次,每次小魚吃食維持在約5分鐘的時間吃完,以少量多餐為原則。
小魚成長兩個月後,每天餵食量逐漸降低為2~3次,每次10分鐘內吃完。
小魚的資料種類一定要保持高質量的生物蛋白餌料,老青年推薦投餵安全清潔的孵化豐年蝦。如果魚友所在的生活環境有淡水水蚤(魚蟲),那麼說明你所在的環境汙染程度還比較低,恭喜你能給小魚提供免費的淡水水蚤。
不過自然環境下的淡水水蚤對於孔雀魚來說還是有寄生蟲等威潛在危害,尤其是要注意小魚避免感染白點病。
所以老青年建議大家還是儘量以海水的孵化豐年蝦為主,如果覺得孵化豐年蝦比較麻煩,現在網上電商平臺有大把的冷凍孵化豐年蝦售賣。
除此之外還有凍幹的海洋浮遊生物飼料,這些對於小魚來說都是可以保證足夠的營養。另外比較小眾一點的活餌還包括微蟲,草履蟲之類的人工培養方法,但相對來說小魚生長速度始終比不過孵化豐年蝦苗的效果。
對於投餵冷凍或者凍幹的豐年蝦苗或者海洋浮遊生物,它們都屬於無節幼蟲,作為小魚主要的營養來源和效果來說都是顆粒飼料無法替代的,但如果投餵過量的話有時會容易汙染水質,所以要更注意水質的狀況。
等到半個月之後為了以後的顆粒飼料的銜接餵養,可以選擇一些微顆粒或者粉狀幼魚飼料與生物餌料交替餵養。
因為小魚嘴巴小,無法短時間吃完粉料,這個時候更容易導致水質的敗壞,所以少量多餐的餵養方法一定要遵循。
此時魚缸保持水質的日常維護換水的時候也一樣要遵循少量多次的規律,每天換約1/4的水一般是沒有問題的。
此時小魚跟成魚一樣,害怕水溫劇烈的變化,孔雀魚最好保持相對恆定的水溫,所以冬天是需要加溫器維持溫度的,28度恆溫水時,新水的水溫也要跟當地的溫度保持一致,不然容易出現夾尾甚至針尾的情況。
如果實在沒有辦法讓新水跟原水溫一致的話,那只能用緩慢的滴水方式來換水了,並且自求多福保佑小魚平安無事了。
老青年再多說一句,對於生產後的母魚最好隔離飼養。因為剛生產的母魚比較虛弱,如果馬上放回原魚缸,公魚會馬上追著求偶交配,不利於母魚的產後恢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新手養魚,母魚生產後不久就發現母魚死掉的原因。
所以老青年建議先隔離母魚一陣子,補充一點水族維生素及營養豐富的餌料,在體力恢復後再放回原缸。
現在市場售賣的孔雀魚因為大多是人工育種基因純化過的,基本上所產的後代是跟親魚差不多的,如果新手買了不同品系的孔雀魚一起養,就會出現雜交的情況,所產的後代基因就會混亂的,但如果不介意就想體驗大魚生小魚的樂趣的話,就無所謂了,而且小魚成長後的樣子就會充滿各種驚喜。
一般母魚生產完後建議大家馬上將小魚隔離。魚缸飼養小魚的密度,小魚的種類,餵食和換水的次數,光照的時間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其成長的快慢。
一般孔雀魚的小魚一個月左右成長約一公分以上。這裡老青年和大家分享大家一個比較有爭議的經驗性的結論,就是小魚公母比例的控制。
一般鹼性水質公魚比例比較多,反之偏酸性的水質母魚的比例較高。
小魚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性別區分的,實際上是小魚在不同環境下有相應的危機意識,為了保種孕育更多的後代,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根據實際水質情況來選擇性別比例的主導因素。
這方面沒有確切的數據來證明其說法是否正確,如果出現等比例的情況,魚友們要怎麼推論呢?不過對於老青年實踐的經驗和結果來說,的確是在鹼性水環境下公魚的比例高達90%以上。
好了,今天老青年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關於孔雀魚飼養的乾貨,對於新手來說好好運用這些規律,相信你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