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清明節了,三天小長假,成了很多人祭掃,爬山和踏青的好日子。枝頭抽嫩芽,映山紅笑開花,蕨菜滿山長,不覺又見艾草青。
江南一帶,每逢清明前後,村裡的婦女們總會提著竹編籃上山找艾草,雖然它並不值錢,但用它榨出的青汁混合糯米粉,填進餡料後揉成的青團,蒸完後帶著一股沁人的艾草香。
傳至今日,青團已是清明節最應景的傳統美食了。青團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叫法,而且形狀和餡料也是各不相同。其中青團的甜鹹之爭,也是一年一度的熱門話題。
不過在美食君看來,應時應景的食材,要搭配在一起才完美。春雷響,春筍出,用它來做餡兒自是鮮美無比,爽脆的筍丁和軟糯的青團,簡直是上天入地的組合。
嘗過的人才知道,原來鹹口的比甜口的更豐富有味!
春 筍 青 團
春筍1~2根/豬肉100g/胡蘿蔔1小段
豆乾1塊/泡發香菇5朵/艾草150g
糯米粉120g/粘米粉40g
生抽/蠔油/白糖/澱粉
1.艾草洗淨,鍋中燒滾水下點鹽,放入艾草焯燙一下後撈出,過涼水(這樣可以多保留點艾葉的綠)擠掉水分,切碎,加100g的水用破壁機打成泥待用。
2.艾草泥倒入鍋中加熱至60℃左右,然後同糯米粉和糖一起混合。
3.揉成光滑的麵團,附上保鮮膜靜置備用。
4.接著準備餡料。將筍去殼切碎,香菇、胡蘿蔔、豆乾和豬肉切丁。
5.鍋中熱油,先下入肥肉煸炒出油,再下入胡蘿蔔丁,豆乾和筍丁等繼續翻炒,最後加入適量的蠔油、生抽、鹽、糖調味即可。
6.將艾草麵團搓成長條狀,均分成10~12個的面劑子。
7.取一份放在兩手之間用手掌的力量一邊轉一邊壓扁,填入一層炒好的餡料,封口滾圓即可。
8.蒸鍋上汽後,放入青團大火蒸大約15分鐘,蒸好後趁熱刷上一層熟油,這樣表面會生成一層油膜,晾涼後油亮亮的,還不粘手。
除了艾草,還有一種長相極為相似的鼠麴草,俗稱清明草,也能用來做青團。
對於許多大城市的人,很難找到這些野草,於是也會用麥青汁和菠菜汁來代替,顏色是差不多,但缺少了靈魂。
蒸過的青團會變成青灰色的,雖沒有原先的翠綠鮮亮,但不會影響口感。趁著放假的機會,給自己整一籠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