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疆新聞6月28日電(通訊員 李豔榮 報導)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在烏蘇市九間樓鄉黃渠村漢族村民蔡忠福和回族村民王正海的身上得到了印證。孩童時,他們同在託依白克家的搖床上長大。中年後,他們成了對門的鄰居,他們彼此在互幫互助中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成為親如一家的好兄弟。
與搖床結緣
蔡忠福1963年出生,今年57歲。出生時是農曆的三月初一,正是老百姓開春種地最忙的時候。為了既不耽誤幹活,又能照看孩子,蔡忠福的父親就到託依白克家借搖床。
蔡忠福說:「託依白克為人很和善,不論誰去借搖床,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借給對方。」
蔡忠福在家排行老小,他出生後,使用搖床看孩子的任務就交給了他的哥哥姐姐。那時候,在家裡排行老大老二的,都要幫父母分擔一些做飯或是看孩子的活兒。
蔡忠福回憶,搖床橫向兩端的床腿用一弧形木條連著,可以左右搖晃。
蔡忠福使用搖床不到一年,就還給了主人託依白克家。
1973年5月19日,王正海出生,搖床被借到了王正海家,她的哥哥姐姐也自然而然接手了看孩子的任務。
王正海的姐姐王海英說:「那時候父母去地裡幹活都要掙工分,我們平時要是不上學,也必須去地裡幹活。以前機械化程度很低,為了偷懶,我和姐姐都搶著待在家裡看弟弟。」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正海逐漸長大,他常常與村裡的孩子一起放牛、割草、捉迷藏。王正海因為與蔡忠福同睡過一張搖床,在村裡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夥伴。
「蔡忠福比我大十歲,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說,我們是在同一張搖床上長大的。所以,我從小就和他特別親,喜歡跟著他一起玩,稱他為『大哥』。」王正海回憶說。
對門的好鄰居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蔡忠福和王正海先後娶妻生子。2012年,黃渠村新建養殖小區,王正海和蔡忠福先後搬進養殖小區,成了對門鄰居。
蔡忠福說:「我們是對門鄰居,更是好兄弟!」
王正海和蔡忠福雖然民族不同,但是兩家人就像一家人一樣,在一件件平常事中,書寫著守望相助、不分你我的民族情。
2012年夏季,王正海的母親膽管發炎,疼痛難忍。王正海向蔡忠福求助後,蔡忠福立即開著自己的車將王正海的母親送到了醫院。
王正海說:「那時候,我正在發展養殖,自己的錢全部買了牛羊,也沒有錢買私家車。媽媽生病了,大哥二話不說,就把媽媽送到了醫院。」
2014年,王正海開辦農家樂,蔡忠福的妻子趙菊花便成了餐廳免費的「鐘點工」。
王正海的妻子馬金花說:「平時,客人不多,我和丈夫就能忙得過來。要是周末或者節假日,客人多了,我就喊菊花嫂子過來幫忙幹活。」
2016年,蔡忠福當選為黃渠村村委會主任,再加上自家土地的種植面積擴大,農忙時節,蔡忠福時常忙得不可開交。每當蔡忠福焦頭爛額的時候,王正海都會助其一臂之力,幫助他克服各種困難。
蔡忠福說:「拉飼料、到地裡平渠、給地裡幹活的人送飯……像這樣瑣碎的事情,我也記不住正海兄弟幫我幹了多少。我只知道,只要我喊他幫忙,他從來不會說『不』字。」
2018年春季,正值春耕春播,蔡忠福急需1萬元周轉。「兄弟,幫我準備一萬塊錢,我要購買農資,錢不夠。」蔡忠福的求助電話再次打給了王正海。
1萬元現金解了蔡忠福的困難,當年秋季,他才把錢還給王正海。蔡忠福說:「因為相互信任,我們之間借錢從來不打欠條,也不付利息。」
多年來,王正海和蔡忠福兩家人從來沒有紅過臉,拌過嘴,遇到任何事情,兩家人坐在一起商量解決。春節一起包餃子、古爾邦節共同炸饊子……他們從對門鄰居變成了彼此離不開的親人。
王正海說:「我們和大哥家就像一家人一樣,這份感情非常珍貴,我們要繼續互幫互助,讓未來的日子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