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古城位於滄鹽公路沿線,東北距市區20公裡,俗稱舊州。舊州城內有多處考古遺存,但顯名者唯鐵獅耳,其他古蹟遺存則鮮有記述,即使有也多是寥寥提及,鐵錢便是一例。
鐵錢,俗稱大鐵錢,比一般的銅錢大,始於漢初的鐵「半兩」,至宋徽宗時達到使用高峰。舊州鐵錢,學界通常是指1997年出土的北錢庫錢(出土時約50噸,現陳列在舊州鐵錢庫展覽館內)和南錢庫錢(埋於地下,地面只露一角)。然則,筆者通過多年實地考察發現,舊州內遍及鏽蝕後的鐵錢塊,其散布之廣、數量之多讓人驚訝,足可稱舊州城為「鐵錢城」。這些鐵錢除極個別外幾乎都是徽宗時鑄造,間有夾錫錢;錢文可辨者,有「崇寧」「大觀」「政和」「宣和」等年號。
那麼,這些鐵錢大規模集中在滄州舊城原因何在?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分別是贖遼費用說、鑄錢說、銷毀說。但這幾種說法漏洞百出,不足為憑。
其實,考古出土的大量鐵錢不惟滄州獨有,青島膠州板橋鎮就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連續出土鐵錢共約40噸。儘管兩地尚有一定距離,但出土的鐵錢實物卻是幾乎相同。那麼,鐵錢到底是何用途?為何在某些地區會大規模出現?回答這些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及鐵錢本身的真正用途去辨析。
根據文獻記載,北宋一朝鐵錢的使用,開始僅限在川峽、陝西等地,沿襲舊制採取鑄造和使用鐵錢的政策。至北宋中晚期,隨著周邊貿易的發展,銅錢雖每年鑄造,但逐漸被周邊國家吸收,耗費巨量。同時,又因軍費開支、每年歲幣、巨額俸祿等原因,銅錢難以為繼,於是開始大量製造和使用鐵錢。
北宋之初,河北東路採取銅鐵錢並行的政策,到徽宗之時,河北東路盛行使用鐵錢。追根溯源,這一現象能大行其道則和宰相蔡京的貨幣通貨政策是分不開的。蔡京上臺後為了節流,主張鑄造鐵錢。在錢幣實際發行過程中,發現大量鐵錢竟被他國用來鑄造兵器和農具。據《文獻通考》雲,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錢鐵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二當十鐵錢。」蔡京只好又下令在錢中加錫,以降低鐵的硬度,從而使其無法挪作他用。此外,加錫還可以防止鐵錢生鏽,延長其流通時間。
作為「通貨」之物的鐵錢,既為官府之儲備金,也是百姓日常通用之常物,所以鐵錢的出現本來就是服務於經濟流通之所用。滄州和青島都處於沿海地區,海鹽為當地特產。以滄州為例,唐宋以來,滄州長蘆鹽場交易興盛,行商人員多以此為仰仗,官府亦依靠地利特產徵收大量賦稅。由於河北東路流行大量鐵錢,官府稅金多以鐵錢收之並置庫房存放。
田野調查也佐證了這一點,考古人員發現南錢庫周圍瓦礫遍地,正是宋官府建築遺址所在地。在實際的調查中還發現,除鐵錢庫外,城內其他地域也遍及鐵錢零散存在。這表明除官府之外,普通居民也都在大量使用鐵錢,因而也足以否定其他鐵錢用途的說法。
隨著金兵入侵,北宋朝廷兩次南下,中斷了正常的「通貨」進程。作為儲備金的大量鐵錢遭到了戰火的摧殘,這從出土的鐵錢實物也略窺見一斑:鐵錢庫中堆在外面的鐵錢有明顯被燒過的痕跡,放在裡面的鐵錢則保存較好。
古代發行貨幣,金、銀為貴,銅為大眾,鐵則屬賤金。當銅錢緊缺之時,就會鑄造一些鐵錢。因是「劣幣驅逐良幣」,以次充好,所以發行的鐵錢向來不受民眾待見,稱之為「惡錢」。《宋史》卷一八〇《食貨志·錢幣》記載:「徽宗嗣位,鳳州通判馬景夷言:『……諸州錢鑑鼓鑄不已,歲月增多,以鼓鑄無窮之錢,而供流轉有限之用,更數十年,積滯一隅,暴如丘山,公私為害……鐵錢重滯,難以賫遠,民間皆願復用銅錢。』」換言之,鐵錢在發行之時就被大量閒置。因而,滄州古城內至今大量存在夾錫鐵錢,就不足為奇了。
滄州古城出土的北宋鐵錢充分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冶煉鑄造技術和書法藝術水平,為我們研究鐵質錢幣這一類較為特殊的幣種發展和演變及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鑄造、書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實物研究資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王立成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