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旗艦諾基亞N95
「2.8英寸屏幕看起來足夠大,並且它有QVGA(240×320像素)解析度,可以提供優秀的圖片觀感。」
這話看起來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紀的廣告語? 但其實它就出自10年前,我們在評測諾基亞N95的時候,那年頭,這幾乎是最好的手機了。
2007年手機屏幕的平均尺寸是2.3英寸,像素密度(PPI)則是171。相比現在,十年的數據變化有多驚人? 國外媒體gsmarena挖掘了自己產品庫裡過去十年最受歡迎的50款手機進行分析。
gsmarena選擇2007作為起點,那年,蘋果發布了iPhone,徹底改變了智慧型手機行業。
iPhone一代將手機帶入觸控時代
當年的iPhone有3.5英寸屏幕,HVGA級別(480×320像素)解析度。但當時其實它不是屏幕最精細的,諾基亞E90(800×352像素)和N800(800×480像素)有精細的屏幕。
諾基亞E90是那個時代的另類
觸控螢幕很快接管了移動世界,屏幕尺寸和解析度也隨之快速增長。2010年發生了幾個關鍵事件加快了這個進程:蘋果推出具備Retian視網膜屏幕的iPhone 4(960x640像素),而三星則推出了Galaxy S手機,具備WVGA解析度、也就是800×480像素。
第二年,三星發布了Galaxy Note手機,一個5.3英寸「巨屏」手機,此時3.5英寸的iPhone屏幕已經低於平均水平,但Note卻獲得了更多的嘲笑與質疑比。
Galaxy Note把手機帶入了一個大屏時代
三星這款產品剛出來時爭議卻是不小,以至於出了個叫「phablets」的單詞(手機+平板的單詞組合),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屏幕尺寸一路增大。2011年的平均3.6英寸,到了2014年已經躍升到了5英寸。蘋果也忍不住加入了這場比賽中,推出了為4.7英寸的iPhone 6和5.5英寸的iPhone 6 Plus了。屏幕精細度也在不斷提升,在2014年,手機屏幕上的總像素點平均已經超過100萬個,想想看,你掏出來手機,上面有100萬個像素點在顯示你需要的內容,在2007年,這個數字才只有8萬多。
近十年手機屏幕參數變化趨勢
2015年Android旗艦們帶著屏幕尺寸和像素密度不斷激增。平均尺寸已經到了5.2英寸。到了2016年,中檔手機的屏幕質量也趕上來了,高解析度屏幕不再是旗艦機的專利。
但這兩年的屏幕尺寸增長速度慢下來了,平均數已經變成每年增長0.1英寸,到了2017年,大屏手機似乎摸到了天花板,另一種新技術來了——全面屏。
LG G6和三星S8成了最先使用全面屏的手機
三星S8是其中最知名的,但其實最先使用這種屏幕的是LG G6(LG手機已經放棄國內市場所以國內用戶並沒注意它),據說iPhone 8的一大賣點也是全面屏幕。
以下這個曲線圖表現了這十年的屏幕參數變化,可以看到,屏幕尺寸已經趨於平穩、但屏幕上的像素在迅猛增加,另外像素密度增長也緩慢了,手機的屏幕仍會變化,但也許將進入第二個階段,不再是單純的增加尺寸和像素點。(曉光)
近十年手機屏幕和像素的數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