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金色航程,人民空軍英雄輩出、群星璀璨。
在中國航空博物館,人民空軍成立60周年之際修建的英雄紀念牆形似雙翼,一翼為「英模牆」,一翼為「英烈牆」,分別鐫刻著為人民空軍建設發展作出卓著功績的263名英模人物的名字,以及為人民空軍建設事業英勇犧牲的1776名飛行員和空勤人員的名字。佇立「英模牆」「英烈牆」下,抬頭仰望,心生敬仰,因為每一個名字都長存著一段永世不朽的火熱青春,都承載著一個光耀千秋的歷史篇章。他們把年輕的生命化作血染的風採,把衝鋒的姿態定格在萬裡藍天,把奮鬥的歷程融進空軍發展壯大的歷史。
今天,本報編輯部遴選了分別在東北老航校時期、抗美援朝時期、國土防空時期、和平時期壯烈犧牲的四位空軍英烈的故事,以表達我們深切的緬懷之情。
——編 者
蔡雲翔——
生命化作登天雲梯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心的兒童公園已是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今天享受和平幸福生活的人們可能不知道,一位新中國的航空先驅就長眠於此。紀念碑上,一架被歲月衝刷而略顯陳舊的老式飛機模型顯示著烈士的身份。他叫蔡雲翔,東北老航校首任教育長,1946年6月執行一次運輸任務時因飛機失事壯烈犧牲,年僅28歲。
蔡雲翔短暫的一生充滿傳奇,他開創了從敵對陣營駕機起義投身革命的先河,在汪偽空軍和國民黨空軍營壘中引起巨大震撼。
那是1945年8月20日下午,一架日式飛機飛到延安上空。它來路不明,又無任何標誌,這在非常時期就更顯非同尋常,人們疑惑地打量著這個不速之客。忽然,飛機疾速下降,直落新修建機場的三合土跑道。
艙門開了,一個身穿藍布中山裝的人大聲喊:「我們是飛來投奔光明的!事前和新四軍聯繫過,昨天晚上還給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發了電報!」
這架汪精衛偽政府的「建國號」專機,從揚州飛向延安,成為我軍接收的第一架起義飛機。而領導這次起義的正是汪偽空軍少校飛行教官周致(起義後改名蔡雲翔)和少尉飛行員黃哲夫(起義後改名於飛)。
「建國號」按起義日期改為「820」號,它就像一支巨筆,首次把起義行動從大地寫上天空,也為中國共產黨建立自己的空軍帶來了寶貴的人才和技術資源。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黨中央決定,利用日軍在東北留下來的機場設施、飛機和航空器材,在東北創辦一所航空學校,為建立人民空軍培養人才。來自四面八方的建校人員,紛紛響應黨中央號召,踏上了去東北籌建航校的徵程,而蔡雲翔是第一批到達東北的航空骨幹之一。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決定,將歸降的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練成飛行大隊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航空隊」,蔡雲翔被任命為航空隊隊長。這支航空隊中的日籍留用人員經改造和教育,後來大多數成為東北老航校的重要技術力量,其中就包括原日軍飛行大隊隊長林彌一郎。
當時,日軍遺棄的飛機大多殘破不全,修復後的試飛有著巨大風險。為試飛第一架修復的「隼」式戰鬥機,蔡雲翔和林彌一郎發生了爭執。蔡雲翔認為,自己是航空隊隊長,風險應該由他承擔。林彌一郎則認為自己熟悉日軍飛機,應該由他試飛。試飛那天,當林彌一郎帶著飛行裝具準備上飛機時,卻發現蔡雲翔已經進了座艙,還找了一根麻繩把自己綁在飛機的前艙座椅上,一切都準備就緒,那架勢是必須得讓他去試飛才行。於是,林彌一郎不再堅持,而是向蔡雲翔又囑咐一遍,著陸時一定要抱住杆,尾輪要鎖住。蔡雲翔駕駛飛機順利起飛,在機場上空完成幾個特技動作後,安全著陸。
1946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航空學校,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東北老航校,蔡雲翔任教育長。
老航校使用的飛機殘破陳舊,飛行中隨時面臨出現故障、發生事故的危險。蔡雲翔一次駕機升空,飛到空中掉了一個輪子,他臨危不亂,憑藉過硬的飛行技術單輪落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1946年6月中旬,蔡雲翔在執行運輸任務的途中,因為飛機承重能力不足而墜機犧牲,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追認他為共產黨員和革命烈士。
蔡雲翔駕機起義後,在短短十個月的革命生涯中,對人民軍隊建立自己的空軍表現出火一樣的熱情,不惜獻出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鋪就了革命後來人登天的雲梯。烈士鮮血沒有白流,蔡雲翔參與創建的東北老航校僅用3年9個月的時間就為即將誕生的人民空軍培養了560名各類航空技術人才,湧現出王海、張積慧、劉玉堤等一大批在抗美援朝空戰中威震敵膽的戰鬥英雄。
孫生祿——
雛鷹無懼赴湯蹈火
孫生祿常說:「對敵作戰,只要硬過敵人,敵人就熊了。」他入伍不久,在一次圍殲日本鬼子的戰鬥中,勇敢地同兩個日寇展開肉搏戰,刺死其中一個,榮立小功1次。數年後,他又將這把鋒利的「刺刀」插上了抗美援朝的戰場。
1951年10月,孫生祿從航校畢業後被分配到空軍第3師,很快就隨部隊入朝作戰。當時,剛剛組建的人民空軍如同一隻羽翼未豐的雛鷹,在噴氣式飛機上平均飛行時間僅有14小時38分鐘的志願軍空軍飛行員,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空中力量展開對決。當初出茅廬的孫生祿和戰友們進入戰場後,直接面對的就是美軍兇狠的「絞殺戰」。
孫生祿時任空軍第3師第9團1大隊僚機組組長,專門負責掩護王海長機組作戰,多次擊潰偷襲的敵機群。到1952年11月底,從航校畢業才一年時間,孫生祿就因飛行技術一流、射擊精準,擊落敵機3架,擊傷1架,被譽為「空中突擊手」。
1952年12月2日下午,美軍出動一個機群向我方竄犯,孫生祿所在的第9團1大隊12架米格-15戰鬥機迅速升空攔擊,與數倍於我的敵機展開激戰。面對成群的敵機,孫生祿沉著機智,連續擊落兩架敵機。
空戰結束後,孫生祿退出戰場向駐地返航。不料,在途中遭到兩架敵機偷襲,孫生祿來不及躲閃,機身一陣抖動,冷風呼呼地刮進了座艙。在設法擺脫敵機後,孫生祿駕駛著受損的飛機在友鄰機場著陸。地勤人員圍上來一看:好傢夥,飛機中彈12發,發動機渦輪葉片、天線杆被打壞,機翼、座艙蓋被打穿。當大家驚嘆孫生祿能把受損如此嚴重的飛機飛回來之際,他卻因為心愛的戰機受損難過了一夜。
第二天,孫生祿一返回駐地,就堅決要求參加戰鬥。上午11時,敵機再次進犯,孫生祿和戰友們立即起飛迎敵。當我機接近敵機後,空中指揮員率隊一個衝殺就將敵機的隊形打亂。孫生祿快刀斬亂麻,很快就擊落1架F-86。
戰鬥結束,當飛行員返回駐地正吃午飯時警鈴又一次拉響,孫生祿扔下飯碗,和戰友們直奔起飛線。空中指揮員王海立即率大隊飛赴戰區,孫生祿率僚機擔任大隊後衛,飛在機群後方。當他到達清川江上空時,突然從雲縫裡竄出4架敵機,快速向空中指揮員逼近。他和僚機迎頭向敵機衝過去,嚇得敵機趕快拉起機頭躲避。孫生祿順勢咬住一架敵機,把機頭一推,從萬米高空一直壓到千米低空。正當他準備按動炮鈕時,又有兩架敵機從左邊忽然衝來,向他猛烈開火。孫生祿全然不顧,向前方敵機射出串串炮彈,然後,一拉機頭,直衝雲霄,兩架敵機在後面緊追不捨。
孫生祿剛要左轉擺脫敵機,突然看見右前方4架敵機抄著近路,氣勢洶洶地向我大隊機群尾後衝去。情況緊急,孫生祿不顧後面敵機的追擊,駕著受傷的戰機,風馳電掣般衝過去,攔住了敵機的去路,使我機群脫險。這時,孫生祿陷入敵機的四面圍攻,機身周圍響起陣陣炮聲。他上下翻滾,橫衝直撞,毫不畏懼地與敵機群格鬥著,吸引住敵機群,為我機群殲敵創造了有利的戰機。
敵人的炮火越來越猛,孫生祿的飛機已多處受傷,機身劇烈地擺動著,操縱已非常困難。他用盡最後的一點力氣猛地拉起機頭,駕著烈火熊熊的戰鷹,徑直向敵機群猛撞過去。戰鬥結束了,我機群又一次挫敗了敵人,取得了擊落擊傷敵機6架的戰績。但是,年輕的孫生祿和他的戰鷹,卻再也沒有回來……
在抗美援朝空戰中,孫生祿所在的飛行中隊創造了擊落擊傷敵機12架的紀錄,他個人先後擊落敵機6架,擊傷1架,犧牲時年僅24歲。1952年12月25日,空軍為孫生祿追記特等功,並授予他「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李劍英——
16秒抉擇感動中國
還記得2007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上,組委會給予一名空軍飛行員的頒獎詞嗎?
「煙籠大地,聲震藍天。星隕大地,魂歸長天,他有22年飛行生涯,可命運只給他16秒!他是一名軍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傾斜。飛機無法轉彎,他只能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航向。」
短短幾十字的頒獎詞,記錄著一位英雄的壯舉:2006年11月14日,原蘭空航空兵某團一級飛行員李劍英飛行時遭遇鴿群撞機導致發動機空中停車,為了機翼下百姓的安寧,他3次放棄跳傘逃生的機會,駕機迫降沒能成功不幸壯烈犧牲,年僅42歲。
時鐘迴轉至2006年11月14日。西北某機場,天高雲淡。11時17分,李劍英駕機起飛,直衝雲霄。在空中巡邏遊獵,40多分鐘後,他完成任務順利返航。
下降高度,進入四轉彎,加入下滑線,一切動作嫻熟自如。12時04分01秒,戰機高度下降至194米,距機場2900米。
突然,戰機發出「砰!砰」的響聲,一群鴿子猝然撞向戰機,機身劇烈抖動,發動機轉速驟然下降,溫度急劇上升,飛機高度平均每秒下降11米。飛機離地127米高時,發動機停車。
12時04分09秒,李劍英沉著呼告:「我撞鳥了,我要調整跳傘。」這是李劍英跳傘的最佳時機,然而他沒有立即跳傘。情況萬分危急!他為何還要調整?這因為他清楚地知道,戰機的下方,密集分布了7個自然村、數百戶人家、三四千名群眾,另有車流密集的高速公路和收費站。此時飛機不僅剩有大量航油,還有上百發航炮炮彈。一旦放棄飛機跳傘,失控的飛機將會變成重磅炸彈,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毀滅性的危害,後果不堪設想。
12時04分15秒,飛機距地面高度67米,時速258.11公裡。此時,李劍英果斷報告:「看迫降行的話,我把起落架收起來。」聞聽此言,塔臺指揮員不禁一驚,原以為李劍英調整飛機儘量避開村莊和人群後馬上跳傘,誰知他竟然放棄跳傘,定下了迫降決心。
12時04分18秒,李劍英再次報告:「我把起落架收起來,迫降!」緊接著,戰機的起落架緩緩收起,高度平穩下降,機頭微微上仰,著陸在跑道的延長線,並像箭一樣向前衝出,當衝至離第一接地39.3米處,卻被高出地面3.5米的水渠護坡阻擋。12時04分25秒,飛機撞擊後爆炸解體,李劍英犧牲時,他的身體仍然保持前傾,雙手死死把住操縱杆。
英雄鑄壯舉,豈在一瞬間。早在中學時代,李劍英就夢想著從軍報國,他曾用稚嫩的筆寫下這樣激揚的文字:「能成為一隻翱翔藍天的雄鷹,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18歲那年,這位壯志凌雲的河南農家子弟一踏進航校大門,便把原名中的「建」改為「劍」,只為圓內心深處一個「王牌飛行員」的夢。在22年的飛行生涯中,他累計飛行5003個架次,安全飛行2389個小時,先後榮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從軍25載矢志精武,他把自己鍛造成履行神聖使命、叱吒萬裡雲天的「空中利劍」。
英雄出自平凡,而又超越平凡。透過李劍英捨生取義的超凡之舉,人們不由得發自內心地敬佩:他視祖國利益、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胸中有大愛,從他身上能感悟到生命的價值,感受到英雄的光輝。
從請示跳傘到壯烈犧牲,短短16秒,李劍英走完了42年人生中最後的航程,英雄燦爛化金星,永遠融入了他一生摯愛的藍天。2006年12月26日,空軍為李劍英追記一等功,並追授他「空軍功勳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
杜鳳瑞——
首戰長空威震敵膽
60年前,在福建龍田上空的一場激烈空戰中,一個英雄的名字——杜鳳瑞,響徹雲霄。這場空戰勝利有著極其特殊的政治、軍事意義,國民黨空軍從此不敢派出大機群到祖國大陸上空進行挑釁。
1958年8月23日,金門炮戰開始。炮戰的第二天,美國就向臺灣增調兵力。有了美國撐腰,國民黨空軍開始活躍起來,經常侵擾大陸。8月25日,杜鳳瑞所在部隊接到了赴福建執行戰鬥任務的命令。因為杜鳳瑞僅飛行300多個小時,原本沒有派他參戰,但他毅然遞交了請戰書。翌日清晨,深明大義的妻子於蘭芳默默地為丈夫杜鳳瑞收拾好行裝,將他送到機場。但她做夢也沒有想到,結婚24天後的這次分別竟成永訣。
10月10日上午7點左右,國民黨空軍6架F-86型戰機,竄至福建福清、龍田地區上空,杜鳳瑞所在部隊接到命令,攔截竄犯大陸的敵機,這是杜鳳瑞第一次升空作戰。福建沿海地區雨量充沛,多以陰雨天為主,對杜鳳瑞這樣的新飛行員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按照命令,二中隊引誘敵機,杜鳳瑞所在的一中隊隱蔽飛行,伺機截斷敵機退路。成功誘敵後,二中隊按照預定方案,猛然調轉機頭,像一把鋼刀將敵機群劈為兩半。敵機頓時亂了隊形,隱蔽飛行的一中隊猛然衝擊,截住敵機。此時,杜鳳瑞正駕駛著4號僚機機警地護衛著3號長機的安全。突然,一架敵機從側後偷襲過來,向長機連開數炮。杜鳳瑞見情況緊急,邊向長機報告邊加大油門向偷襲的敵機直插過去。長機在他的掩護下成功躲過了敵機的炮火,而杜鳳瑞卻陷入4架敵機的包圍之中。面對4倍於己的敵人,杜鳳瑞毫不畏懼,咬住一架敵機,迅速按下炮鈕。隨著一串串火光閃閃的炮彈射出,敵機中彈起火,拖著濃濃的黑煙墜落下去,國民黨飛行員張乃軍跳傘落地後被我民兵抓獲。正當他向另一架敵機攻擊時,遭到敵機偷襲,飛機負傷。在這緊急關頭,杜鳳瑞仍然沉著地追擊敵人直至將其擊落。這時,杜鳳瑞的戰機突然失去了控制,急速旋轉下墜。萬不得已,杜鳳瑞只得跳離心愛的戰鷹,然而卻在傘降中被兇狠的敵人擊中,血灑長空,年僅25歲。殺害杜鳳瑞的這架敵機也未逃脫覆滅的命運,隨後被我地面高射炮兵部隊擊中,墜落大海。
福建福清、龍田地區上空,這場鬥智鬥勇的鏖戰,共擊落敵機3架,生俘敵飛行員1名,沉重打擊了臺灣國民黨當局對我東南沿海的襲擾。此役也成為福建前線最後一次空戰,東南領空從此逐漸歸於平靜。
為表彰杜鳳瑞烈士高度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空軍給他追記一等功,號召指戰員學習杜鳳瑞英雄事跡。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為杜鳳瑞題詞,讚譽杜鳳瑞是「龍田地區的空中飛龍」,勉勵空軍的同志「人人都是杜鳳瑞」。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謝覺哉在《讀「杜鳳瑞烈士的生平介紹」》中賦詩:「矯健騰挪海上鷹,砍樵孩子是英雄,身如鋼柱心如火,照得東南一望紅」。1964年9月29日,杜鳳瑞生前所在飛行中隊被命名為「杜鳳瑞中隊」。
題圖設計:孫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