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2021-01-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圖1)。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The Innovation上。

在動物界,繁殖過程是物種基因延續和親本重要的投資策略,在演化過程中,動物的繁殖行為進化出多種模式。其中,海龍科魚類是動物界產生「雄性繁殖」行為的類群,是一個獨立進化分枝。對於整個海龍科物種而言,其懷孕過程伴隨行為、組織和基因水平的特異性變化,甚至在雌、雄個體間產生明顯的性別二態性,這是物種長期的適應性進化結果。海馬屬是海龍科物種中進化速率較快的物種(Nature,2016),它們衍生出較為完整的育兒袋結構,並在懷孕過程中出現獨特的胎盤結構。近期的研究證明,海馬等物種的雄性懷孕過程與哺乳動物的母體胎生繁殖方式存在顯著的趨同進化模式(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20)。

相較於其他海龍科物種,海馬基於其特異的體型模態和繁殖策略,被認為是研究動物複雜性狀演化的物種。海馬的育兒袋與哺乳動物的子宮在關鍵基因結構上具有顯同源性(PNAS,2020)。基於此,如果實現對海馬育兒袋結構與功能的解析,並與哺乳動物(甚至人類)的子宮和胎盤等結構與功能發生進行比較分析,為揭示動物界繁殖器官和功能的獨立演化模式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在海馬的繁殖過程中,育兒袋的結構發生與功能特化是海馬得以實現其繁殖策略的「基石」,然而,關於海馬育兒袋發生、發育和懷孕過程的分子和生理調控機制未見報導。

研究人員利用代謝組學方法甄選與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顯著相關的194個差異代謝產物,包括斑蝥黃(canthaxanthin)、蝦青素(astaxanthin)等,同時在轉錄層面分析和鑑定2674個差異表達基因。基於轉錄組與代謝組學聯合分析,研究發現視黃酸在育兒袋發生發育過程中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視黃酸可通過調控fshr和cyp7a1等重要基因的表達,影響睪酮(testosterone)、孕酮(progesterone)等激素代謝來影響育兒袋的形成;視黃酸還通過調控col4a1、shh、cybb等基因表達影響育兒袋的組織重塑、器官發育和免疫過程。該研究對海龍科育兒袋發育驅動機制研究有重要意義,也為後續相關研究提供切入點。

該研究發現視黃酸可能調控海馬懷孕過程的抗氧化防禦功能。抗氧化物因其與轉運蛋白、轉錄因子、視黃酸代謝等基因的顯著正相關關係,在海馬懷孕過程中發揮調控作用,而懷孕過程視黃酸與斑蝥黃、蝦青素等抗氧化物質的同步下調,可能增加懷孕期間對氧化壓力的耐受,通過增加父本免疫耐受的方式降低父本對胚胎的排斥作用,從而保障海馬妊娠過程的完成(圖2、3)。

該研究提出並闡明視黃酸在海馬育兒袋形成與懷孕過程中的角色和功能,為魚類胎生繁殖模式研究提供新視角,對於探索動物繁殖模式的進化與遺傳機制等具有科學價值。論文通訊作者為林強與錢培元,論文第一作者為助理研究員李春燕。研究工作受到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重大專項團隊項目和中科院盧嘉錫國際創新團隊項目等的資助。

圖1.視黃酸在海馬雄性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中的調控機制示意圖

圖2.視黃酸在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調控作用(A)視黃酸合成及信號通路基因在線紋海馬和膨腹海馬(Hippocampus abdominalis)懷孕過程中的變化趨勢;(B)視黃酸調控基因及其在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發揮的主要功能

圖3.抗氧化防禦在海馬育兒袋發育過程中的作用網絡(A)氧化及抗氧化物質在育兒袋不同發育時期的變化趨勢;(B-C)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抗氧化物質與差異表達基因的相關性作用網絡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海馬基因組及環境適應進化機制獲揭示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specialized morphology」(海馬基因組及其特異體型的進化機制);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海馬全基因組的測序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海馬在長期適應近海和島礁環境的過程中出現的適應性進化特徵。
  • 基因揭秘海馬雄性育兒之謎
    海馬的進化,和其他物種有何不同?這些有關海馬的「為什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強研究員課題組,昨日從基因層面給出了答案。林強研究團隊的這一研究發現,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海馬的全基因組研究,揭示了海馬是一種快速進化的物種,並從基因層面探討了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揭開了海馬雄性育兒之謎。全基因組數據分析還表明,海馬是目前已獲得全基因組的魚類中進化速率最快的物種。
  • 近岸環境汙染對海馬種群資源有何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
  • 科學網—近海環境汙染影響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近海環境汙染影響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諸晗寧)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在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海馬爸爸的育兒袋在功能上非常像是子宮
    但到目前為止,在脊椎動物裡,雄性海馬是唯一能夠兌現承諾的爸爸。這些非凡的海洋生物可以在一個「巢袋」中容納1000多個胚胎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它們釋放幼體時也會經歷陣陣痙攣。聽起來很像懷孕吧?但這還不是全部。現在,我們有線索,海馬育兒袋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像子宮。雪梨大學和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集中研究海馬屬的胚胎在其父親的照料下如何獲得營養的問題。
  • 海馬爸爸的育兒袋在功能上非常像是子宮
    但到目前為止,在脊椎動物裡,雄性海馬是唯一能夠兌現承諾的爸爸。 這些非凡的海洋生物可以在一個「巢袋」中容納1000多個胚胎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它們釋放幼體時也會經歷陣陣痙攣。聽起來很像懷孕吧?但這還不是全部。現在,我們有線索,海馬育兒袋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像子宮。
  • 海馬|雄性育兒的神奇動物
    例如,海馬沒有腹鰭極可能是因為缺失了tbx4基因;沒有牙齒是因為丟失了幾個與牙齒發育相關的基因(如負責牙釉基質合成的proline/glutamine SCPP基因);而雄海馬育兒功能與魚類胚胎孵化相關pastn基因的擴張有關。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由於對念珠菌基本生物學和感染機理的研究相對落後,目前臨床上預防和治療念珠菌病的藥物非常有限。菌絲髮育是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致病性特徵,抑制菌絲髮育導致該病原菌毒性急劇下降。因此,菌絲髮育相關因子也是新型抗念珠菌藥物的理想作用靶標。三羧酸循環(TCA)是所有生物物質和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通過產生「能量貨幣」ATP及代謝中間產物調控細胞重要生理活動。
  • 英科學家揭示海馬繁殖的奧秘
    新華網倫敦1月20日電 英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揭示了黃海馬繁衍後代的奧秘,這可能對保護海馬這一瀕危海洋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與其他動物或人類不同,雄海馬承擔了孕育下一代的主要任務,它們將海馬寶寶藏在自己的育兒袋中,直到小海馬出生。
  • 海馬|雄性育兒的神奇動物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例如,海馬沒有腹鰭極可能是因為缺失了tbx4基因;沒有牙齒是因為丟失了幾個與牙齒發育相關的基因(如負責牙釉基質合成的proline/glutamine SCPP基因);而雄海馬育兒功能與魚類胚胎孵化相關pastn基因的擴張有關。
  • 動物所揭示小膠質細胞發育的調控機制
    小膠質細胞除了在成年生理病理條件下發揮作用外,還在腦發育的整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小膠質細胞的這些重要作用與其在胚胎大腦皮層中特定的時空分布有關,但是在神經發生過程中小膠質細胞在腦中是如何發育的,神經幹細胞是否會影響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目前還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海馬為什麼是雄性生育?奧秘在這裡
    其爭議界限在於,海馬是不是有「子宮」?其體內是否負責把雌雄遺傳物質結合?一方觀點認為,公海馬「只生不育」,母海馬只是把結合好的卵放入公海馬的育兒袋裡,由其孵化。而另一方觀點則認為,公海馬是「既育又生」,是妥妥的雄性懷孕。這個問題終於在近年被科學家解開。
  • 研究揭示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植物提取物分別在高精料和高粗料條件下調控瘤胃甲烷產生的微生物機制。這項成果對於合理利用植物提取物降低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甲烷排放調控劑包括莫能菌素等抗生素,植物提取物成為近年來甲烷調控研究的熱點,與莫能菌素相比,瘤胃微生物對植物提取物產生的抗藥性更低,且使用後的動物產品中基本無殘留。為闡明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的微生物機理,飼料所研究人員將白藜蘆醇(一種植物多酚提取物)分別與高精料日糧和高粗料日糧在羊瘤胃液中連續培養24小時,隨後提取培養液中細菌和產甲烷古細菌的DNA,進行擴增子測序。
  •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兩棲類的變態發育是甲狀腺激素調控下的身體重構對陸生環境的適應過程。已有研究發現變態發育是通過甲狀腺激素受體的轉錄調節作用發生的。對變態發育的調控除了激素水平、轉錄因子水平外,miRNA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研究揭示調控油棕合成次生代謝物吸引象鼻蟲授粉行為的分子機制
    作為一個群體,象鼻蟲因與油棕開花緊密相關而為人所知,它們作為傳粉者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350萬-1800萬年前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傳粉昆蟲之一,但其與油棕花之間的特異識別和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葉健課題組聯合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美國等多個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合作研究,揭示了調控油棕合成次生代謝物吸引象鼻蟲授粉行為的分子機制。
  • Plos Genetics:研究揭示懷孕的秘密
    2020年4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 過去的研究表明,孕酮受體基因在人類中經歷了快速的進化,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快速的變化是由於改善了基因的功能而發生的。這就是所謂的正向選擇。但布法羅大學的Lynch和Marinic的研究--4月17日在線發表在《PLOS Genetics》雜誌上的文章則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 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自從第一個ALS致病基因SOD1報導以來,一共有近50個基因相繼被報導其突變/功能異常參與或者影響了ALS的發生和發展,其中包括TDP43、FUS、C9orf72、HNRNPA1、SQSTM1、VCP、OPTN、PFN、CHCHD2以及CHCHD10等。這些基因廣泛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質穩定性、RNA代謝及穩定性和細胞骨架動態變化等過程的調控。
  • Nature Plants | 俞皓團隊揭示植物種子大小調控的新機制
    因此,解析種子大小調控的分子機制,能為作物的高產育種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  植物種子通常由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構成。 植物雙受精產生受精卵和受精極核,進一步發育 成胚和胚乳 ; 珠被圍繞在珠心組織周圍,發育成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