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菜,是很多人吃火鍋必點的菜品之一。色澤鮮綠、質地爽口、味若海蜇,食用價值極高,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高檔脫水蔬菜。在人們的生活中貢菜也很少見,有人說它是萵筍颳了皮,曬乾後的產物,有的人對此持反對觀點,那麼吃火鍋時常點的貢菜到底是什麼菜呢?它究竟是不是萵筍呢?它的原型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今天就帶大家解鎖這個神秘的菜品——貢菜。
貢菜又名苔幹、響菜、山蜇、苔菜。屬綠葉類蔬菜,此品系北溫帶珍貴蔬菜,為菊科、萵苣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所以它真的不是我們平時吃的萵筍,但是和萵筍又是親戚。
它在土裡是這個樣子的
挖出來它是這樣的
到了秋季,便取其梗剝皮劈條曬制而成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種植薹幹已有2000多年歷史。
貢菜又有什麼功效呢?
據了解,貢菜含有穀氨酸、維C、維D、鋅、鐵、鈣、硒等,對人體發育、抗衰老、防癌有一定食療功效,是宴席之佳品,清乾隆年間被譽為「貢菜」。
為什麼那麼多人愛吃貢菜呢?
第一次吃貢菜的時候有點驚為天人的感覺,綠綠的、翠翠的,口感有點像脆黃瓜、還有點像海帶,味道微鹹,最重要的是涮煮很久之後口感還是很脆爽,還很入味,很多人都愛不釋手。而且貢菜作為一種高級菜,生活中挺少見的,吃起來也很高級的樣子。
為什麼叫貢菜?
貢菜得名有三種說法:一是因其製作講究,味道獨特,風味殊佳,可作「貢品」;二是「貢」是潮汕的一種醃製方法,如貢腐、貢豉等;三是清乾隆年間曾進貢朝廷,後年年進貢朝廷,故稱之為「貢菜」。
據《隋書》記載,萵苣自古渦國傳入邳州。古渦國,即安徽省古渦水一帶。邳南苔幹相傳於明代從安徽亳地傳來。二者傳至邳州後分別在邳北、邳南落戶。邳北多年來不產苔幹,不獨種植技術問題,可能與土質有關。苔幹因歷史上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又稱為「貢菜」。
其栽培史見於秦,迄今兩千二百多年,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高檔脫水蔬菜。清乾隆年間曾進貢朝廷,後年年進貢朝廷,故稱之為「貢菜」。因其食之有聲音,清脆爽口,六十年代被周恩來總理形象地稱之為「響菜」,亦稱之為「山蟄菜」。
而關於貢菜,也有很多傳說。
傳說一:
相傳公元前218年,張良刺秦始皇未中,逃匿邳州於圮橋遇黃石公授「天書」時,太公真 人見張良肌黃面痩,讓其生食苔幹,張良食後容顏煥發,氣色紅潤,成為一位白面書生。張 良為西漢軍師後,仍不忘苔幹之美味,因此命 地方官將邳州特產苔幹進貢漢高祖劉邦品嘗, 劉邦食後甚是喜歡,賜名為「貢菜」。
傳說二:
在安徽渦陽一帶,也流傳有一段關於苔幹的故事。根據記載,渦陽是老子的故裡,兩千多年前,那裡發生過一次瘟疫,當時百姓為了避禍,四處逃亡,但是在老子居住的天靜宮附近的百姓卻在宮中發現長有一種草,吃了居然就人畜安康,老百姓因此稱它為「神草」,認為這是老子顯靈用「神草」來護佑百姓。百姓稱這「神草」為「苔幹」。
傳說三:
另一個傳說是,在天靜宮裡,生長著一些當地人稱作天靜草的植物,據說有止血功能。傳說中的老子,是從他母親的腋下生出,而且一落地就鬚髮皆白。他的母親看到鬚髮全白的老子因此受到重創,身體變得虛弱。老子就用天靜草為她治病,收到奇效。而天靜草就是今天的當地的特產苔幹。
傳說四:
還有傳說則是清乾隆年間苔菜被當貢品進了宮,因此被稱為「貢菜」。而且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都會要品嘗用貢菜做的菜餚。1958年伍豪品嘗此菜時,因清脆有聲,被他命之為「響菜」;83年首次出口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吃起來又有海蜇的響脆志,又以 「山蟄菜」名揚海外。
雖說很多蔬菜都可以用來涮火鍋,但是大部分的蔬菜都只適合涮不辣的鍋底,否則吸了辣油的蔬菜真的是很刺激。但是貢菜不一樣,耐煮,同時還可以下到辣湯底中,味道依然脆爽,而且不會太吸收辣味,這也是三江舵手火鍋中經常見到貢菜的原因。
貢菜涮火鍋時先將貢菜乾用開水浸泡半個小時,再切成小段下到火鍋裡涮煮幾分鐘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