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多措並舉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面對自然資源的逐漸枯竭和環境惡化問題,綠色持續發展不能停留在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上,還需要加大對資源和環境的投資。要實現加大對資源和環境的投資,必須在資源環境的發展研究中引入並且釐清四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及其與資源和環境投資間的關係。
——《加大資源環境投資,保障綠色發展》 洪銀興(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
綠色轉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指經濟發展擺脫對高消耗、高排放和環境損害的依賴,轉向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排放減少和環境改善相互促進的綠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不是對傳統工業化模式的修補,而是發展方式的革命性變革。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以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倒逼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降低能源強度、碳排放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鞏固主要汙染物排放和經濟增長脫鉤的態勢,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綠色轉型之路。
——《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綠色轉型之路》 王一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
「碳中和」目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加速低碳轉型和促進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以及落實巴黎協定目標、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意義重大而深遠。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該目標的提出強力助推了全球可持續發展和後疫情時代綠色復甦的歷史潮流,但對於中國來說,面臨比歐美發達國家更為艱巨的挑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中國「碳中和」之路該怎麼走》 潘家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飢餓和營養不良是全球性的挑戰。人類賴以生存的水、土地、生物資源不斷退化以及氣候變化威脅著農業食物系統,同時食物系統本身又對環境與氣候變化造成巨大負面影響。而弱勢群體往往是食物系統風險最直接的受害者。當前,全球超過6.9億人遭受飢餓,20億人營養不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飢餓與營養不良問題雪上加霜。因此,如何建立一個具有韌性、可持續、低碳甚至零碳的全球食物系統對於全球的食物安全至關重要。
——《著力提升全球食物安全水平》樊勝根(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
落實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和能源安全三大安全,「十四五」需要通過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大幅提高水土資源配置的效率,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實現生態屏障的穩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提高水土資源配置效率》 鄖文聚(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由於農業生產資源環境的限制,我國農產品整體質量和品位不高。如何推動農業生產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高肥力、無汙染的土壤是先決條件。將每年6000萬噸養分的有機廢棄物轉換成商品有機肥,有助於節省50%-60%的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和解決病蟲害的問題,更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環節。但是,長期以來的商品有機肥推廣困難重重,嚴重阻礙了農業綠色發展的步伐。因此,掃除商品有機肥推廣的障礙性因素是推動有機肥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綠色生產的關鍵步驟。
——《聚焦技術推廣難題,聚力農業綠色發展》 沈其榮(南京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江是中華民族兩大「母親河」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脊梁。長江江蘇段揚子江流域,產業、城鎮、人口相對密集,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精華。貫徹落實好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最新指示精神,既要學深悟透,更要落實更具戰略性、創造性的關鍵舉措。
——《更大手筆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沈 和(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更多內容,請點擊這裡
年終盤點
又是年終歲首時。穿越2020的崇山峻岭,時間的長河來到了2021。遙望前路不忘來路,本期《思想周刊》從理論、評論兩個維度,各以「6個6」為主題,分別請馬院的六位院長和「姿正腔媛」工作室的六位女評論員,對過去一年的評論理論重點熱點作盤點。
2020年,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要被重墨書寫。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世界運行的既有路徑。疫情背景下,中國不僅取得了抗疫的決定性勝利,成為全球唯一保持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而且決定性地完成了脫貧攻堅戰,順利走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裡」,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以「六大關鍵詞」記錄了這不平凡的一年,分別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偉大抗疫精神、制度優勢、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質量發展。
——《南京大學馬院院長胡大平:最具分量6大熱詞》
偉大實踐呼喚理論創新,縱觀2020年,重大課題主要聚焦在以下領域:原創性貢獻、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研究、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東南大學馬院院長袁久紅:最為重磅6大課題》
「讀書貴精不貴多」,我給大家推薦六本好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永遠的恩格斯》《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大國追夢》《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通論》。
——《南京師範大學馬院院長王剛:最感暢快6本好書》
6篇文章為:姜輝《學習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觀,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年第6期),陳學明《將經典轉化為自身內在的素質和底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年第6期),駱鬱廷《論立場》(《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9期),侯惠勤《新時代的鬥爭精神:意識形態批判能力》(《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8期),沈壯海《人民的理論——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紅旗文稿》2020年第24期),陳金龍《論制度自信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互動關係》(《思想理論教育》2020年第1期)。
——《河海大學馬院院長戴銳:最有收穫6篇文章》
2020年的學術論壇,具有顯著的「抗疫」特色。上半年停擺,下半年紛至沓來;實體講壇連接雲端線上成為常態;學人問學、議論春秋,反倒是更為豐富多彩、「盛宴」不斷。6個論壇分別為:「張聞天同志的生平、思想與光輝人格」學術研討會,全國中共黨史黨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位點會議, 「中國現代史學會2020年年會暨近現代中國的國家治理」學術研討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與創新」學術會議,首屆全國航空航天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論壇,江蘇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院院長王智:最顯價值6場論壇》
2020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中發揮了行動指南功能,同時也隨著新的實踐而不斷創新發展,實現了新時代科學理論與生動實踐的辯證互動和相輔相成,豐富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內涵。6大成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偉大抗疫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總結深圳特區寶貴經驗,科學提煉偉大抗戰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蘇州大學馬院院長田芝健:最是欣慰6大成果》
回眸2020,一張張飽含深情與冀望的笑臉,給我們帶去溫暖與奮進的力量。這是無懼風險、救死扶傷的笑臉,是脫貧致富、攜手同行的笑臉,是農業豐收、鄉村振興的笑臉,是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笑臉,是追逐夢想、勇於探索的笑臉,是社會祥和、國泰民安的笑臉。
——《6張笑臉穿透陰霾的「燦爛千陽」》 孫敏
疫情下的2020,有「硬核」,有「溫暖」,有「堅守」,也有「寧靜」。1月30日,省委書記婁勤儉不打招呼檢查疫情防控工作,被村口大爺攔下的鏡頭迅速登上熱搜。時光荏苒,迎面而來的春節又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但這位「硬核大爺」讓我們更加確信:寒冬終將過去,春天正在路上。
——《6幀鏡頭映畫時光之廊的「冷暖悲歡」》 陳立民
這一年,最讓我們感動的詞,當屬逆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向著危險逆向前行,留下捨生忘死、義無反顧的感人身影,一舉改變了「逆行」這個詞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他們是「天使白」「橄欖綠」「公安藍」「志願紅」,他們是最美逆行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這種「逆行精神」將被永遠傳遞。
——《6大新語再敘不凡的「人間詞話」》 袁媛
鍾南山,抗疫逆行者的代表。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疫情發生後,年過八旬的他第一時間奔赴一線,生動詮釋「若有戰、召必回」的責任與擔當。不讓逆行者孤單前行,一個個普通人挺身而出,在各自崗位上築起防控疫情的「銅牆鐵壁」,給予人們戰勝疫情的信心。
——《6點螢光匯入夢想銀河的「閃耀星輝」》 楊麗
「每個人都了不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深情禮讚。「了不起」是因為「不容易」。這一年,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科技創新捷報頻傳,對外開放再譜新篇……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正是無數向險而行、攻堅克難的普通人,創造了一個個不平凡的業績。
——《6聲話語直擊人心的「澎湃力量」》 魏曉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每一年都會留下特別的文化記憶,喚醒了時光、溫潤了心靈。2020年,我們有宅家抗疫的苦中作樂,有「雲端」相見的另闢蹊徑,有螢屏「逐浪」的熱熱鬧鬧,有網絡「嘴仗」的紛紛擾擾……繁蕪如是,但有一樣東西不曾流逝,那就是希望。
——《6個印跡鐫刻蓬勃希望的「文化年輪」》 顏雲霞
為切實擔負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歷史使命,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中提出的系列重大課題,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新華日報社全媒體評論理論部共同策劃推出「踐行囑託開新局 智庫專家面對面」融媒體系列訪談,今天推出第五期。
主持人: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起張謇,稱讚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11月12日,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張謇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深刻啟示?
範從來:作為愛國企業家典範的張謇,留給我們的啟示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的創新意識。我認為,企業家精神中,最關鍵的就是創新精神。企業家就是「經濟發展的帶頭人」,是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的創新者,其作用在於創造性地「破壞」市場的均衡。動態失衡是健康經濟的「常態」,而企業家正是這一創新過程的組織者和「始作俑者」。
張二震:張謇留給我們啟示是多方面的,我認為主要有三點。第一,要有大格局、大情懷,才能成就大事業。第二,要有實幹精神,才能把理想變為現實。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企業家愛國有多種形式,但是首先要辦好一流的企業,踏踏實實,埋頭苦幹,心無旁騖,專注實業,才是企業家的本分。第三,要有創新精神,才能使企業不斷發展。企業家要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於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管理創新。
——《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實體經濟發展質量》 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