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石斑,一種只屬於小河小溪的特殊魚種,對水質要求極高

2021-01-08 釣魚精英堂1

我的童年就是在家鄉的溪水裡長大的,當那些城裡的同齡孩子還在父母的淫威之下「ABCD」的時候,我們赤身裸體的在小溪裡玩耍正歡。一條小溪,沿岸垂柳依依,樹木蔥蘢,水是清澈見底的,或白或黑的鵝卵石,長著石斑狀或柳葉紋的小魚在石縫間迅疾地穿梭,翠鳥佇立在溪石上,蝦蟹之類翻開石板就可找到,用石塊雜草築成壩跳進去能洗澡。

水很清澈河床裡的石頭清晰可見,最可愛的是那些小魚。當你潛入水底時,能清晰地看見它們漂亮的泳姿,那時候我還叫不出它的學名,我們叫它「溪石斑」,一種只屬於小溪的特殊魚種,它只停留在乾淨的水域裡,對水質要求很高。純潔有些清高還很漂亮,更是美味,伴隨我走過了整個童年,後來流域治理了,河道整治了,堤岸砌高了,垂楊砍掉了,一溜兒小魚也不見了。

長大後,我在網絡上搜羅了些關於它的一點消息。這石斑魚又叫光唇魚,生長在南方山區的溝澗溪流石縫,或者是深水潭的底部。魚體表呈灰黑色,有明顯的黑色花紋,嘴角兩邊各長有一根須,成魚體長約12至15釐米,重約50克左右,最大150克,以溪流中的石蟲、小型水生動物和微生物為食。其外形美觀,體格健壯,抗病能力強,喜歡跳躍。喜歡群居三五成群集體活動,初夏也就是五六月間以及深秋初冬時節是垂釣淡水石斑魚的最佳季節。

石斑魚很有意思,它們棲息於岸邊石頭底部或水下有石頭的地方。在同一條溪流,上下河段,魚口葷素偏好都會不一樣。找附近有流水的水頭或壩上分別少量打窩,輪流釣,一般陰雨天漲水會好釣很多,常常能連杆。過了一段時日水淺,雖然打窩也能聚魚,但會開口吃鉤的位置比較少,水又清又淺難釣一些。

釣淡水石斑魚,可準備4.5米、2.7米長短手竿各一支,以便在不同的環境中靈活使用。主線採用1.5號,子線為1號,魚鉤採用伊勢尼3至4號單鉤。溪流水潭的入水口如有緩緩的回流且有石頭處是不錯的釣點。魚餌的選擇,該魚喜食的餌料,其一是天然餌料,即:石蟲,但石蟲要到溪流中翻石捕捉而難於獲取;其二為蚯蚓和飼養的黃粉蟲(麵包蟲),黃粉蟲乾淨便於攜帶,同時該蟲又是淡水石斑魚非常喜愛的餌料,為此黃粉蟲是釣該魚首選的餌料,這種蟲一般在漁具店和花鳥市場均容易買到。

釣溪石斑時,全憑手感到判斷提竿獲魚。如手上感覺較明顯的撞擊,說明較大的魚已上了鉤,應及時提竿取魚;如手感數次連續一啄一啄不明顯,即表明小魚在搶餌,揚竿較難釣獲,應該轉移釣場。這樣便形成了隨溪河上下走動的一種獨特釣法,一次走釣往往可以走上兩三公裡的水路。今年夏天無意中釣獲了不少溪石斑魚。只可惜這貨應激性不是一般的強烈、對外傷極度敏感,一點點鉤傷對它來說也是致命的,釣獲的魚無一例外全部掛掉,而同地點釣獲的寬口光唇魚就皮實多了、即使頭破血流也能在短時間內滿血恢復。此外,溪石斑魚的魚卵有毒不可食用,殺魚時要千萬注意。

相關焦點

  • 農村小溪裡的這種魚,對水質要求極高,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溪石斑,也叫光唇魚,雖然跟海石斑魚同一個名字,但兩個品種都不一樣。溪石斑,一種只屬於小河小溪的特殊魚種,對水質要求極高,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了。環境汙染的小溪裡是很少有它的蹤影的。小編記得小時候常常挖一個小堤,把小溪隔斷然後用手摸就能抓到好多這種魚。小編清晰的記得,農村老家旁有一條小溪,溪裡的水很清,到了季節便可看到有一團小魚在一起遊來遊去,它們也跟我們一樣在玩耍似的。但由於水質破壞越來越嚴重,導致這種魚慢慢淡出了人類的視線,也只有在一些比較偏僻的大山裡才能有幸一見。溪石斑是一種非常珍稀的山澗溪流野魚,一般只能長到手指長的。
  • 這種叫「溪石斑」的小魚,以前很多,如今上百元一斤,你認識嗎
    山間小溪裡,這種叫「溪石斑」的小魚,以前多到泛濫,如今成稀罕物,價格暴漲,你認識嗎「溪石斑,五寸長,悠哉悠哉水裡遊,小孩叫,大人笑,釣竿放下它來到,手腳忙,嘴巴喊,眨眼功夫魚滿筐,湯水鮮,肉細嫩,吃罷好久還回味」。小時候在小溪河裡抓魚的情景至今還記憶猶新。
  • 珍貴的溪水魚種,對水質要求極高,離開水就死,賣200元一斤
    記得每年一放了暑假,每天都會找三五個小夥伴到村口的小溪中玩耍,運氣好的話還能抓到很多小魚,拿回家變成一頓美味的佳餚。在過去農村的小溪中能抓到各種各樣的小魚,但如今很多魚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主角-溪石斑魚。「溪石斑,五寸長,悠哉悠哉水裡遊,小孩叫、大人笑,釣竿放下它來到,手腳忙,嘴巴喊,眨眼功夫魚滿筐,湯水鮮,肉細嫩,吃罷好久還回味」。
  • 如何作釣溪石斑
    大家好我是阿鏢,今天有時間和大家聊聊看如果作釣溪石斑,大家都知道溪石斑屬於小型魚類,常年生活在水質乾淨的溪流或者山體水庫裡面,個體不大,所以這種魚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特別是水質不好的地方基本上看不到它們的蹤影,我個人感覺要釣好它以下幾點需要注意的
  • 家鄉的小溪裡有很多溪石斑魚,只要方法對頭,這魚搶著上鉤
    這是一種只屬於小溪裡的魚,它在冷水中生長緩慢個體小,成魚體重不到2兩重,只停留在乾淨的水域裡。有些純潔有些清高還很漂亮,還很美味,肉多刺少而軟,肉質細嫩鮮美。雖然它的魚籽有毒不能食用。但是它身上的花紋足矣吸引漁者的注意。
  • 寧波高山梯田養殖成功 溪坑石斑魚有望重回餐桌
    昨天,記者來到位於奉化溪口石門村金竹地自然村扁擔嶺頭的養殖基地,看到沿著山坳梯田建有8個大小不一的水池,池水清澈見底,成群結隊的溪坑石斑魚在覓食。這種對水質要求很高、自然生長在山澗小溪中的美麗溪魚,如今在這山裡的梯田安家落戶。前幾年,袁嶽寧發現,即使是深山老林的山溝裡也難覓溪坑石斑魚的蹤跡。溪坑石斑魚主要靠天然捕撈,不僅破壞了環境,而且過度捕撈導致溪坑石斑魚變得非常稀有。
  • 小溪裡這種魚,大的能長到三指寬,無論清蒸還是紅燒,都非常美味
    一般在水質很好的小溪都會有,金黃色的溪石斑,很多釣魚的人想釣這魚,一般的地方都沒有這種魚。它對水質的要求極高,而且一定要是活水,因此,能見到淡水石斑的河流或者溪溝,那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肯定是相當好的。也正因為它對水質的要求如此苛刻,到目前為止,全國都還沒有大規模人工養殖的記錄,這也越發讓它變得珍稀和珍貴。這種小溪裡的魚,大的能長到三指寬,無論清蒸還是紅燒,都非常美味!
  • 贛江裡釣起「陰陽鯉魚」,超1公斤重,有人稱是巨型溪石斑
    而在長江生態保護受到空前關注的今天,因為垂釣、捕撈保護性魚種而獲罪的事件頻繁發生,因此難怪這位釣魚人也是頗為「緊張」... 不過,當地有經驗豐富的釣魚愛好者認為,這並非什麼保護性魚種,而是一條體型龐大的「溪石斑」!
  • 溪石斑,魚體雖小价格昂貴,很多釣魚人根本不懂如何垂釣!
    其實很多釣友都錯了,很多小個體的魚類,它們的生存對水質要求非常苛刻,有些魚都會用來檢驗水質的好壞,有它的存在證明水質清澈、良好。在這麼好的水質裡生長的魚,絕對不會汙染,其肉質鮮嫩可口,這是釣魚人經常忽略的。溪石斑魚,就是屬於這類魚。它個體雖然小,但它對水質的要求,可以說比大多數的魚都高很多,一直以來都是檢驗水質標準的魚類。
  • 小溪入水口,探釣野生石斑魚,500元一斤的名貴稀有魚獲全部放生
    夏天總是姍姍來遲,對於溪釣人而言,那些久違的暖陽,那種久違的荒野,期待久違的夏天,終於讓我尋找到了這樣充滿神秘的水域,感受深山農村小溪夏天的氣息,探釣那些山中的美麗精靈,這裡竟然蘊藏著名貴稀有的野生石斑魚,這種名貴稀有的石斑魚是多少釣魚人想要尋找的精靈,只能說我太幸福了。
  • 溫州爐西大峽谷現「巨型溪石斑」,將近一斤重,已突破體型極限
    溪石斑,又叫石花魚、山斑魚等,是一種小型溪魚,生長速度較慢,常見個體只不過在10公分左右,其體型跟大家熟悉的鯽魚相比,都要小上許多。然而近日,浙江麗水一處大峽谷中,有人卻釣起一條「快有一斤」的巨型溪石斑,堪稱近年來罕見的溪石斑魚王!渾身青黃色斑紋,是典型的溪石斑外形特徵,然而其「粗壯」的體型卻令人目瞪口呆。
  • 小溪石縫常有,肉質鮮美,魚卵毒性賽河豚,烤成魚乾一斤300元
    夏季的農村地區,最讓人喜歡的就是田間山邊的小溪,溪水一般不會太深,而且水質清澈見底,掀起溪流中的石塊,經常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穫,比如小田螺、小河蟹,還會有一些不常見的魚類。溪水石斑魚就是一種赫赫有名的淡水魚。
  • 山中小溪裡的這種魚,對水質要求極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上周基本天天下雨,現在天氣慢慢炎熱起來了,這兩天趁著天氣好,想著去農村山裡逛一逛,可以去釣釣魚,玩玩水,順便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山中有條小溪,溪水清澈見底,而且聽說這條小溪中還有魚,魚肉格外鮮嫩。看見有好多魚,然後回家拿魚鉤,釣了一些魚。
  • 溪坑石斑魚,王者歸來
    「溪坑之魚,節斑為王」,這是龍泉家喻戶曉、流傳久遠的俗語,我們且不去討論它隱喻的生活哲理,單就表面內容也反映了一種生態現象,即龍泉山溪中處處分布著節斑魚。
  • 桂林多地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溪石斑魚養殖
    美味的小小溪石斑魚越來越受到城鄉人民的追捧,市場價格一路走高,也推動了石斑魚養殖的快速發展,永福、靈川、興安等地相繼建設了多家石斑魚養殖場,利用山區溪流優勢開展流水養殖。山區溪流溪石斑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小型淡水魚類,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然而,這種魚養殖困難,主要靠天然捕撈。
  • 釣魚人最喜歡的魚種之一,被山區農民譽為「山溪小精靈」
    釣魚人最喜歡的魚種之一,被山區農民譽為「山溪小精靈」 原標題:釣魚人最喜歡的魚種之一,被山區農民譽為
  • "桃花水母"現身臨沭一水庫 專家:對水質要求極高
    朱先生說,他仔細看了看發現是活物,便撈上來幾隻。  「釣了這麼多年魚,從沒見過,我覺得很稀奇,就想著帶幾隻回家查查。」朱先生說,他上網一搜,發現這種水生物和桃花水母非常類似,他小心地將它們養了起來。之後,朱先生連續3天來到水庫,都發現了水母的蹤跡。「它們可能對水溫條件要求比較高,不喜歡高溫。因為我發現每天下午4點多的時候,水庫裡就會出現比較多的水母。」朱永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