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牛浩楠 集智俱樂部

導語

我們怎麼將抽象的概念表述給自己和他人?表徵是如何在腦中傳遞?知識怎樣修正?解答大腦複雜系統的一系列謎題,物理學視角越來越重要。Nature reviews Physics 一篇綜述文章,從大腦的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的角度,梳理了物理學在腦科學研究中的進展。本文是對這篇綜述的概述。

牛浩楠 | 作者

劉培源 | 審校

鄧一雪 | 編輯

大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器官,結構連接上具有多樣的模式,湧現出這個星球上無可比擬的認知現象和廣泛的行為。雖然日益進步的非侵入式腦成像技術擴展了我們發現腦網絡結構和功能上規律的能力,但理解腦網絡結構與其體現出的功能之間的關係,依舊是一個最基本的難題。在 Nature reviews Physics 上發表的一篇綜述《The physics of brain network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ontrol》其作者Danielle S. Bassett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和聖塔菲研究所外聘教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統計物理、資訊理論和動態系統控制等模型、直覺和理論在腦結構與功能網絡中的使用。

論文題目:

The physics of brain network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ontrol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4-019-0040-8

arXiv地址:

https://arxiv.org/abs/1809.06441

1. 腦結構網絡中的物理學

在網絡的視角中,大腦中的基本物理單元(神經元)被看作節點,單元之間的連接(軸突)被看作連邊。在物理學中,人們普遍認為這樣的結構連接決定了系統的宏觀尺度特徵。例如,在伊辛模型(Ising Model)中,一維晶格子在所有溫度下保持順磁性,而在二維或更多維的情況下,系統卻自然而然地打破了對稱[1, 2]。與很多物理應用不同,腦網絡的異質性,使其無法用對稱論證和平均場理論來描述。為解決腦網絡這種非常不均質的特性,研究者們轉向網絡科學來尋求工具和洞見,從日益增大的實驗數據中,提煉出強有力的組織規律。

圖1. 腦結構網絡的測量和模擬

文中作者提出一些腦網絡結構的特徵,以及能夠解釋這些特徵的網絡生成模型(Generative Model)。如描述大腦中,解剖層面上的功能分區現象的社區結構(Community Structure)[3]。這種結構表示腦網絡可被分割成具有特定認知功能的次級網絡,社區中節點很密集,社區之間很稀疏。而且,多個實驗也證明,大尺度腦網絡中,節點間的平均路徑距離要比經典的隨機網絡小很多。

這樣的高聚合度和短平均距離之間的權衡,體現了網絡的小世界和具有中心節點的特性。這可能與促進腦內信息的拆分和整合有關,從而減少處理外來信息的最小計算步驟[4-6]。除了這些網絡的拓撲結構之外,大腦其實是局限在一個很小的三維空間裡,而且以最低能耗為特點來進化的[5, 7, 8]。這樣的物理和代謝上的局限,可以很好地用空間(或者幾何)網絡模型來描述[9]。

儘管網絡的模塊化、小世界特性、肥尾特性和其他內在的物理特性提供了簡單的組織規律。但在現實中,腦網絡是在各種特性中不斷地動態變化、調整結構的。這樣的拓撲特性的變化可以理解為兩個因素之間的相互競爭:長距離連接的能量限制和具有相似輸入的區域間聚合[10]。

2. 腦功能網絡中的物理學

目前大家一致認可的是,認知功能從多個神經元的集體活動中湧現出來。可以用統計力學中的「湧現」來類比理解,即氣體分子的宏觀態來源於每個分子本身的微觀狀態。相似地,不斷地有證據表明,當在結構連接網絡的視角下來看,單個神經元或單個腦區的動態過程可以與其他單元產生長範圍相關(Long-Range Correlation),並在腦中觀察到集體活動的模式[10-17]。

腦物理網絡定義的連通性是指物理上可測量的神經連接(如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和腦區之間的白質束),然而功能網絡定義的連通性是基於兩個單元之間動態過程是否相似[18]。通常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數據(fMRI),基於血氧信號,預處理去除噪音,用矩陣表示離散型腦區活動數據,最後用皮爾森相關檢驗,依據相似性建立腦區間的聯繫。網絡建立起來後,用網絡工具進行分析,同樣可以得到類似於結構網絡中呈現的種種特性。但想要將結構與功能聯繫起來並不容易,他們之間多呈現非線性關係,這也是學界聚焦的一個重要課題[19, 20]。

圖2. 腦功能網絡的測量和模擬

順用統計力學裡的洞察,對於腦網絡,人們也是遵循先對單個神經元動態過程進行模擬[21-23],然後到不同腦區的平均場神經質量模型的構建[24, 25],最後嘗試實現全腦的網絡模擬[15, 26]。文中將神經動態過程模型分成兩類:人工模型(Artificial Models)和生物物理模型(Biophysical Models)。

最早的人工模型是由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在1940年代提出的對單個神經元邏輯功能的模擬。該MP神經元模型以二進位輸入,線性賦予權重,求和輸出後看是否達到放電閾值(圖2b)[23]。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將多個這樣的模型組成網絡,可以在網絡上表徵布爾函數,進行基本的邏輯運算。1957年Frank Rosenblatt發現,通過調整輸入的權重,可以將輸出定義為二元分類器,使模型可以通過過去的例子將信息分成兩類。該結果極大地促進了學習算法的進步,包括支持向量機和人工神經網絡,以及推動機器學習的進展。

除了嘗試去模擬人腦的感知和學習之外,物理學家John Hopfield在1982年提出,神經網絡也可以執行記憶的功能。他展示一組MP神經元模型的突觸權重按照赫布規則來設計,可以記住一些目標活動的狀態[26],而且可記憶的狀態隨著神經元模型的數量線性增加[27]。最近,類伊辛模型也被用來解釋神經元系宗中的臨界或雪崩狀行為[28],通過與統計力學的聯繫,用最大熵方法(Maximum Entropy Techniques)構建的數據驅動的神經動力學模型,可在神經元和腦區中進行長範圍相關的預測[15, 29]。

儘管人工模型能不斷給予我們神經計算方面的本質洞見,但他們僅僅是對產生人類行為的複雜生物物理機理的模糊近似。第一個神經生物物理模型由Alan Lloyd Hodgkin和Andrew Fielding Huxley提出[22],從動作電位的起始和傳播,到有限循環和神經活動中震蕩的隨機湧現[30],以及神經元放電頻率的霍普夫分岔,該模型從量化的角度解釋了很多神經元行為(圖2c)。

為了得以解釋從單個神經元中湧現出的大尺度神經行為,研究者們開始在Wilson-Cowan的群體動力學模型基礎上[25],發展叫做神經質量模型(Neural Mass Models)的,大尺度神經活動的平均場描述。除了以實驗動物中的觀察進行量化和建模,研究人員可以基於非侵入式成像數據進行人腦全區域的模擬。為了方便模擬的過程,震蕩動態過程的Kuramoto模型[31]被當作一個簡化的神經質量模型來使用,為神經震蕩的隨機同步[32](在神經活動的交流,信息加工,運動調節中有重要作用)提供洞見。

3. 微擾實驗和腦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判斷我們對大腦的理解程度的最有力測試是,我們是否具有幹預或轉換大腦狀態到一個可產生預期行為的狀態。具體來說,就是為達成某種目的,在哪個腦區刺激和怎樣刺激,以及刺激是如何在腦網絡中傳播,並產生間接影響的[33, 34]。神經系統功能分區最早是在兔子和鴿子身上發現的,特定的腦部損傷造成特定功能(感知、運動調節)的缺失。隨後在人類被試中發現,一邊的枕葉受損造成對側視覺能力消失[35],前額葉的收縮出現了記憶的丟失和即興冒險性行為的增多[36]。

最近的非侵入式腦刺激技術,如經顱磁刺激(TMS)和腦深層刺激(DBS),讓控制局部神經行為和治療神經精神類疾病成為可能[37, 38]。而要搞清楚這些刺激手段為什麼有作用,以及如何做到的,仍需要對刺激在腦物理連接中的傳播有深刻的理解[39, 40]。最近以fMRI數據為基礎進行的全腦成像揭示,腦區之間有重度的相互依賴關係,一起合作進行信息處理和產出反應[4, 41]。研究者在引入大腦動態過程的網絡模型後,研究者們可以實現針對特定疾病給予刺激,並根據刺激後的神經活動進行策略上的調整,實現這樣的反饋閉環[42, 43]。

圖3. 靶向微擾和腦網絡控制

在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中,追求的目標是如何推動一個系統到理想的狀態中去[44, 45]。而在腦科學的場景中,大腦對自身進行的認知控制,通常包含著大量神經過程,以實現一個抽象的目標和理想的對外反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能引起其他腦區神經活動變化的腦區,在網絡中的度值很高,是和多個節點相連接的中心節點[46, 47]。為研究特定控制活動的軌跡,軌跡獨立矩陣如平均可控性矩陣(Average Controllability Metrics)和模態可控性矩陣(Modal Controllability Metrics)被考慮使用。

可控性矩陣總結的是網絡中的一個點對其他節點施加影響的難易程度,平均可控性測量的是該系統變換到臨近狀態的難易程度,模態可控性測量的是系統到較遠狀態的難易程度(圖3b, 圖4)。能推動系統進行小幅度改變的腦區(即平均可控性高),多是位於默認模型中(神經活動的水平處於基線),而有很強的模態控制性的腦區一般位於認知控制系統中(可推動系統進行劇烈狀態變化)。

圖4. 線性控制和網絡可控性

4. 結 語

2020年以來,利用物理和計算方法對大腦網絡的研究又有諸多新進展。中國學者在物理學頂刊 Physics Reports 上發表了兩篇與大腦等生物網絡有關的綜述文章,分別從從計算網絡生物學的角度梳理了大腦在患病和好轉過程中其功能網絡的變化[48],以及從複雜網絡動力學角度分析大腦認知、創造力和意識的發生過程[49]。同時藉助重整化技術,最新的研究發現雙曲幾何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大腦多尺度網絡的自相似行為和高效導航能力[50],可能成為大腦網絡模型研究的重要方向。

大腦內部的複雜運作機理是當代科學最堅實的難題之一,未來需要對各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模擬和描繪。儘管奠定該領域基礎的實證研究跨越了幾十年,但大腦網絡物理學仍然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領域,擁有豐富的發現機會。也許鼓起足夠的勇氣,我們甚至可能開始為人類千百年來一直糾結的更深層次的哲學問題提供一種經驗主義般的構建:是什麼讓人類與眾多動物不同?我們怎麼做到將抽象的概念表述給自己和他人?表徵是如何在腦中傳遞或基於新的知識進行修改的?心靈是如何從大腦中產生的?勇敢好奇的物理學家們,大腦正在呼喚你們。

參考文獻

1. Brush, S.G., HISTORY OF LENZ-ISING MODEL.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67. 39(4): p. 883-+.

2. Onsager, L., Crystal statistics I A two-dimensional model with an order-disorder transition. Physical Review, 1944. 65(3/4): p. 117-149.

3. Sporns, O. and R.F. Betzel, Modular Brain Networks, i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 67, S.T. Fiske, Editor. 2016, Annual Reviews: Palo Alto. p. 613-640.

4. Deco, G., et al., Rethinking segregation and integration: contributions of whole-brain modelling.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5. 16(7): p. 430-U81.

5. Kaiser, M. and C.C. Hilgetag, Nonoptimal component placement, but short processing paths, due to long-distance projections in neural systems.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06. 2(7): p. 805-815.

6. Latora, V. and M. Marchiori, Efficient behavior of small-world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1. 87(19): p. 4.

7. Bassett, D.S., et al., Efficient Physical Embedding of Topologically 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 Networks in Brains and Computer Circuits.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10. 6(4): p. 14.

8. Bullmore, E.T. and O. Sporns, The economy of brain network organiz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2. 13(5): p. 336-349.

9. Betzel, R.F. and D.S. Bassett, Generative models for network neuroscience: prospects and promise.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17. 14(136): p. 17.

10. Vertes, P.E., et al., Simple models of human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2. 109(15): p. 5868-5873.

11. Brody, C.D., Correlations without synchrony. Neural Computation, 1999. 11(7): p. 1537-1551.

12. Brody, C.D., Disambiguating different covariation types. Neural Computation, 1999. 11(7): p. 1527-1535.

13. Chialvo, D.R., Emergent complex neural dynamics. Nature Physics, 2010. 6(10): p. 744-750.

14. Levina, A., J.M. Herrmann, and T. Geisel, Dynamical synapses causing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in neural networks. Nature Physics, 2007. 3(12): p. 857-860.

15. Schneidman, E., et al., Weak pairwise correlations imply strongly correlated network states in a neural population. Nature, 2006. 440(7087): p. 1007-1012.

16. Sporns, O., G. Tononi, and G.M. Edelman, Connectivity and complex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anatomy and brain dynamics. Neural Networks, 2000. 13(8-9): p. 909-922.

17. Vuksanovic, V. and P. Hoeve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distant cortical regions: Role of remote synchronization and symmetry in interactions. Neuroimage, 2014. 97: p. 1-8.

18. Bullmore, E.T. and O. Sporns, Complex brain networks: grap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system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9. 10(3): p. 186-198.

19. Medaglia, J.D., et al., Functional alignment with anatomical networks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flexibility.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18. 2(2): p. 156-164.

20. Park, H.J. and K.J. Friston,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From Connections to Cognition. Science, 2013. 342(6158): p. 579-+.

21. Fitzhugh, R., IMPULSES AND PHYSIOLOGICAL STATES IN THEORETICAL MODELS OF NERVE MEMBRANE. Biophysical Journal, 1961. 1(6): p. 445-&.

22. Hodgkin, A.L. and A.F. Huxley, A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MEMBRANE CURRENT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ONDUCTION AND EXCITATION IN NERVE. Journal of Physiology-London, 1952. 117(4): p. 500-544.

23. McCulloch, W.S., W.H. Pitts, and W.S. McCulloch, A Logical Calculus of the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 Embodiments of Mind. 2016, Cambridge: Mit Press. 19-38.

24. Beurle, R.L., PROPERTIES OF A MASS OF CELLS CAPABLE OF REGENERATING PULS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 1956. 240(669): p. 55-87.

25. Wilson, H.R. and J.D. Cowan,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INTERACTIONS IN LOCALIZED POPULATIONS OF MODEL NEURONS. Biophysical Journal, 1972. 12(1): p. 1-&.

26. Hopfield, J.J., 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YSTEMS WITH EMERGENT 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ABI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Biological Sciences, 1982. 79(8): p. 2554-2558.

27. Newman, C.M., MEMORY CAPACITY IN NEURAL NETWORK MODELS - RIGOROUS LOWER BOUNDS. Neural Networks, 1988. 1(3): p. 223-238.

28. Moosavi, S.A. and A. Montakhab, Structural versus dynamical origins of mean-field behavior in a self-organized critical model of neuronal avalanches. Physical Review E, 2015. 92(5).

29. Ganmor, E., R. Segev, and E. Schneidman, Sparse low-order interaction network underlies a highly correlated and learnable neural population cod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23): p. 9679-9684.

30. Lee, S.G., A. Neiman, and S. Kim, Coherence resonance in a Hodgkin-Huxley neuron. Physical Review E, 1998. 57(3): p. 3292-3297.

31. Kuramoto, Y., Chemical oscillations, waves, and turbulence.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2. vol.19.

32. Ward, L.M., Synchronous neural oscillation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3. 7(12): p. 553-559.

33. McIntyre, C.C., et al., Uncovering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activation, inhibition, or both.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4. 115(6): p. 1239-1248.

34. Lozano, A.M. and N. Lipsman, Probing and Regulating Dysfunctional Circuits Using Deep Brain Stimulation. Neuron, 2013. 77(3): p. 406-424.

35. Holmes, G., DISTURBANCES OF VISION BY CEREBRAL LESION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1918. 2(7): p. 353-84.

36. Owen, A.M., et al., PLANNING AND SPATIAL WORKING MEMORY FOLLOWING FRONTAL-LOBE LESIONS IN MAN. Neuropsychologia, 1990. 28(10): p. 1021-1034.

37. Walsh, V. and A. Cowe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0. 1(1): p. 73-79.

38. Kringelbach, M.L., et al., Translational principle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7. 8(8): p. 623-635.

39. Tass, P., et al., Detection of n : m phase locking from noisy data: Application to magnetoencephalograph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8. 81(15): p. 3291-3294.

40. Santaniello, S., et al., Therapeutic mechanisms of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neural restoration via loop-based reinforc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 112(6): p. E586-E595.

41. van den Heuvel, M.P. and H.E.H. Pol, Exploring the brain network: A review on resting-state fMRI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0. 20(8): p. 519-534.

42. Holt, A.B. and T.I. Netoff, Origins and suppression of oscillations in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2014. 37(3): p. 505-521.

43. Heck, C.N., et al., Two-year seizure reduction in adults with medically intractable partial onset epilepsy treated with responsive neurostimulation: Final results of the RNS System Pivotal trial. Epilepsia, 2014. 55(3): p. 432-441.

44. Liu, Y.Y. and A.L. Barabasi, Control principles of complex system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16. 88(3): p. 58.

45. Lo Iudice, F., F. Garofalo, and F. Sorrentino, Structural permeability of complex networks to control sign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46. Gu, S., et al., Optimal trajectories of brain state transitions. Neuroimage, 2017. 148: p. 305-317.

47. Betzel, R.F., et al., Optimally controlling the human connectome: the role of network topology.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p. 14.

48.Liu C, Ma Y, Zhao J, et al, Computational network biology: Data,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Physics Reports, 2020, 846: p. 1-66.

49.Rabinovich M I, Zaks M A, Varona P, Sequential dynamics of complex networks in mind: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 Physics Reports, 2020. 883: p. 1-32

50.Zheng M, Allard A, Hagmann P, et al, Geometric renormalization unravels self-similarity of the multiscale human connecto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117(33): p. 20244-20253.

(可上下滑動瀏覽)

複雜科學最新論文

集智斑圖頂刊論文速遞欄目上線以來,持續收錄來自Nature、Science等頂刊的最新論文,追蹤複雜系統、網絡科學、計算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前沿進展。現在正式推出訂閱功能,每周通過微信服務號「集智斑圖」推送論文信息。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一鍵訂閱:

原標題:《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蛛網和葉脈結構可用於下一代網絡
    科技日報訊  美國波士頓學院、休斯頓大學和中國華南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交的一份報告稱,當司空見慣的蜘蛛網和樹葉葉脈結構被應用於如光伏器件和顯示屏的光電設備,將可以創建趨於性能最優且靈活而持久的網絡。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信》上。  該報告的合著者、物理學研究副教授安德烈·赫爾琴斯基說:「我們的想法很簡單。
  • 線蟲神經網絡首次完整破解,揭秘大腦功能如何產生
    原標題:歷時八年登上Nature封面:線蟲神經網絡首次完整破解,揭秘大腦功能如何產生大腦功能是如何從神經迴路的運作中產生的,第一次有了比較明確的解釋。歷時8年研究,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後Steven J. Cook等人終於修成正果,他們的研究登上了今日Nature封面。
  • 前沿| 「遺忘」在神經網絡中的重要性
    該模型包含特殊的神經網絡,可以通過禁用多餘神經元暫時遺忘不必要的信息,然後激活其他神經元組,以學習和解決某些任務。引言人的大腦中有多種遺忘形式,這是一個正常、可適應且必要的學習過程。因此,遺忘被這樣定義——在某一特定時刻無法從記憶中獲得信息,而這些信息在早期的記憶中是易於獲取的。後續的記憶實驗是在靜水椎實螺上進行的,它們的神經細胞非常大,其中的神經都可以被識別出來,對應的功能也有相應的描述。靜水椎實螺依賴某一個神經細胞,沒有它就無法學習新技能。
  • 神經網絡如何控制小鼠的行為?
    AI技術製造出了一隻虛擬的3D小鼠模型,該模型可在模擬環境中通過人工神經網絡的控制,完成跳躍、覓食、逃跑、擊球等多項複雜任務。 同時,研究人員運用神經科學技術來分析小鼠的大腦活動,解釋神經網絡如何控制小鼠的行為。 1 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AI小鼠模型 人工神經網絡是一類由多層「神經元」互聯組件構成的機器學習算法,被認為是目前最先進的AI技術。
  • Brain:腦創傷後記憶損害的異常背側注意網絡激活|頂刊導讀84期
    這些動物模型與新技術相結合,使我們對藥物自我控制與復發的大腦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這些進步並未改善成癮的治療。這個問題不是成癮神經科學領域所獨有的,但卻越來越令人失望。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首先總結了上述動物模型的行為和神經生物學結果。之後,作者提出了一種反向轉化的方法,其目的是模仿成功的治療方法開發模型,例如阿片類激動劑維持、應急管理和社區強化方法。
  • 越上網人越傻 沉迷網絡對大腦有損傷嗎?
    促進神經細胞生長  大腦細胞不僅具有可塑性,而且大腦細胞與大腦細胞聯繫的節點突觸也具有可塑性,表現為它們可以生長和擴大,從而增強神經功能,加快信息傳遞和增加信息貯存,使大腦變得更為聰明。  美國加州大學對3名不熟悉網絡和3名網絡高手進行對比研究,要求受試者相繼完成兩項任務:利用Google進行信息搜索,閱讀書本文字。
  • 萬字綜述之生成對抗網絡(GAN)
    機器之心經授權轉載作者:郭曉鋒 (愛奇藝)前陣子學習 GAN 的過程發現現在的 GAN 綜述文章大都是 2016 年 Ian Goodfellow 或者自動化所王飛躍老師那篇。可是在深度學習,GAN 領域,其進展都是以月來計算的,感覺那兩篇綜述有些老了。
  • 計算機網絡配置和測試網絡
    如果您沒有物理設備,請不要擔心,因為我們將在本課程中討論可用於學習目的的替代方案。完成本章後,您將能夠:了解CISCO IOS的作用了解路由器和交換機上的配置文件了解IOS命令結構配置路由器或交換機的基本配置使用show命令驗證路由器上的配置。網絡作業系統我相信你已經知道計算機有作業系統。作業系統允許計算機運行,並允許我們輸入和接收輸出。
  • 心理學:網絡搜索改變人類大腦獎賞機制,上癮成為新的情感體驗
    多巴胺的結構式和化學式。而可怕的是如果電極放在老鼠的下丘腦,老鼠會自己開啟開關給自己電擊直到大腦癱瘓。人們會在搜索的過程中忘記自己本身的身體需要、家庭聯繫、社會責任,只為了那一點點的神經高潮。不過搜索的過程只是單純的刺激大腦而並沒有影響到身體其他部位或者系統參與工作,所以搜索的快樂不如吃美食來得更有感覺。
  • 什麼是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入門的基礎知識
    本篇將介紹關於計算機網絡入門基礎知識的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首先我們要對計算機網絡有個定義:計算機網絡就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起來,在功能完善的網絡軟體(網絡協議及網絡作業系統等)支持下,以實現網絡資源共享和數據傳輸為目的的系統。
  • 蒙特卡洛樹搜索在黑盒優化和神經網絡結構搜索中的應用
    原創 Synced 機器之心機器之心專欄作者:王林楠、田淵棟布朗大學在讀博士王林楠在本文中介紹了他與 Facebook 田淵棟團隊合作,在 2020 年 NeurIPS 取得亮眼表現的新算法,以及其在神經網絡結構搜索中的應用
  • 計算機網絡概述
    在每個數據端的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組成的首部後,就構成了一個分組。分組又稱為包。分組是在網際網路中傳送的數據單元,正是由於分組的頭部包含了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每一個分組才能在網際網路中獨立的選擇傳輸路徑,並正確地交付到分組傳輸的終點。網際網路按工作方式可劃分為邊緣部分和核心部分。主機在網絡的邊緣部分,其作用是進行信息處理。
  • 網絡安全是什麼?怎樣樹立正確網絡安全觀?
    01 網絡安全是什麼?網絡安全,是指通過採取必要措施,防範對網絡的攻擊、侵入、幹擾、破壞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網絡處於穩定可靠運行的狀態,以及保障網絡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當今時代,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對一個國家很多領域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網絡安全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從世界範圍看,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日益突出,並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領域傳導滲透。
  • 網絡5.0聯盟:打造全球領先網絡生態
    近日,由網絡5.0產業和技術創新聯盟組織的2020年網絡5.0峰會在北京召開。在此次會議上,工信部通信科技委秘書長、網絡5.0聯盟理事長張新生介紹了聯盟過去一年的工作進展,同時提出了2021年的工作計劃。
  • 網絡非法數據影響穩定性,Windows 7使用網絡監視器監控網絡流量
    網絡帶寬會在網絡的使用過程中出現老化現象,當老化比較嚴重時,同樣會影響網絡的正常運行,即在網絡使用中小夥伴們或者網絡管理員非常有必要定期對網絡帶寬進行測試。同樣,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較大的無線網絡也應進行必要的監控和分析。當網絡中存在大量的流量時,會直接降低網絡設備的性能,並且導致整個網絡的性能下降。例如,網絡中存在使用P2P軟體的不良用戶等。
  • 在Win2000 Server 中使用網絡監視器
    例如,您可以使Windows在網絡監視器檢測到網絡上的一系列特定情況時啟動可執行文件。在捕獲了數據之後,您可以查看它。網絡監視器通過將原始捕獲數據轉化為它的邏輯幀結構從而為您做了許多數據分析工作。網絡監視器使用網絡驅動程序接口規範(NDIS)功能將它檢測到的所有幀複製到捕獲緩存中。
  • 在Win2K Server 中使用網絡監視器
    作為對Windows2000網絡監視器的功能的補充,系統管理伺服器網絡監視器能夠捕獲發到和發自網段上所有計算機的幀,也能夠編輯和傳輸這些幀。下面就介紹一下有關的術語:1、網絡數據流網絡監視器監視網絡數據流,該數據流由任意給定時間內通過網絡傳輸的所有信息組成。信息在傳輸之前,由網絡軟體分割成較小的塊,這些小塊稱作幀或者數據包。
  • 網絡空間安全防護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在進行區塊鏈技術的網絡安全技術研究時,要重點關注區塊鏈技術的特徵,根據這些特徵來提高網絡的安全性。區塊鏈技術在網絡安全技術應用方面,要分析區塊鏈的特點和應用方法,進行研究和探討並分析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改變傳統的數據存儲和管理控制的網絡安全管理缺點,採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一個更加系統的數據管理系統,避免網絡故障引起網絡安全問題。
  • Linux網絡配置——網絡配置文件
    語法:traceroute [參數] [主機]其中的參數內容包括:-d 使用Socket層級的排錯功能。-f 設置第一個檢測數據包的存活數值TTL的大小。-F 設置勿離斷位。-g 設置來源路由網關,最多可設置8個。-i 使用指定的網絡界面送出數據包。-I 使用ICMP回應取代UDP資料信息。-m 設置檢測數據包的最大存活數值TTL的大小。
  • ROADM網絡規劃設計怎麼考慮?
    利用多種保護方式和ROADM網絡的WSON功能,建立基於傳送層的保護和基於控制層的重路由恢復機制,在區域網實現網絡級的保護恢復能力,提升網絡可靠性及業務生存性。利用軟體化的運維手段,提供基於網管的性能監測和故障管理能力,提供基於控制平面的電路、波道路由的調整能力和應對故障的自動保護和恢復能力等,提高維護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