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州雜詩序》:「餘之疲,來為是州,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幅度地縮小貧富差距,溫飽不再是問題。可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早已遺忘掉,大山裡還有一群孩子,家境貧寒,生活的苦難早早壓在他們身上。生活的渾濁無法汙染他們乾淨的心靈,他們樸實單純,天真可愛,缺失父母陪伴的他們不僅沒有埋怨父母的缺席,而是任勞任怨的幫助家裡的爺爺奶奶做農活,相比城市裡的孩子,他們同處一片天空下,可生活的重量卻如此不同。
小學教科書上曾有一張引發無數人關注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個手握破舊鉛筆的大眼睛女孩,明亮大眼裡寫滿對知識的渴望,背景是灰暗破舊的教室,女孩一塵不染的明亮大眼,和破舊的背景形成格外鮮明的對比,很多人都被女孩眼中的光亮所打動。女孩名叫蘇明娟,是安徽貧困山區的一位孩子,家境拮据靠種板慄為生,「大眼睛女孩」的照片被報刊發表後,女孩的照片立即成為希望工程的宣傳照,後來女孩得到社會各界支持,順利完成學業,她工作後的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
「讀書」是許多貧困孩子眼中唯一的希望,是他們目之所及的世界中,唯一能走出大山的機會,千山萬水的遙遠無法脅迫他們,放棄近在咫尺的讀書之夢,夢想的翅膀能帶他們飛向新世界。這些年的公益活動越發的多,山區的孩子也得到更多的幫助,他們借著外界的這份愛心之力,加上自己學習的努力,終破繭成蝶,開始自己的新人生,知識改變命運。當初那個為獲得馬雲的資助,給支付寶寄母雞的小姑娘,最後她的結局如何呢?
寒門貴子
甘肅地的群山之中,佇立著一所舟曲一中,這所小小的中學,承載孩子們大大的夢,其中包括一名正在讀高一叫李虹豔的女孩,李虹豔的家庭是最為典型的大山家庭,常年掙扎在溫飽線上,她的父親患有眼疾,家中還有一個尚未獨立的哥哥,所有的生活開銷全靠媽媽一人務農所得,每個月只有84塊錢的低保,李虹豔深知家中的困難,她將對未來所有的希望付出到學習上,讀書期間,她一直刻苦勤奮,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知識是她目前唯一的救命稻草,命運的改變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無論生活的負擔多麼重,李虹豔從不怠慢學習,她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看一看,並不是因為她嫌棄大山的貧困,而是她想找尋更好的資源改變大山的貧困,改變更多處境艱難的孩子的命運。
結束九年義務教育的她深感前路的困難,學習上的補助不再和以前一樣,家庭的困難讓她害怕失去讀書的機會,她不想放棄眼前唯一的光亮,她還非常期待大學的生活,學習的枯燥卻是她精神世界唯一的營養,相比城市孩子荒廢時間,遭受過生活苦難的孩子更容易具備肯吃苦的品質。他們只是不小心蒙上生活的灰塵,才顯得黯淡。李虹豔上學期間總是擔心這個事情,失去學習對她意味著失去一切,沒有了學習機會的她,真的要一輩子困在這個安靜的大山嗎?
偶然機會她聽說有一個公司叫「支付寶」,向這家公司寄出兩千個雞蛋就可以重新擁有讀書的機會,她感到上帝向她打開的另外一扇門,知道這個消息後她非常開心地回了家,可兩千個雞蛋對於一個日日溫飽線邊緣的家庭談何容易,家中有一隻老母雞,等到老母雞能夠下兩千個蛋後,自己恐怕會錯失高考的機會,終於她想出一個好點子,就是把自家的老母雞給送過去,孩子的世界是真的乾淨而簡單。
李虹豔將郵寄雞的想法告訴母親,但這隻雞也負擔著家裡的開銷,也是家裡為數不多的珍貴之物,母親起初不願同意將母雞寄出的決定,可見她的女兒那麼優秀,讀書那麼用功,自己沒有文化本就拖累孩子的前半生,後半生也要讓她看不見生活的希望嗎?母親沒有固執己見,她同意了女兒的做法,最後李虹豔帶著母雞到郵局準備郵寄出去。
送「蛋」圓夢
李虹豔高興地帶著老母雞,走了十幾裡山路來到縣城的郵局,她告訴工作人員「如果把老母雞寄給杭州的支付寶公司,他們就能資助我讀書。」掛著淡淡高原紅的女孩堅定的說出這番話後,深深打動工作人員的內心,可原則的問題沒有辦法改變,工作人員向她說明「不可郵寄」,這一句話如晴天霹靂擊住女孩的心,她很難過,工作人員還向她解釋了雞蛋不是真實的雞蛋,是支付寶開發的一款小程序,人們可以點進去捐贈電子雞蛋,待積累到一定數量後便可資助一位學生的學業,李虹豔得知自己的「誤會」後,失落的回到家。工作人員不忍女孩眼中熄滅的那一束光,便將女孩來郵局的監控視頻轉發到網上,希望能給女孩或多或少的幫助。
小愛匯大愛,小河聚大河。視頻中女孩的質樸與簡單打動很多人的心,最為讓人感動的是女孩求學的堅定,所有人都不願看見她眼中熄滅的希望,轉發關注,而馬雲得知李虹豔的事情之後立馬將女孩加入木蘭加油計劃中,木蘭加油計劃是馬雲旗下的脫貧基金會,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公益保險項目,讓孩子有學可上,於2018年正式上線。支付寶實地考察了解女孩的真實生活後,答應給予女孩高中三年的資助,並承諾女孩只要她能考上大學,大學後也會一直資助她,李虹豔一家得知這個消息非常的開心,貧困的灰暗沒有遮住希望的光,這份跨越萬水千山的溫暖最後送到她的心裡,網友們的一份份小愛幫助女孩順利得到資助,美好結局的光照進現實。
結語
有人抨擊高考制度的不加變通,可高考是目前相對最為公平的競爭之路,如果廢除高考,那麼所有希望的光都將熄滅。寒門出貴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連比試的機會都要被剝奪,大山的孩子要靠什麼走出去。英國有一個紀錄片《人生七年》,紀錄片採訪十四個孩子,這些孩子相同的是都是七歲,不同的是各自生活背景差距巨大,有來自孤兒院的,來自底層市井小民之家的,來自上流社會的名門貴族,也有來自家境殷實的富人之家。紀錄片工作人員每隔七年採訪他們直到他們六十三歲的時候。紀錄片耗時很長,人生的七年一點點過去,孩子的階層是否有被改變呢?
這14個孩子中,唯有一個底層孩子考上牛津大學,真正的改變自己社會階層。那些底層的孩子和富家孩子的差別是一直非常明顯的,無論是小時候還是成年以後,這樣的對比讓人唏噓感嘆,先天的差距註定起點的不公,可埋怨生活毫無意義,只有埋頭努力才有公平的道路可以走。
九年義務制教育及眾多資助項目,是對底層孩子最大的扶持,是這萬千的愛給他們未來的光明,貧苦的日子,繁忙的農務,家中的重擔,這一切都沒有讓他們放棄對學習的熱愛,反觀有些擁有大好機會的孩子,不知當下生活的珍貴,反而大把揮霍機會和金錢,還有最為寶貴的青春。知識的深度能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平臺,唯有埋頭苦讀才有出頭之日。
參考資料:
《齊州雜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