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姚軒傑
在首部賀歲檔影片《一九四二》即將公映之際,持續了近半個月的電影分帳比例之爭終於有了最新的眉目:
華誼兄弟與院線方就《一九四二》採用階梯式分帳方式,即3億票房內,發行方與院線比例為43%比57%;3-8億為45%比55%;8億及以上為47%比53%。
這
是發行方與院線雙方各讓一步的結果,也是中國電影分帳方式摒棄「一刀切」的開始。業內人士認為,階梯式分帳有助於電影產業的上下遊企業在票房分帳層面建立和完善健康的溝通機制與市場化的利益分成模式,也有利於電影市場的優勝劣汰,讓製作能力強和影片質量高的影視公司更能獲得市場的青睞。
其實,階梯式分帳也是好萊塢目前流行的分帳方式。好萊塢多數大片會按時段調整分帳比例,比如首周發行公司和院線七三分,次周六四分,以此類推,影片放映時間越長,院線比例越高。
此次影片分帳之爭,過程可謂一波三折。11月14日,中影、華誼兄弟、博納影業、星美影業、光線影業等國內五大發行方聯合向各大院線發出《關於調整國產影片分帳比例的通知》,單方面要求將分帳比例由原有的43%比57%變更為45%比55%,招致院線與影院強烈不滿;11月23日,佔比80%市場份額的27大院線達成《中國電影院線市場協商宣言》,不接受「通知」模式,希望產業上下遊建立平等溝通機制;11月26日,今年賀歲檔開篇電影《一九四二》、《王的盛宴》與院線方達成階梯級分帳協議。
分帳之爭為何爆發,這與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有關。自2002年啟動院線制改革以來,中國電影產業呈現飛速發展態勢,全國票房收入增長近20倍,影院數、屏幕數和觀影人次直線上升。但電影公司和院線的收入並沒有同步增長,80%的電影收不回成本,院線的巨大投資和經營壓力有增無減。
在電影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利益的考量必然會導致上下遊企業的博弈。此次分帳之爭集中凸顯了國產片在成本趨高、票房分帳比例偏低、面臨進口影片激烈競爭的嚴峻形勢下,迫切需要提升盈利能力以支撐製片業發展的訴求;而院線方亦受制於高昂的地產成本以及前期投入,也需要提升盈利能力。
上下遊皆面臨亟需提升投入產出比的難題,平等的票房分帳溝通機制與市場化的分帳模式亟待建立。去年的《金陵十三釵》也有過階梯分帳,但它是一個個案,其他公司和影片沒有跟進。而目前,階梯式分帳方式成為上下遊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利益溝通和協商的開始,行政式的「一刀切」將逐漸被拋棄。
電影產業研究機構藝恩諮詢研究部經理劉翠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後幾年,這種階梯式分帳方式會逐漸被發行方和院線接受和認可。中國電影市場化程度會進一步提高,上下遊企業的積極性和活力會穩步提升。
事實上,電影行業呈現典型的寡頭壟斷特點,少數商業價值高的國產片議價能力強,但海量低票房影片在發行策略上需要看院線「臉色」,若適當降低分帳比例,才會得到更多的排片場次。
如今,中國電影產業已發展至可對影片分帳比例進行差異化協商的階段,階梯式分帳也應運而生。差異化意味著優勝劣汰,好的影片可以提高分帳比例,質量不高的影片可能很難得到院線支持。因此,從長遠來看,這種分帳方式有利於淨化市場,從整體上提高國產片的質量,從而增強中國電影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