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68歲的女性患者,在兩個多月以前摔倒,發生了股骨頸骨折。當時據家屬說骨折的移位並不明顯,經過商量以後選擇了在家臥床保守治療。兩個多月過去了,本以為已經差不多該癒合了,結果拍片子一看,股骨頭完全移位,骨折長好無望了。
於是那最後家屬選擇了來做人工關節置換。
股骨頸骨折,是咱們中老年人群比較容易發生的一種骨折,而且後果相對嚴重,因為一旦發生了股骨頸骨折,如果不治療的話,患者可能面臨著至少三個月以上的臥床。至於能不能挺過來,會不會發生致命性的臥床併發症,如肺部感染,褥瘡,肺栓塞等,真的難以預料。
對於股骨頸骨折,我想給大家一下建議:
一、這些人群,我建議您做股頸骨折螺釘或鋼板內固定:
①年輕人,年齡<50歲的人群。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股骨頸這個位置,供應股骨頭的血供比較特殊,他非常的脆弱,非常容易在骨折的過程當中破壞這邊的血液供應,因此有一定比例的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在骨折之後,三年之內常常發生骨骨頭壞死,這本身也是股骨頭壞死的一個常見原因。
一旦發生股骨頭壞死,那這個患者可能面臨著第二次手術,做人工關節置換。但是人工關節又是由使用壽命的,平均15到20年,而年輕人呢?預期壽命較長。你在三四十歲就給他換了人工關節,那他以後到老了,假體失效了,需要再二次甚至三次做手術翻修假體,難度大,風險高,費用高。
所以對於年輕人,我們可以給他一次股骨頸自己癒合的機會,也就是說,闖一闖。用螺鈿或鋼板把骨折固定上,讓它自己長,說不定它長好了以後也沒有發生股骨頭壞死,那麼股骨頭還是自己的股骨頭不用換。萬一以後骨頭壞死,再置換也不晚,畢竟年輕人就算做兩次手術,風險也不高。
所以這是為了保住股骨頭而作的一部分風險方面的犧牲。
②或者年齡雖然超過50歲,但是股骨頸骨折基本沒有錯位,而且身體不錯,預計在躺床上躺三四個月沒問題。
這種情況呢,實際上也是闖一闖,闖什麼呢?股骨頸雖然骨折了,但是並沒有很明顯的錯位,也就是說,通往股骨頭的血供可能沒有被破壞,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換成了人工關節,有一點可惜。並且呢,病人身體還行,躺一躺也能耐受的了,那乾脆就給他打幾個釘子,讓它長一長,很大概率上自己就長好了,不用換關節了。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可能的風險,大家要知道,就是文章開頭,我放的那張X光片,這個病人的家屬說,他一開始移位也不明顯,是在家裡兩個多月躺的過程之中,又發生了骨折的移位,這種情況是醫生難以避免的。在家裡有時候躺著翻身,坐起吃飯等等就有可能導致骨折移位。在你選擇保守治療的那一刻,你就要理解、接受並承擔可能出現的再移位,再骨折的風險。
③第三類人呢?是年齡特別大的,身體情況非常非常的差,而且又不是很配合,很聽話。老年人往往有一個特點,要麼是老年痴呆,要麼是每天都特別煩躁,你不讓他翻身,他一定要到處翻,你不讓他亂動,他每天一直動。你想想,股骨頸是骨折的,他一翻身,一動它就會疼,老人一疼就生氣,一生氣,血壓就高。或者晚上疼得嗷嗷叫,睡不著覺,折騰自己,折騰家人。
那麼這種人我的身體不允許做關節置換,這樣風險稍大的手術。但他基本也不具備保守治療自己長好的可能性,因為他總是亂動。而她總是疼呢,家人也看不下去。怎麼辦呢?做個小切口,微創打三根釘子,把骨折端給釘起來。這樣他再活動翻身兒,就沒這麼疼了。
二、哪些人適合做關節置換?
①>50歲的中老年人,身體很好,預期壽命15年以上。股骨頸骨折,並且錯位明顯一些。對以後的生活質量要求較高,
這部分人群啊,有幾個問題。
你不給他開刀,讓它自己長,那骨折長歪了,至少以後就是長短腿,走路是瘸的,病人生活質量下降。所以他們有做手術,精確復位,良好癒合,回歸生活的迫切需求。
那你給這群人打釘子呢?三年之內,有一定的比例,發生股骨頭壞死。一個中老年人,你在幾年之內給他做兩次手術,無論是風險,還是對病人身體的打擊,都是很大的。
況且打完釘子還是需要臥床三個月,那麼中老年人由於長期臥床所可能產生的併發症風險,並沒有因為做手術而降低,僅僅是讓他在床上翻身活動,不疼了,骨折能在正確的位置長上。綜合評估,獲益較少。
所以啊,對於這部分人,大多數情況下,醫生是建議做人工關節置換。
換了關節的好處是,做完手術就可以下地,不需要長期臥床,家人照顧壓力小。以後仍然能夠回歸社會生活,基本不會出現走路跛行等情況。還避免了,因為再發生股骨頭壞死而進行二次手術的可能。
同時呢,這個年齡段的人活動量比年輕人要小,如果加以注意的話,人工關節加起來使用壽命可以滿足。
所以沒有特殊情況,我個人的建議是:符合這個條件的人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的最佳適應症。
②如果年齡特別大,身體情況也一般的老人呢?
這種情況其實非常多見,比如說病人七八十歲,比如說病人還有高血壓,糖尿病。那麼這時候家屬就要去評估了,如果你們認為他的預期壽命在15年以內,那麼可以不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而僅僅做人工股骨頭置換,也叫做半髖置換,就是僅僅股骨頭替換掉,而和股骨頭相對應的髖臼部分不置換。如下圖
最左邊是股骨頸骨折示意圖,中間是人工股骨頭置換,右邊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
那麼單換股骨頭的好處是什麼呢?
手術時間縮減了一半,出血和術中的風險減少了一半。這樣對老年人,尤其是身體條件一般的老年人來講,手術風險小。
那麼又有什麼不好呢?
一邊是假體,一邊是骨頭,在活動過程當中相互摩擦,以後出現假體鬆動,假體失效的可能性比全髖關節要大。換句話說,就是假體的使用壽命相對較短,只適合預期壽命在15年以內的,高齡的或者身體條件較差的老年人。
三、哪些人適合保守治療呢?
對於骨頸骨折,我個人是不建議保守治療的。
第一,在保守治療的過程當中,由於翻身或者挪動等原因,造成股骨頸骨折,再移位的風險較高。一旦完全移位,就意味著這裡可能再也癒合不上。那麼病人以後極大的可能面臨著長期臥床或者坐輪椅。大大降低了生活質量,增加了臥床相關併發症發生的風險。記住一句話,骨折本身不死人,死人的都是臥床相關的併發症。
第二,就算挺過了臥床這一關,很多病人也是瘸的,因為骨折是在不正確的位置長上,會出現下肢的長短腿。那麼也會降低這個病人的生活生存質量,並且長期的長短腿會出現代償性的脊柱,骨盆,膝關節,踝關節的問題。並且還有一部分人以後會出現股骨頭壞死,一旦出現股頭壞死,他將面臨長期的髖關節疼痛,要麼忍著,要麼還是要面臨手術。
第三,因為常年在醫院,見過太多人情冷暖。俗話說,床頭百日無孝子。一個臥床的老年人,吃喝拉撒都需要家人照顧。你幾天沒有照顧周全,他就可能長了褥瘡給你看看。一旦出現了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高燒不退,將面臨生命危險。那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要在一起開一個會,到底能不能平衡家庭矛盾和照顧老人之間的微妙關係?能不能給老人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直至他能夠自理?
雖然說有以上三條理由,但是仍然有一些病人無可奈何,沒有選擇,只能保守治療。
比如:
①身體基礎情況太差,做手術就等於在懸崖邊上又推了他一把。也就說他根本無法耐受手術,那這個時候你就不能硬闖了,還不如再給老年人一點時間,給家人一些環顧四周盡孝的機會和共處時光。
②經濟條件太差。恕我直言,這個是別人沒有辦法幫助你的。除非您能申請到某些救助。這種情況在我們這種市級以上的醫院已經很少見,但是我相信在鄉鎮級別的醫院還是非常多的。愛莫能助,真的是能力有限,愛莫能助。
四、如果保守治療,該注意什麼呢?
首先你要知道,從你選擇保守治療的這一刻開始,你必須要接受這個病人,可能永遠無法再下地走路,甚至無法自理的局面。
那麼家屬和病人這個時候首要的治療目標,就不僅僅是恢復自理和行走了,而要加上一條,儘可能的防止臥床相關的併發症發生。主要包括以下:
①肺部感染:這個是最常見,也是最可能的。因為躺倒了,活動少了,肺功能將會變得越來越差,有痰也咳不出來。所以說我建議,如果因為手術風險太大等原因選擇保守治療的人,既然手術已經無望了,就不要讓老年人總是躺著,就算忍著疼痛,每天也要讓他坐起來或者靠起來,在網上給他買一個帶管的氣球,每天練習吹氣球。一方面維持肺功能,一方面聽到他有痰的聲音,就要鼓勵他每天咳嗽把痰咳出來。
對於本身就有肺病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②褥瘡,壓瘡:提到褥瘡,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屁股上面骶尾部這裡。當然,這裡是最常見的。但是以下幾種情況也要注意,如果這個老年人有駝背,那麼他最有可能發生壓瘡的部位,就是他背駝得最厲害的部位。
除了後背兩側大腿根部兩邊,鼓起來的骨頭部位,醫學上叫大粗隆,這裡如果經常側著的話,也容易發生壓瘡。很多病人家屬會說我幹嘛要讓他側著啊?我讓他躺著不就行了嗎?當你後背和骶尾部出現壓瘡的時候,你就知道你為什麼讓他側著?平躺著下面壓,側著大粗隆這裡壓,簡直是捉襟見肘。
膝蓋的外側,踝關節的外側,足背的外側,腳後跟部,這些有骨頭突起的地方,都有可能發生壓瘡,因此都要做相應的軟墊處理,一點都不能馬虎和懈怠。
就是躺著時候的壓瘡風險。一旦老年人能夠坐輪椅了,兩邊的屁股下面,尤其是特別瘦的病人,也是容易發生壓瘡的位置,要注意。
所以就需要家屬定期翻身,病人一會兒這樣躺躺,一會那樣躺躺。每天都要多次的觀察這些好發壓瘡的部位,一旦發生皮膚發紅,甚至破損,要立刻採取措施,讓這個部位不再繼續受壓。
我老婆的奶奶因為腦梗,現在也在臥床,我嶽母和家人每天單單晚上就給她翻身四次,所以這麼長時間過去了,他的後背仍然沒有壓瘡。這其實就是一個照顧的活兒,當然有時候你再細心也防不勝防。
③尿路感染:因為臥床,所以病人要在床上大小便,那麼下面這裡就容易滋生細菌。如果是一個排尿正常的老年人,那就是家裡人每天悉心照料了。如果是一個大小便,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大便方面可以買一種專門的護理床,這個床在屁股那邊是有開口的,方便大便的排洩和收集。而小便方面,網上有一些集尿袋,集尿裝置。對於完全沒法控制小便的人,可能長期留著導尿管(一個月換一次)或者經皮膀胱造瘻,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很多人不要一聽插管啊,造瘻啊,就害怕就拒絕就恐懼。你去了解一下,你才知道,這可能才是你一直想要的終極解決辦法。
④血栓。這個真是有點防不勝防,因為躺倒了,血液循環不好,因為有骨折,身體處於高凝狀態,再加上老年病人,往往沒法配合做下肢肌肉的舒縮運動,所以這些人是血栓發生的高危人群。無論是下肢深靜脈血栓,腦梗,心梗,肺栓塞,都是非常可怕的,甚至是要命的。查一下什麼叫踝泵運動,一定要督促老年人每天做500到1000次。建議有條件的到醫院去購買抗凝的口服藥物,在臥床期間給老年人服用預防血栓的形成。
本來想發一條微頭條的,結果說著說著就說多了,心想那就寫一篇一兩千字的文章吧,結果寫著寫著又寫超了。真心的,希望大家好。
當你家的老年人發生股骨頸骨折的時候,當你面對醫生的病情交談而難以做取捨的時候,當你內心矛盾,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仔仔細細的看一下我的這篇文章,雖然我不能替你做出選擇,但是我相信,我可以幫你做對選擇。
最後給大家分享三個我自己家人和身邊人的例子吧!
1,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外婆大概60歲出頭,有糖尿病,摔倒了,股骨頸骨折。也許是當時醫療條件的限制(我們當地那時候還沒有關節置換這個說法,我爸是醫生,他當時都不知道還可以換關節),也許是因為畏懼糖尿病的併發症。選擇了臥床,保守治療。
三個月之後,她可以逐漸下地了。有一次我媽到屋外去洗晾衣服,沒想到我姥姥自己扶著仗去倒尿盆,結果不小心又摔倒,還是原來的部位又發生了骨折。
這一次他她人家沒有這麼幸運,在第二次的臥床過程當中,因為肺部感染去世了。那時我還小,大概還沒上小學。我只想說,如果放到現在,我相信我有能力挽回我外婆的生命。
2,2015年年底,我的奶奶股骨頸骨折。當時她是77歲高齡,由於老年痴呆,不能說話,不能配合,不認識任何人,也無法自理。在她骨折之後,全家人都等著我一個孫子輩兒的拍板,要不要手術,因為我是骨科醫生。由於我父親也是醫生,我們只討論了幾分鐘,就決定一定要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否則奶奶可能面臨不好的結局。
除了老年痴呆之外,我奶奶有高血壓,輕度的肺心病,雖然有老慢支,但是當時是夏天。
我們判斷我奶奶的心肺腦的功能,還是可以闖的,但是讓我沒想到的是,他一直在吃利血平降壓,這種降壓藥必須停藥一周以上才能麻醉。所以硬生生的讓我奶奶又在床上躺了一個禮拜,好在後來手術一切順利。術後第三天就在我爸爸和我小姑的攙扶下,開始下地走路了。我爸真的是每天都帶著她走來走去,奶奶也特別爭氣,沒有出現任何併發症,恢復的也非常的快。幾年過去了,雖然現在老人家已經沒法自己走路(老年痴呆進展的原因),但是不至於長期臥床,每天還能在保姆和家人幫助下坐在陽臺上曬曬太陽,或者坐在輪椅上吃飯。我覺著毫不誇張的說,是人工關節置換這項技術,讓我奶奶得以延續生命。
3,我同學的奶奶。有一天下班後,我正在外面和別人吃飯。我們醫院腫瘤科的一個女醫生,他也是我的高中同學,和我現在的同事,給我打電話說他奶奶股骨頸骨折了。等會兒她告訴我,她奶奶以前有腦梗,長期行動不方便,身體基礎情況不是很好,問我能不能做手術?
我把手術風險和利弊告訴了她,一小時之後,她打電話告訴我,家人決定闖一闖。
手術之前,面對這樣的老年人,我們確實也是戰戰兢兢,給家屬詳細交代了各種可能性,並且給病人做了詳細的全面評估之後,我們給他她實施了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從切皮到縫好40分鐘。手術結束之後,前三天老年人一天比一天好,我們查房的時候,老年人看到我們都是笑盈盈的。
結果就在術後的第四天下午,她突然發生了大面積腦梗。經過搶救,無力回天。
這個病人也是我工作多年以來,唯一一例,我們自己醫療組術後發生死亡的病例。我的同學沒有怪我,但是我自己的內心是非常慚愧的,見到她和他老公(也是我們醫院同事)心裡都會非常不好意思。可是我們學醫的人都清楚,有些情況是你無論怎麼預防,也難以避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