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 利
班 古
杜 蒙
小獅子
丹尼斯
甘西斯
瘋 子
NO.572
《愛貓之城》66分
觀影時間:9月24日
觀影地點:百老匯影城國瑞城店
觀影人數:15人
「貓咪代表著難以描述的混亂、文化和獨特,這也是伊斯坦堡的本質。沒有貓,伊斯坦堡就失去了一部分的靈魂。」
短短79分鐘的電影裡,《愛貓之城》鎖定七隻個性截然不同的街貓,記錄了生活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貓咪們的日常。「比起在多數寵物題材電影中,貓咪們扮演的『寵物角色』,生活在伊斯坦堡的貓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更加平等。」這是導演傑達·託倫拍攝該片的初衷。
鏡頭游離於貓和人之間,忠實地觀察與講述著它們與人類的故事,通過這七隻貓咪的視角,讓觀眾認識了這座遙遠又古老的城市以及居民的生活樣貌,有人覺得貓是人類和上帝之間的橋梁,有人覺得貓是人類活在世上的一面鏡子。「在伊斯坦堡,與其說是貓依賴人,不如說是人依賴著與貓之間的親密與羈絆。」傑達·託倫說。
《愛貓之城》中每一隻貓的故事,都會穿插著一些短小的、跟人有關的劇情:「餵養貓而治癒心靈創傷的阿姨」「因為貓而看到生活希望的大叔」。例如一位樸素的漁夫,在碼頭撫養著數隻幼貓。大概15年前漁夫的船在颱風中被掀翻,為此,他傾家蕩產買回了一艘全新的漁船。不過,命運再次捉弄了他。一星期後船又沉了。傍晚,失意的他在海邊散步,一隻貓湊了上來指著他腳下的一個皮夾。他感到害怕,跑到岸邊的餐廳裡,但耳旁依舊迴響著貓咪的聲音。他返回海邊,那隻貓還守候在皮夾旁邊,他迷惑地撿起了皮夾,「我打開一看,裡面有120裡拉(當地貨幣),而那正是我買船所需的120裡拉。只有異教徒才不會相信我的故事。這就是上帝的恩澤,而貓就是上帝的中間人。這就是我愛上這些孩子的開端。」
這部擠在「中秋檔」上映的紀錄片,因為題材小眾僅有1%的排片佔比,至截稿前累計票房還不到200萬,雖說票房成績實為「慘澹」,但口碑方面卻取得了極好的成績,豆瓣評分8.5,IMDb評分7.7,爛番茄新鮮度98%,可謂是一部質量上乘的萌貓系紀錄片。
薩利是片中的第一位主角,它是一隻生活在服裝店的貓,並且剛剛從一位「浪蕩少女」變為「新晉奶媽」,正如服裝店女店主說的那樣,「薩利現在是個真正的獵人了,生孩子之後,它就變了。以往的薩利總是在店裡的軟墊上頹廢度日、懶惰行事,但現在它卻為了孩子走街串巷,向旅客討要食物,為孩子們找來魚、肉,當了媽媽以後變得有責任感了。」
以獨特的抬爪姿勢出場的班古,是只有著綠眼睛的灰褐色虎斑貓。它與一位縫紉工人一起生活著,當年一起來到這裡的四隻幼貓,只有它留了下來。「班古喜歡被寵愛,長大了也不走」,裁縫是個看上去很強硬的人,但她很享受班古來這的八九年,「它很玻璃心,如果你對別的貓好,它會妒火中燒,然後抓狂,就像個敏感的孩子。」
灰白色的杜蒙,愛睡在一間高檔熟食店外面的籃子裡,從來不進去,也不喜歡被寵愛,但餓時會以其獨特的方式討要一些煙燻火雞和曼徹格奶酪切片。
現在為你介紹的是長毛、黑白色的阿斯朗,它的外號叫做「小獅子」,是海港附近餐廳的老鼠捕手,沒有人非要它去捕捉老鼠,但它總是盡職盡責、履行天命、兢兢業業地抓老鼠。
丹尼斯是只灰白色的虎斑貓,它一會兒鑽進購物袋裡,一會兒飛奔到橘子堆上;一會兒抓魚吃個痛快,一會兒玩著桌布邊的彩球,忙活了半天直到最後才躺在一個舒適的地方打盹,集市上的老闆說,「但它的好日子沒有多久了,過些日子市場就將不存在了,城市規劃的變動對貓群來說並不是好兆頭。」導演託倫說,「為了拍攝它,我們得以參觀集市,但想要跟上它並沒有那麼容易。」
短毛、黑白相間的甘西斯是一個硬茬兒,它的「人類關聯人」是間麵包店的老闆(至少麵包師自己這麼認為)。甘西斯經常惹麻煩,獸醫很了解它,提示框裡的所有提示都是用來保護它的。它是一個飛簷走壁的「貓賊」,出人意料地竟然懂得側身敲門,而且毫不迴避與初來乍到的新貓爭奪地盤。
短毛、黑白色的瘋子,是位出色的攀爬高手,它足具戰鬥精神,片中有不少由它主導的「貓對貓」動作戲。它經常流露出指責的眼神,堅定地告訴我們,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其實是——互相照顧。
撰文/周慧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