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戀愛中的男生,有80%都產生過這樣的疑惑:
女朋友怎麼生氣了?女朋友怎麼又生氣了?女朋友怎麼又雙叒叕生氣了?
剩下的20%……是根本察覺不到女朋友在生氣。
▲世界上最像女朋友的,是正在生氣的任何東西 / 微博@大豬蹄子研究所
點燃女朋友小暴脾氣的導火索,可能是你的一句「多喝熱水」;
可能是她過生日時,你送了一支芭比粉口紅當禮物(好了,我知道你們是真的分不清色號);
可能是你認為幽默可愛的一系列表情包;
▲女朋友心情不好時,不要開這種玩笑
別說花裡胡哨的表情包,就算是最基礎的表情,都暗藏玄機。
多少小情緒藏進了一個,多少無語變成了一串;
又有多少人度過了甜蜜的一天後,卻翻車在不小心把「晚安」,發成了「晚安」。
男生們先別急著委屈。
那些年,因為表情包而挨的罵,可能真不是女生故意找茬。
1
男性朋友,請慎用表情包
「千萬不要隨便給女朋友發表情包。」
這條寶貴經驗背後,不僅是無數男同胞的「血淚教訓」,更是兩性思維模式的差異。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的Lara Jones教授做了一個研究,調查男女性對70個emoji表情的熟悉程度與評價。
研究結果表明,男女兩性對emoji表情的使用思維大不相同。
首先,女性對表情包的使用程度與使用頻率要更高於男性。也就是說,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喜歡、也更常使用表情包。
所以,女生在聊天時,甚至會全程使用表情包進行交流。
▲暴躁熊貓頭是許多女生的表情包標配 / 微博@大豬蹄子研究所
所以,如果你給女朋友發了一大段文字,最後卻只收到一個表情包的話,不要失落。
她或許不是在敷衍你,只是單純覺得:用表情包回復效果更佳(但不建議男同學們模仿)。
除了使用頻率和程度,研究還發現,女性對表情的含義也更加敏感。
女性天生具有更強的情感識別能力,對包括表情在內的非語言表達非常敏銳。
在面對中性與負面的表情包時,她們往往會給出比男性更為消極的評價。
所以在給女朋友發表情包時,一定要謹慎再謹慎。
比如,你作為一個可愛的直男,想表達與女朋友聊天的開心愉悅,順手發了一個:
那麼,你可能已經在惹她生氣的邊緣試探了。
因為在女性看來,它的含義可能更加負面。
你眼中憨厚老實的傻笑,在她們看來,意思更像是「敷衍的假笑」「爺在嘲諷你」「不知道說啥,裝傻就完事了」。
如果,為了表明自己的無辜,你又發了這個表情來賣萌:
對話進行到這兒,你的所作所為,已經是教科書般的「陰陽怪氣」了。
所以建議廣大男性朋友,和女朋友聊天時,儘量少發表情包。
當你想去玩遊戲的時候,更切忌用表情包敷衍女朋友。
否則,你可能不光要吃遊戲的苦,還要吃愛情的苦。
在表情包的性別認知差異之下,男女表情包儲備也已經出現了分化。
越來越多的男生,開始用軟萌可愛的表情包,從圖像到文字,基本沒有負面表達。
而女生則越來越鍾情於簡單粗暴的熊貓頭。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關於表情包的認知差異,也有一定的前提條件。
在家人、朋友交流的場合中,表情包使用的性別差異非常明顯。
而在與上司、同事等人交流時,這種差異就變得微乎其微。
畢竟大家都知道,工作群裡,不能隨便發表情包。
2
表情包才不是通用語言
說起表情包的複雜含義,相信許多人會一下子想到這個經典的微笑:
在我們眼中,它同「呵呵」一樣,代表著嘲諷、不滿、無語、鄙視、懶得理你……
一個表情,勝過懟人的千言萬語。
而在長輩看來,嘴角恰到好處的弧度,充分彰顯了成年人的克制、禮貌、友善和大氣。
▲當老師發來這樣一串微笑,請計算學生的心理陰影面積 / 微博@河海大學
天差地別的解讀背後,不是長輩「落伍」了,而是年齡帶來的認知差異。
年輕人的生理結構中,對於負面信息的注意力,要強於正面信息。
對負面信息的這種「特別注意」,從年齡很小時便開始形成,直到中年之後才會慢慢消除,對積極信息的注意力佔據上峰。
於是,在中年人看來非常友好的表情包,就成了年輕人眼中的懟人必備。
除了性別和年齡,不同的國家、地區和文化環境,也會對表情包的使用產生影響。
最明顯的是表情包使用的偏好。
一項發布於2017年的研究顯示,法國人最喜歡的表情是「」,阿根廷和哥倫比亞偏愛「?」,美國、巴西等地則對「?」情有獨鍾。
▲不同國家對表情包使用偏好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研究還發現,在個人主義水平較高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法國,人們更加喜歡使用開心的表情。
而人與人之間連接比較緊密的國家,比如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則更多地使用表達負面情緒的表情。
除了使用頻率,對同一個表情的理解上,不同國家之間也有明顯差異。
全球使用頻率最高的「笑哭」臉。
它是2015年的「牛津詞典年度詞彙」,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牛津詞典將年度詞彙授予一個表情。
在國內,網友們大多將它理解為「哭笑不得」。
阿拉伯國家卻用它來表示極度悲傷。
而官方對它的解釋是:「喜極而泣」。
這個雙臂交叉的表情:
在我們看來,這代表「不行」「拒絕」。
在印度人眼裡,它表示「別惹我」。
到了西班牙,它經常代表「來,一起打功夫」——你們是不是對中國功夫有什麼誤解?
還有這坨微笑著的便便:
在加拿大、南非的一些人眼裡,它表示「巧克力冰激凌」。
大概是這樣:
到了日本,它表示著「好運來」:因為在日語中,「便便」的發音與「好運」相同。
同樣因諧音而擁有了更豐富含義的,還有?。
在其他國家看來,這或許就是一個普通的桃子。
可是在中國,廣大網友已經因為「桃子」的英文發音peach,將它進化為了「你在想屁吃」的代名詞。
各種各樣的使用環境和人群,賦予了相同的圖像以不同的含義,也讓表情變得更包容和豐富。
比如,在emoji前兩個月發布的一批新表情符號中,「珍珠奶茶」榜上有名。
除了具有濃厚中國氣息的奶茶、餃子、筷子,我們還能在emoji中找到壽司、漢堡、義大利麵、墨西哥卷餅……
源源不斷的新表情,讓人們聊天時的選擇變得更加豐富。
也讓人們在日常點滴中,感受到世界的豐富、文化的多元。
3
表情包雖好,但也別依賴
當代人聊天,已經離不開表情包了。
表情包真的很好用。
有時,需要一長串文字才能傳達的情緒,一個表情就能輕輕鬆鬆,超額完成任務。
它們還可以賦予屏幕上的文字以感情,讓你的情緒傳達得更為恰當。
▲一個表情,包含了「好吃、吃撐了、滿足」等多個意思 / 微博@大豬蹄子研究所
「鬥圖」給聊天增添了許多樂趣,但有時也會造成麻煩。
發布在《認知科學趨勢》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一般認為,表情符號可以「減少話語歧義」 ,但有時候,它們發揮的完全是反效果。
「比如那個笑著哭的表情符號,我從來都無法確定,當人們使用它時,是什麼意思:他們在嘲笑我嗎?還是在捉弄我?還是在哭?或者,他們是在諷刺我?」
不僅是表情包,有時屏幕上的文字,也會讓人迷惑。
長輩發來的「呵呵」,就算是真的欣慰,看起來也有點怪怪的。
女朋友的「晚安~」變成了「晚安」,會讓人忍不住猜測「她是生氣了嗎」。
發在工作群裡的提議,領導回復了一個「嗯」,就會讓人擔心,自己是不是說錯話了……
少了語氣、表情和肢體語言,屏幕上的交流似乎總缺了些什麼。
日本電影《秒速五釐米》中,有這樣一句的臺詞:
「我們即使發了一千次簡訊,心與心之間大概也只能靠近1釐米。」
表情包生動有趣,可更讓人懷念的,還是屏幕外言笑晏晏的人情味。
剛剛過去的冬天裡,人們體會到了與相愛之人分隔兩地的無奈。
也讓人們在漫長的社交隔離後,幡然醒悟:這一塊小小的屏幕,終究不過是慰藉。
無法復刻的,是耳邊的歡聲笑語,眉梢眼角的情意,和懷抱裡熨帖的溫度。
簡單的眼神,上揚的嘴角,俏皮的尾音,比屏幕上冷冰冰的符號和文字鮮活太多。
別讓對表情包的依賴,剝奪了自己表達情緒的能力。
那些最想說的話,更應該親口說出來。
一顰一笑間,都是無需多言的誠意。
在這難得的春日,就讓你的手指休息一下,放下捧了一整個冬天的手機。
去見見心愛的人,給父母打個電話,說些動人的甜言蜜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