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共和國,簡稱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邊界未劃定)為鄰,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
01「窮」的叮噹響的黎巴嫩
黎巴嫩的國土面積非常小,只有1萬多平方公裡,是中國的1/960。
黎巴嫩自然條件不太好,礦產資源少且率低。礦藏主要有鐵、鉛、銅、褐煤和瀝青等,也沒什麼貴重金屬。不過黎巴嫩當地政府說,黎巴嫩與賽普勒斯期間海域有石油和天然氣。
黎巴嫩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以加工業為主。主要行業有家具、服裝、木材加工、紡織等,多生產葡萄酒、橄欖油、肥皂等初級產品。
黎巴嫩政治環境很差,歷史上就是戰亂頻發。20世紀70年代初,巴勒斯坦從黎巴嫩襲擊以色列,以色列反覆入侵黎巴嫩,黎巴嫩夾在空中很是難受。
軍事衝突沒完,宗教衝突又開始了,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教徒打得不亦樂乎。這場內戰持續了15年。在這期間,敘利亞也來摻和,甚至於實際控制。
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宗教的鬥爭引發了新的政治鬥爭。原本國家權力掌握在基督教徒手中,但是穆斯林家庭生孩子比基督教徒多,後來穆斯林的人口逐漸超過了基督教徒。
為了維持平衡,國家的重要領導位置也是一個派別佔據一半。不過真主黨在伊朗和敘利亞的支持下興起了抵抗運動,要對以色列進行反抗,而且它們的武裝力量實力甚至超過了黎巴嫩國家軍。
後來,真主黨和以色列就不斷打來打去,把黎巴嫩炸成了一鍋粥。真主黨因為反抗以色列成為了民族英雄,在阿拉伯世界都享有盛譽,其在黎巴嫩的地位上升了不少。
不過,黎巴嫩,以色列之間的政治鬥爭從來也沒有間斷,燒殺搶掠,爆炸襲擊層出不窮。好不容易黎以戰爭休息了一段時間,敘利亞內戰再次爆發,難民不停地湧入黎巴嫩。
接近總人口1/10的難民湧入黎巴嫩,裡面還不知道混雜著什麼樣的人,對黎巴嫩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而且,就算黎巴嫩想要好好過日子,但是它南面以色列,東和北面臨敘利亞,西邊是地中海,根本無法全身而退。
本身國家小,人口不多,自然資源又貧乏,加上接連的戰亂,宗教衝突,政治又不穩定,像這樣一個各種方面都「貧窮」的國家,生存實在艱難。
02不差錢的黎巴嫩
雖然黎巴嫩是這樣一個不穩定的國家,但它 2019年的人均GDP達到了7784美元,排名世界95。
這得益於黎巴嫩的經濟結構,2019年,它的收入當中第三產業增值的佔比超過了國內GDP的75%,其中旅遊業和銀行業佔據大頭,這在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難得的。
拿中國舉例,中國現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所以在產業結構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第一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1%;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9.0%;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3.9%。
黎巴嫩的第一大經濟支柱是經貿。因為自給自足難以保證,所以黎巴嫩幾乎全民經商。
黎巴嫩就像小蜜蜂一樣,在各個國家之間穿針引線,傳授花粉,然後賺取差價。中國的銀聯卡就是通過一家黎巴嫩公司進入了埃及、伊拉克等20多個國家的。
雖然黎巴嫩沒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富庶程度也比不上什麼科威特、卡達之類的中東國家,但是黎巴嫩的總理曾經說過:「你別看黎巴嫩不產石油,但是在中東產油的國家裡,許多企業的經理都是黎巴嫩人。」
這次發生爆炸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是中東的商貿中心,現在已經被杜拜取代。不過,阿拉伯國家農工商會總聯盟的總部仍然在貝魯特。
黎巴嫩的第二大經濟支柱是金融。黎巴嫩的銀行業非常發達,之前黎巴嫩是商貿中心,貝魯特是金融中心,所以金融業也是黎巴嫩的支柱產業。
不過,由於近年來戰亂、疫情的影響,黎巴嫩正在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並因疫情的原因而急劇惡化。貝魯特中東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漸被巴林取代了。
黎巴嫩的第三大經濟支柱是旅遊。黎巴嫩的礦產資源不豐富,但是自然風光資源還不錯。
黎巴嫩瀕臨地中海,山地平原較多,地形多樣。它也是唯一沒有沙漠的阿拉伯國家。因為商貿的繁榮,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也比較發達,烹飪也吸引了眾多的美食愛好者。
因為黎巴嫩是地中海氣候,整體來說夏季不算特別熱,冬天又沒有特別冷,再加上依山傍水,很多人都選擇在黎巴嫩置地避暑,也有的選擇來養老。所以黎巴嫩很多土地的主人也是外國人。
黎巴嫩的第四大經濟支柱是僑匯。因為黎巴嫩人善於經商,世界各地都有黎巴嫩人的身影。僑匯也成為了黎巴嫩的重要經濟支柱。
雖然黎巴嫩國內的居民不算多,不過子孫後代之類的有黎巴嫩血統的人非常多。有的是主動出去經商,有的是被迫出去。很多外地的僑民逢年過節或者是放假的時間,就會回到黎巴嫩探親,都帶動了黎巴嫩僑匯的發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黎巴嫩人頭腦非常靈活,他們重視人脈資源,也重視教育。一般受過教育的人,都會兩三門語言,黎巴嫩人出國基本沒有語言障礙。而且黎巴嫩的一些大學的文憑,都可以拿到英美就業。
03「中東瑞士」黎巴嫩
黎巴嫩有一個別稱,叫「中東瑞士」,聽到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國家。
作為中東國家,不缺水已經是十分稀奇的事情了,不僅如此,黎巴嫩沒有沙漠,而且植被覆蓋率非常高,一大部分國土都被森林覆蓋著,而且因為工業佔比小,空氣清新。
它地形多樣也造就了多樣化的景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絕對不僅僅是一句詩詞,在黎巴嫩,這就是真實的情景。
黎巴嫩有的山區終年積雪,它國土內有6個滑雪場。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所以你可以上午滑完雪,下午就去遊泳,或者去地中海海邊曬個日光浴也不錯。
黎巴嫩建國時間不長,1943年才建國,不過它所在的這片土地歷史還是很悠久的。
公元前2000年,黎巴嫩還是腓尼基的一部分,後來又受到了埃及、亞述、巴比倫和羅馬帝國的通知,7世紀併入阿拉伯帝國版圖,16世紀又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一戰結束後,黎巴嫩還被法國管了一段時間。
所以,黎巴嫩地方不大,各國的歷史痕跡倒是都有。羅馬的巴爾貝克神廟就在這裡,而且據說還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古羅馬建築群。金字塔最重的一塊石頭50噸,但是巴爾貝克神廟最重的一塊上千噸,誰也不知道他們怎麼運過來的。
另外比較有意思的是,黎巴嫩實行西方民主,所以也沒有獨裁者。教派之間有衝突,但是總體還是能和平相處,因為沒有國教,所以兩大主要的宗教各過各的日子,互不侵擾。想去酒吧,就去基督街區,想吃清真美食,就去穆斯林區。
法國的葡萄酒世界聞名,其實黎巴嫩的也不錯。因為地中海氣候,夏天不下雨,晝夜溫差大,所以這裡的水果含糖量特別高。葡萄也是個個飽滿多汁,同等價位的葡萄酒,黎巴嫩口感可能還會更勝一籌。
要是去黎巴嫩旅遊,一定會被他們的熱情打動。黎巴嫩人很好客,跟中國人的好客又不太一樣,他是一種中西方結合的好客。
他們經常請客吃飯,每一次就是很多人,跟中國農村擺酒席差不多,但是吃的時候就比較自由,想跟誰坐,想吃什麼都自己安排,沒有那麼多講究和規矩。而且輪流請客,就像中國的禮尚往來一樣。而且,黎巴嫩的美女也非常多哦~
04黎巴嫩和中國
在古代,黎巴嫩就是中國絲綢之路的一個節點,那時候應該是中國的西安和腓尼基的蘇爾市之間的一條絲綢之路。
在黎巴嫩內戰時期,中黎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很頻繁,只不過商人為了避免危險,把交易地點放在了國外。1991年後,黎巴嫩恢復了平靜,商人就開始正常做生意了。
除了經濟交流,黎巴嫩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不少。比較典型的應該是中國作家冰心和黎巴嫩作家紀伯倫的交流。
早在1931年,冰心就翻譯了紀伯倫的《先知》,而且冰心還獲得了紀伯倫基金會的獎品和黎巴嫩雪松騎士勳章,這也充分體現了中黎之間的文化交流。
但是冰心並不是最早翻譯紀伯倫文學作品的作家,應該是茅盾先生。他在1923年翻譯發表了紀伯倫的五篇文章,雖然紀伯倫已經逝世,但是他的散文就像高山,越遠越覺偉岸,就像茶葉,越久越覺茶香。
中國和黎巴嫩的關係,其實也一直是比較友好合作的關係,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都朝著比較良好的方向發展。中國和黎巴嫩經常互送禮物,從歷史來看,二國之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衝突或者是戰爭。
05黎巴嫩之殤
據8月6日法新社報導,黎巴嫩貝魯特港口區4日發生的劇烈爆炸事件,已造成至少137人死亡、約5000人受傷。黎巴嫩總理已宣布5日為國家哀悼日,政府將撥款1000億黎巴嫩鎊的緊急救援資金。此次爆炸可能由數年前存放在港口一倉庫內的化學品硝酸銨引起,但是確切原因不詳。
黎巴嫩爆炸親歷者:「所有人都在跑,像逃難一樣,瘋狂地跑」,看到這句話還是挺揪心的,再看看貝魯特現在破敗的一些景象,背後又不知道多少人流離失所了。
很慶幸自己生在中國,不管有錢沒錢,起碼沒有戰亂,國內和平,出了事大家一起幫忙,比起一些戰亂國家來說,我們真的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