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旋律
- 1 -
聽說過有一種叫作「豆娘」的小昆蟲,但到底何為「豆娘」,以往一直不詳。
帶著水珠遊世界
直至2016年在一次翻閱《中國攝影報》時,方才曉得什麼是豆娘了。因為有一幅小昆蟲的特寫圖片,其標題很直白地標示為「豆娘」。而自己在這幾年來,也在住所附近小河邊的草叢中,用微距鏡頭多次拍到過它們。
交媾
豆娘的體長僅為1.5-7釐米,通常也就如過去縫被頭的針那麼大小,這大概就是人們往往忽略它們的原因吧。
豆娘給人的觀感貌似蜻蜓,所以本人過去也一度將它們當作「小蜻蜓」來看待。現才了解到它們與蜻蜓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眼睛的距離、腹部的形狀、停棲方式、飛行能力等會有明顯的不同。最明顯的區別是蜻蜓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平展在身體的兩側,而豆娘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合起來直立於背上。
有資料介紹說: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位於腹部,而雌性豆娘的生殖器官則位於尾部末端,所以交配的時候,雌性豆娘為了使它們的生殖器官到達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就會用彎曲的腹部彎到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以利於交配。
那為何將這一小小昆蟲,賦於了這個極好聽的名字——豆娘?我在網上多次搜尋,至今還未查找到很有說服力的背景資料。
由於豆娘的體態優美、顏色鮮豔,且其翅膀顏色多變,儘管我們這裡對它們並不那麼了解,但聽說國內外很多愛好者還是很喜愛觀賞它們的。難怪宋代也曾有人為它們寫過不少詩。如:
宋代有位無名氏的《阮郎歸·門兒高掛艾人兒》詩:「門兒高掛艾人兒。鵝兒粉撲兒。結兒綴著小符兒。蛇兒百索兒。紗帕子,玉環兒。孩兒畫扇兒。奴兒自是豆娘兒。今朝正及時。」
宋代釋了惠的《丹霞見靈照》詩:「當風鴉臭氣,一個豆娘兒。燻得行人走,衝爺皺斷眉。」
宋代釋紹曇的《居士看日靈照先化去圖贊》詩:「這豆娘兒,短頭折腳。弄弄鬼精魂,攙先一著。看日龐公監本獃,深深好與一坑埋。」
以上內容,微信公眾號「慈谿發布」以《有種小精靈叫「豆娘」》為題,在2016年8月3日推送過;同月9日的「慈谿文明網」也以《夏日河邊的小精靈》為題,在「美麗鄉村」版塊中作了介紹;同月的11日,微信公眾號「慈谿本土文化」推送了《秋未高,氣已爽,——夏蟲兒正忙》這條稿子,其中選用的豆娘圖片,也都是來自這裡;慈谿市81890公共信息服務中心主辦的《民聲》月刊,有一個「窗內窗外」的專版,我作為該專版的「特約攝影師」,在次年的第5期中,也編發了一組豆娘作品。
- 2 -
瘦削的身子 輕薄的羽翼
翡翠色的肌膚 豆娘的四腳
如花蕊的顫抖
嬌小嫵媚
她們 首尾相合
努力地弓著細小的腰肢
在悄無聲息的飛行中
交配 私語
蝴蝶 蜻蜓與之比鄰
濃蔭之下池水照影
她們 習慣了於低處幽暗之所
躲避風和雨
一切宏大的主題
與她們無關
她們 不可能形成關於山頂烏雲
以及高原上滑行的鷹隼的任何想像
在精英們的視野中
她們是淺薄的
在她們飛越圍牆擬定的高度時
我正盯著一朵慵懶的雲
看他的飄散聚合
而此時 夕陽尚未墜落
河流寬廣 大地
沉默不語
豆娘的前身一定是嬌美的娘子
她們弱不驚風卻演繹了
生命中全部的喜悅
此時 那些青翠的藤蔓
牆角的青苔 低處的水
都在搖曳 騷動
滿懷春心
在豆娘的飛行中
變幻細小的影子
只有他們 在靜靜地慫恿
豆娘那細小的張狂
並且屏住呼吸
聆聽著 豆娘幸福的哭泣
這是一首來自網絡描述豆娘的詩,遺憾的是目前還不知道該詩的作者。
對豆娘的話題,這兩年自己感覺還蠻有興趣。一則是它們有一個很人性化、很女人味的名字;二是如此纖弱、完全是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的豆娘,居然還是一種食肉的、有益的昆蟲。
為此,每當進入夏天,我時常會拿起相機對它們產生深厚的興趣,也經常會在清晨的草叢中繼續尋覓它們、陸陸續續地經過後期修飾後,依然提起筆來繼續寫寫豆娘……
豆娘屬昆蟲綱、蜻蜓目、束翅亞目科。體形嬌小,休息時翅束於背上方。這是一類極美的益蟲,據說國外有些昆蟲愛好者對其痴迷的程度甚至超過了蝴蝶。
有資料介紹:全世界約有2800種豆娘,其中臺灣已知的約有37種,當然中國大陸也就更多了。
豆娘成蟲常在水域附近活動,在山川溪流甚或湖畔塘沼,我們都可以看到它們翩翩飛翔的嬌姿。它們的身軀看起來十分纖弱,稍不注意便很容易忽略。據說:有時也會發生同種豆娘同門相殘的景象。不過,類似情景我還未遇到過。
蜻蜓與豆娘的主要差別在於:
一是眼睛的距離。蜻蜓的複眼大部分是彼此相連或只有小距離的分開,而豆娘的兩眼有相當大距離,形如同啞鈴。
二是翅膀的形狀。蜻蜓的前後翅形狀大小不同,差異甚大;豆娘的前後翅形狀大小近似,差異甚小。
三是腹部的形狀。蜻蜓的腹部形狀較為扁平,也較粗。豆娘的腹部形狀較為細瘦,呈圓棍棒狀。
四是停棲方式。蜻蜓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平展在身體的兩側;一般豆娘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合起來直立於背上。
豆娘:在這火熱的夏秋季節裡,我踩著清晨的露水,仍會經常來看你們!
圖文|沈斌煊
責任編輯|太陽老師 玲媽媽
- END -
喜歡小慈推送的信息,就在右下角點一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