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德國「信天翁」戰鬥機家族出現在一戰中期(1916年),是德國主戰戰機,設計師羅伯特·錫倫設計了「信天翁」D.Ⅰ至D.Va一系列戰鬥機。「信天翁」D.Va戰鬥機是「信天翁」系列最終成功的改進型戰機,在空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信天翁」D.Ⅰ的問世是代替福克單翼機來對抗英國的DH.2和法國的紐波特戰鬥機。出人意料的是,「信天翁」系列戰鬥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設計」,它是以仿製法國的紐波特11型戰鬥機為開端的。1916年春夏之際,法國的紐波特11型戰鬥機大量出現在戰場上,以靈巧和快速等優異性能,徹底終結了德國福克單翼機的優勢時代。為此。德國軍方情急之下,命令儘快仿製這種小巧卻致命的敵軍機型——法國紐波特11型戰鬥機,「信天翁」戰鬥機系列從此拉開了序幕。
這款「信天翁」D.Va戰鬥機無論速度、機動性、火力以及升限都強於與它對陣的DH.2和紐波特戰機。而該機致命缺陷是,它的下層機翼可能會在高速俯衝過程中發生結構性撕裂。直到一戰結束的倒數第二年,英國推出「駱駝」和SE.5新型戰機前,它的優異性能仍是當時空中強者。駕駛過「信天翁」D.V和「信天翁」D.Va的德國著名空戰王牌飛行員中,就有巴倫·曼弗雷德·馮·裡希特霍芬,他曾駕駛一架D.V戰鬥機擊落9架敵機,而在改飛福克DR.I三翼戰鬥機之前,他已經獲得了63次空戰勝利,由此可以看出「信天翁」系列戰機在一戰中期非常厲害。
儘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信天翁」戰鬥機的產量極大,但倖存下來的飛機只有兩架,兩者都是D.Va。一架收藏於澳大利亞坎培拉的澳大利亞戰爭紀念博物館,編號為D.5390/17,另一架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收藏品。這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收藏的D.Va戰鬥機,外表光滑美觀,機頭的螺旋槳罩呈圓錐形,有著圓滾滾的機身,設計上採用了翼半雙翼形式(即下層機翼比上層機翼窄)和船槳狀尾翼。這種單發、單座、雙翼戰鬥機,配有180馬力的梅賽德斯D.IIIa水冷發動機。機身採用天然木材加工,機翼上噴塗了菱形偽裝,機尾是綠色和黃色條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在修復該藏品時,在機翼的幾層油漆下發現了序列號D.7161/17。由此判斷這架戰機藏品是戰爭期間最後一批產品,這些飛機中的最後一架於1918年4月到達前線。修復過程中,還發現該機由來自多個「信天翁」的部件組成,各個機翼顯示出不同工藝,表明它們不是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生產的。從原始的油漆層在尾部顯示綠色和黃色條紋判斷這是德國中隊Jasta46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