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夏日,一部名為《大白鯊》的電影出現在美國的各個電影院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我坐在車裡,轉過街角,看到買票的人已經排到下一個街角。」
說這話的人正是此片的導演,史蒂文·史匹柏。後來他回憶道:「那一刻,我知道未來的路已經向我展開,儘管我當時並不知道,這條道路會把我引向何方。」
/ 電影《大白鯊》海報
史匹柏名滿天下,亦謗滿天下,在今天,他是好萊塢當之無愧的電影之王,也是被戈達爾罵的狗血噴頭的「娛樂家」,但是毋庸置疑的一點是,那個夏天,開啟了好萊塢新的時代——那部電影的票房比此前所有電影的票房加起來都多。
拍攝《大白鯊》時,這位來自辛辛那提州的電影小子,尚且名不見經傳,他出生於猶太的一個中產之家,身材瘦弱,從十六歲開始拍自己的電影,常常溜進環球影城,甚至有一次看到了希區柯克拍片,他六歲時看了大衛·裡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從此每年都要看一遍… …總之,史匹柏像大家所熟知大多數電影導演一樣,從小就與電影為伴,並滿懷熱情,投入到電影事業之中。
史匹柏是好萊塢史上被籤約時年齡最小的電影導演——僅有23歲,製片人看過他的短片後,相信他具有真正的電影才華,就如後來美國教母級影評人波琳·凱爾所評論的一樣:「史匹柏的鏡頭運動非常獨特……他具備真正的電影思維,是一種真正屬於電影的語言」。
儘管如此,史匹柏卻像大部分新人一樣,所受到的質疑目光遠遠多於鼓勵。在拍攝《大白鯊》之前,他已拍攝了兩部電影:《飛輪喋血》(1971)和《橫衝直撞大逃亡》(1974),而在處女作《飛輪喋血》中,年輕的史匹柏便已表現出相當的個性:在影片的結尾,邪惡的卡車摔下懸崖,汽油順著車身不斷的流淌下來,就如同死去的人類,電視臺對這一段相當不滿,他們責難史匹柏沒有拍攝卡車爆炸的鏡頭,要求他立刻去懸崖下補拍汽車爆炸的鏡頭,但史匹柏拒絕了這個要求,他相信,爆炸與緩慢流淌的汽油比起來,更像是解脫,而非懲罰。
《大白鯊》拍攝的原定拍攝時間是55天,而最後完成拍攝,卻用了將近5個月,史匹柏對海上拍攝毫無經驗,他此前從未考慮天的顏色會如何影響水的顏色,而洋流又會造成多大的麻煩。
/ 電影《大白鯊》劇照
在史匹柏的劇本中,到處都是「鯊魚」,而在拍攝開始不久後,「鯊魚」道具便受到損壞,必須打回重做… …各方面的壓力都在折磨著這位年輕的導演,他不知道該將攝影機擺到何處,不知道該跟演員說什麼,回憶起這段算不上美好的拍攝經歷時,他說:「我不喜歡緊張,但我必須感受到這種感覺,因為如果我去做一件我很有把握的事,我就會付出很少,而只有把我逼進牆角,我才能在走出牆角後有了更大的收穫……我相信只有手足無措時,才會有好主意。」正如《大白鯊》中圍繞船隻時隱時現的漂浮的水桶一樣,我們未曾看見鯊魚的一點影子,卻感受到了更大的恐懼:「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令人害怕。」——儘管這場戲是因為鯊魚道具壞了,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這一著名的橋段。
《大白鯊》巨大的成功,讓所有人看到了史匹柏作為商業片導演的能力,而來自好萊塢的敏銳地製片人一開始就明白,史匹柏的電影雖沒有斯科塞斯的電影那樣的藝術價值,但是,他卻有成為一名真正的「大眾藝術家」的潛能。在好萊塢,史匹柏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斯科塞斯、帕爾馬、科波拉以及盧卡斯,此後,他們將共同掀起一場浪潮,撼動電影的根基。
史匹柏像是一個冒險家,他在電影技術上的貢獻,恐怕至今無人能及,從《侏羅紀公園》中的特效技術,到《拯救大兵瑞恩》裡的音效製作,史匹柏無疑一次次的革新了大眾對於電影的認知,他或許不是最傑出的,但他一定是最具備冒險精神的。
/ 電影《侏羅紀公園》劇照
儘管史匹柏被定位為一個「商業電影導演」,但他也從未放棄過對電影藝術的追求,他將自己童年的幻想以及家庭關係的悲劇不斷融入到自己的電影之中(《E.T》1982),而他自己所厭惡的猶太人身份,也通過電影的方式,與自己達成和解(《辛德勒的名單》1993);他在電影中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也希望通過電影改變觀眾對於民主的看法(《林肯》2012)… …史匹柏就像是貪玩的孩子,他用電影來嚇唬所有人,用電影來創造出美好幻想,他用電影逃避現實,或反思現實,不斷創造出一個個或美好或深沉的世界——但首先,這一定是一個引人入勝的世界。
在喊「開機」和「卡」時,史匹柏無疑掌控了他的人生。
藝術是什麼?你說藝術是嚴肅的,但藝術卻不能打動你,你說騎自行車帶外星人飛過月亮不能稱為藝術,但它卻可以打動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