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第一遍讀《雪中悍刀行》時,只讀到江湖的路遠、風光的綺麗、北涼甲士的悍勇、柿子行六千裡路的人情世故,但僅僅也就哪怕是只讀了這些,我依然覺得,這是一本好書,定位為武俠玄幻小說,卻不見無腦情節的胡亂堆砌,烽火戲諸侯的筆力也更是俗中見雅,自成味道,於是等到第一次合上書時,我便迫不及待的就想著:日後一定要重新拿起這本書來,再次去好好讀上一讀。
於是,便也就有了後來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重新打開這本書的後話。
所以,到現在,不敢說是已經徹底理解了烽火戲諸侯的布局意圖和謀篇功力,但至少也可以肯定的是,烽火戲諸侯還是很好的在《雪中悍刀行》中做到了以下的這幾個點的:
1.「上能謀度朝堂之深邃、下可體察秋毫之人情」,不同於大多數情節注水、故事套化的流水線式生產出來的網文,烽火戲諸侯對《雪中悍刀行》的故事和細節描寫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達到了一種極致的高度,在這裡,你可以讀到他對宏大詭譎的朝堂情節的深刻體悟(楊慎杏對兒子的教誨),也可以讀到哪怕只有被提及過隻言片語的小人物的悲歡喜樂(老卒許湧關之死),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顯一微,細細想來便全是味道!
2.「寫書務必盡全部力氣,不遺餘力,不投機取巧」,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們光是在烽火戲諸侯對給《雪中悍刀行》的每個人物的取名之上,就能清晰的感受的到和體會的出來,北莽董卓、離陽張巨鹿、北涼李義山、離陽元本溪等等這些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無不可以從我們的傳統文化典故、歷史人物裡窺得幾分相似之處出來。
3.「筆力張馳有度、文字感人至深」,對一這一個點,我也是感受最深,烽火戲諸侯在《雪中悍刀行》裡不可謂不是金句頻出,隨便一卷一章一節裡,我們就也都不難發現出來這麼幾句:
:就知道跟你這樣的娘們道理是說不通的……
:女子無情時……
:老子是過來人……
:有些敗仗……
4.「文化功底深厚、同時又可以推陳出新」烽火戲諸侯本身就具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歷史文化功底。他不僅是對傳統的道、佛、儒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並再此之上,更也是有著他自己獨特的全新的解讀,而這大概也正是他在寫出了作品之後可以被讀者們喜歡和接受的最大原因。
5.「人物塑造嘔心瀝血,無論主次,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鮮活生動」拋開第一主人公柿子徐鳳年不說,其它以下的這些人物,又有那個不是被烽火戲諸侯塑造的很靈動呢?
(一直都覺得三國殺裡劉琦的原畫很符合相信中柿子的形象。)
不信你自己接著來看:
「那獨斷儒家氣運,鎮守人間八百年的初代儒聖張扶搖」
「那北涼核武半步武聖徐偃兵,對手越多我越嗨,孤身追殺北莽十大高手全身而退」
「那由儒轉霸,落子太安城、一人攻一城的的青衣儒聖曹長卿」
「那轉生重修三世,之位求紅衣知己飛升呂洞玄」
「那獨守天門,朗聲大問,天上神仙,誰敢來此人間的桃花劍仙鄧太阿」
「那著青衫,持長劍,天不生我李淳罡,劍道萬古如長夜的李淳罡」
「那雖號稱天下第二、但卻舉世無敵的王仙芝」
「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請老祖宗赴死的痴情儒聖軒轅敬誠」
「那自折木劍出江湖,我以手足換手足的木劍溫不勝溫華」
「那不姓徐卻名知報的白衣兵仙陳芝豹」
「那有恩必報、有仇必還的人貓韓生宣」
「那距北城外蓮花落佛國的白衣僧人李當心」
「那什麼都換卻唯獨不換主子的惡名昭彰著、大忠大奸的北涼都護褚祿山」
「那與徐鳳年八字相符、天作之合的北涼正妃陸丞燕」
「那距北城外,死戰不退,盡顯氣節的十八宗師」
…………
難道不也是都被挨個兒的就讓烽火戲諸侯寫出了他們各自的風流和個性嗎?
言談至此,不禁發問:不知道在屏幕前的你心中,《書中悍刀行》裡這樣的一個有著大風流的江湖,是否同樣的也是你自己的意難平和白月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