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踞廁見衛青:西漢大將軍面對皇帝卑躬屈膝,實有難言之隱

2021-01-08 晉公子

本期話題

作為漢武帝最信賴的外戚,衛青建號大將軍,三子封侯。風光之極,可謂一時無兩。就算是歷史上的著名權臣如周勃、周亞夫和竇嬰也不能匹敵。

可奇怪的是,衛青在漢武帝面前卻表現得卑躬屈膝,甚至武帝距廁召見衛青,衛青也不以為意,絲毫看不出他有一點周勃等人驕橫跋扈的態度。為什麼衛青成不了權臣?漢武帝駕馭他的秘訣又是什麼呢?

建號大將軍,節制諸將,三子封侯。論地位,論權勢,衛青似乎都已超過了前朝的軍人政治家周勃、周亞夫和竇嬰等輩。可是,在孝武帝力捧霍去病以打壓衛青的過程中,這位大將軍卻表現得軟弱而順從,他為什麼不像歷史上的權臣那樣就地反擊呢?

司馬遷解釋說,這是因為衛青本來就是個好脾氣的人:

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關於衛青的好脾氣,倒也不是司馬遷的一面之詞,我們還可以找到別的旁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陰謀造反的淮南王劉安曾與幕僚伍被秘密商討對漢廷開戰的可能性以及具體的作戰計劃。其間,劉安專門向伍被詢問了孝武帝最有可能派出的戰場統帥——大將軍衛青的情況。而伍被對衛青的描述與司馬遷本人的觀察是吻合的:

「被所善者黃義,從大將軍擊匈奴,還,告被曰:『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眾皆樂為之用。騎上下山若蜚,材幹絕人。』被以為材能如此,數將習兵,未易當也。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軍罷,卒盡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雖古名將弗過也。」——《史記·淮南衡山王列傳》

無論面對高貴的士大夫還是普通士卒,衛青的待人接物都一樣彬彬有禮、和藹可親。但由此換來的結果卻是「天下未有稱也」——衛青並未因此贏得社會輿論的廣泛讚譽。這豈不是咄咄怪事嗎?

我們不能輕率地質疑太史公的記載失準。因為說衛青名譽不顯並非源自司馬遷本人的觀察和判斷,而是衛青的嫡系部將蘇建親口告訴司馬遷的:

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在士大夫們的評價中,衛青沒有得到與他的地位相匹配的尊重。不但如此,甚至親手把衛青提拔到一人之下的孝武帝,給予衛青的禮遇也嫌過分簡慢:

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廁而視之。——《史記·汲鄭列傳》

孝武帝就這樣隨意地歪在榻上接見衛青這個百僚之首,這種事情要是擱到前朝,簡直不可想像。想當年劉徹的祖父孝文帝初政之時,每逢散朝,都得恭恭敬敬地禮送丞相周勃離開。而七國之亂後,劉徹的父親孝景帝召集朝議,面對兩位戰勝功臣丞相周亞夫和大將軍竇嬰,朝廷百官竟無人敢與之亢禮。

和周勃等人的身份貴重相比,衛青這個大將軍似乎讓人「作踐」得厲害。君臣禮儀的變化折射出的是雙方權力、地位的升降關係。在孝武帝跟前兒拿不起架子,說明衛青這個百僚之首相比於周勃等前輩是弱勢的。換句話說,他根本就算不得權臣。

因此孝武帝要栽培霍去病來制衡他,衛青也沒有足夠的反擊能力。可是頭頂著節制諸將、三子封侯的光環,一人之下的衛青距離權臣究竟又缺少了什麼呢?以從前的歷史經驗來看,大概就缺這兩塊重要的權力基石。

首先,和衛青不同的是,周勃、周亞夫和竇嬰雖然也是軍人出身,但他們無一例外都做過外朝領袖,也就是擔任過丞相的職務。在中、外朝制度正式形成之前,只有身為外朝領袖的丞相才能與天子抗衡。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細節上得到左證:

《禮》,司徒(即丞相改名)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後漢書·百官志一》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漢朝,不僅皇帝居住的未央宮裡有百官朝會殿,丞相府內也有設有類似的場所。甚至皇帝要和丞相商議國家大事,還得屈尊枉駕,親臨相府。這意味著丞相統率外朝百官的權力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獨立於皇權之外的。

這個職務的天然屬性已經賦予了它巨大的政治能量,而周勃、周亞夫和竇嬰等人的特殊身份更使它如虎添翼——周勃等人都是軍功起家,爾後以軍人政治家的身份入主政府。所謂出將入相,影響力橫跨軍、政兩界。面對這樣的大臣,雖是當朝天子,也不能不有三分敬、七分畏。

相權與君權本來就是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的一對天敵,為了杜絕權相的再度出現,避免重蹈父親和祖父的覆轍,孝武帝劉徹可算是費盡了心機。清儒錢大昕說:

中外朝之分,漢初蓋未之有,武帝始以嚴助、主父偃輩入直承明(殿名),與議參謀,而其秩尚卑。衛青、霍去病雖貴幸,不幹丞相、御史職事。——《三史拾遺》

要防範丞相對皇帝造成壓迫,根本的解決途徑只能是設法拆分丞相的權力。為此,孝武帝的對策是,在外朝和丞相之外另設中朝。中朝的領袖如大將軍衛青和大司馬霍去病專一負責對匈作戰的相關事宜,而政府的日常事務則交由丞相和御史大夫來打理。

這樣一來,衛青和霍去病雖有統軍之權,但所有的大型軍事行動都需要強有力的財政支持,立功將領也得給予豐厚的賞賜,而主管財政支出的又是丞相領導下的大司農。沒有外朝來的錢糧,單憑中朝的兩位大臣控制不了軍隊。

反過來說,既然軍權已被中朝的大將軍和大司馬統管,外朝丞相就不能再涉足軍政事務,而必須退化為一個純文官的角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書生宰相又哪兒有能力跟皇帝叫板呢?孝武帝欲使中、外兩朝相互牽制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就在衛青官拜大將軍的當年,孝武帝同時任命了一位新的丞相:公孫弘。

要知道,公孫弘從來就是個堅定的反戰派,此前屢次就孝武帝發動對匈戰爭的決策提出反對。讓他領導外朝勢必對大將軍衛青形成掣肘。而衛青與公孫弘相互制衡,孝武帝的權威自然就穩固了。於是乎我們看到,這兩位重臣到了孝武帝跟前兒,都顯得卑躬屈膝,擺不起周勃那樣的譜來:

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史記·汲鄭列傳》

孝武帝不但距廁接見衛青。若非正式會晤,丞相公孫弘來了,他也懶得戴禮帽。劉徹終於不用再像他的祖父和父親那樣,見到丞相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

大將軍衛青生存在皇權和相權的夾縫中,腹背受敵。但這還不是他弱勢的唯一原因。

如果一個大臣的權力、地位單純來自皇帝的授予,那他無論如何是成不了權臣的。因為皇帝能一句話給你的,也就能一句話收回去。大將軍也好,三子封侯也罷,看起來雖然光鮮亮麗,實際上都不足以構成權臣的權力基礎。

我們不妨將衛青與前朝權臣、大將軍竇嬰做一比較。竇嬰是在七國叛亂爆發之初被任命為大將軍的。司馬遷說:

(孝景帝)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所賜金,陳之廊廡下,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金無入家者。竇嬰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諸遊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皇帝之所以能九五稱尊,是因為手握賞、罰二柄,官員的升遷黜陟都得由他一張嘴說了算。可要是這升遷黜陟不由皇帝而被大臣操控呢?這就是大將軍竇嬰建立權威的奧秘:七國之亂前孝景帝一味重用晁錯等文官,推進政府的文治更化,導致包括竇嬰在內的大批軍人政治家被冷落。

晁錯削藩引爆了七國叛亂,皇帝情急之下不得不敦請賦閒的將軍們出山救急。趁火打劫的機會送到竇嬰跟前兒,他當然不會客氣。竇嬰不但與孝景帝討價還價,謀到了大將軍的職位,而且迫使皇帝任命了一批由他推薦的賦閒將領。這些人後來立功受賞,紛紛把恩德算到竇嬰而非孝景帝的頭上。

於是乎戰爭結束,一個以竇嬰為核心的軍功集團便迅速形成,許多遊士賓客也隨之慕名投效。竇嬰的勢力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也就漸漸地有了戰國四公子那樣養客三千、代君行權的架勢。雖然在平叛的三個月裡竇嬰這個大將軍連前線都沒去過,但在戰後他卻能夠與平叛的首席功臣周亞夫分庭抗禮,靠的就是這套養客蓄士的遊俠手腕。

蘇建對衛青說,您現在雖然地位尊貴,可是「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蘇建的意思不是說衛青的口碑不好,而是衛青沒有一個像竇嬰那樣的門客集團為他揄揚聲譽。所以蘇建建議衛青效仿「古之名將」——當然,這個「古之名將」可能就包括竇嬰在內——養客自重,但衛青拒絕了蘇建的建議。他解釋說:

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衛青明明白白地告訴蘇建,當今皇帝對竇嬰當年養客自重、結黨營私的遊俠行徑恨得牙根兒痒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哪個臣子膽敢私樹恩德,竊取天子的養士之權,那無異於自尋死路。這已經明白宣示了孝武帝堅決反對公卿養士的的態度。

可問題是這套豢養賓客的傳統源遠流長,溯自戰國,不是靠哪個皇帝的一紙行政禁令,說杜絕就能杜絕得了的。孝武帝又能用什麼方法來限制大臣養客呢?

這個問題深究下去是有一點複雜的。但要提綱掣領地解決問題,關鍵在這兒:無論文臣武將,只要養客,無一例外都必須有雄厚的財力作基礎。因為賓客舍人是大臣的私屬幕僚而不是國家編制內的公務人員,政府財政是不會給他們關餉的,得靠大臣們自掏腰包。

歷史上凡是養客規模十分龐大的政治家如戰國時代的孟嘗君田文、文信侯呂不韋,西漢一朝的吳王劉濞、淮南王劉安,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無一不是財雄一方、富可敵國的人物。大臣們的經濟收入除了朝廷俸祿之外,就是封邑的租稅。而封邑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收入的多少,也是影響、限制養士規模的重要條件。《史記·平津侯列傳》:

(公孫弘)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史記·平津侯列傳》

公孫弘拜相之後,也養了一批賓客作為公務參謀。可是為此,他自己鬧得節衣縮食、家財罄盡。可見養客給他造成了不小的經濟負擔。之所以手頭這麼拮据,是因為拜相之時,孝武帝封他的這個平津侯才有區區650戶。

就靠封邑這點兒可憐巴巴的進項,自然撐不起一個龐大的門客集團。如果非要硬撐,那就只能鋌而走險,使用一些非法的財務手段了。例如孝武帝最寵幸的智囊主父偃,他的官爵最高不過做到二千石的諸侯相,門下賓客卻比公孫弘多得多,達到千人之巨。他養客的錢有相當部分都是收受朝臣孝敬的政治黑金,而這也成了他日後滿門抄斬的主要罪狀之一。

公孫弘作宰相的時候,因為歷史的慣性使然,雖然收入大幅縮水,但畢竟還強撐著門面,養了一批規模不大的賓客。等到後任來時,就連這點兒門面也支撐不住了:

其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鎰繼踵為丞相。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丘虛而已,至賀、屈鎰時壞以為馬廄車庫奴婢室矣。——《漢書·公孫弘傳》

高級文官的養客之風因為封邑的縮小、收入的縮水而漸趨消歇,但這時將軍幕府中養客蓄士的情況倒還常見。其實這倒不難理解。孝武帝之所以對文官的封賞這麼吝嗇,是因為國家長年進行擴張戰爭,朝廷的恩賞必須向軍功階層傾斜。

拿衛青來說:公元前127年他統軍收服河南地,孝武帝兩次頒布詔旨,恩賞他一共6800戶。僅此一次便當公孫弘10倍有餘。三年之後擊潰匈奴右賢王,孝武帝又賞賜衛青6000戶,而這還不包括他三子封侯所受的封邑在內。

相比於公孫弘的拮据,衛青的錢袋子要寬綽得多。這也是蘇建建議他養士的原因——畢竟手裡有錢呀。衛青說養士是天子的權力,臣子不敢染指。可他雖是這樣說,府裡卻也養了100多號舍人。這又怎麼解釋呢?或許下面這個故事能夠告訴我們答案:

其後有詔募擇衛將軍舍人以為郎,將軍取捨人中富給者,令具鞌馬絳衣玉具劍,欲入奏之。會賢大夫少府趙禹來過衛將軍,將軍呼所舉舍人以示趙禹。趙禹以次問之,十餘人無一人習事有智略者。趙禹曰:「吾聞之,將門之下必有將類。傳曰『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子視其所友』。今有詔舉將軍舍人者,欲以觀將軍而能得賢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盎人子上之,又無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綺繡耳,將柰之何?」於是趙禹悉召衛將軍舍人百餘人,以次問之,得田仁、任安,曰:「獨此兩人可耳,餘無可用者。」——《史記·田叔列傳》

自戰國以來,大臣向皇帝和朝廷推薦自己的私吏作官是一個行之已久的慣例。比如秦朝丞相李斯,早年就曾做過文信侯呂不韋的舍人。是經過呂不韋的推薦才轉入秦宮為郎的。然而,對大將軍衛青手下的這100多號舍人,孝武帝不是等他推薦,而是主動下詔遴選賢者,這同呂不韋推薦李斯為官的意義客就大不一樣了。

呂不韋推薦李斯為郎,是權臣把自己的眼線安插到君王的身邊;而孝武帝下詔遴選大將軍府的舍人,卻是逐漸把衛青的私屬幕僚公職化,加強對他的控制。說到底,大將軍府招攬賓客不過是孝武帝新設的一條掄才取士的渠道,而不是衛青培植私人黨羽的手段。《史記》中記載的這個故事足以證明這一點:

孝武元朔(原文作「元光」,據梁玉繩《史記志疑》改)元年中,以為諸侯莫足遊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衛將軍數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司馬遷說,齊人主父偃少學縱橫之術,以蘇秦、張儀為法。可是遍歷齊、燕、趙、中山等東方藩國,卻屢屢碰壁。氣憤之餘,他決心西入京師。司馬遷說,主父偃這趟西遊是抱著「諸侯莫足遊」的態度來的——如果連那些劉姓藩王的屬臣都不屑於屈就,主父偃又怎麼可能甘心投入衛青門下做個賓客呢?

要知道元朔元年衛青才不過是太中大夫、車騎將軍而已,秩祿尚不及九卿。自負才高又懷抱著極強功利心理的主父偃之所以主動投入衛青門下,還不是因為這裡是上達天聽的快捷方式嗎?衛青幾次三番在孝武帝面前推薦主父偃,也證明他的養士其實是替武帝攬才。

衛青說「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將軍府裡的賓客名義上是他衛青的私吏,薪水由他衛青來掏。但實際上孝武帝隨時有權選拔徵用,衛青攏不住這些人。相比於前呼後擁、賓客盈門的竇嬰,衛青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效忠於他本人的私家班底,他又憑什麼去和孝武帝比權量力呢?

參考文獻:

杜佑《通典》;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王先謙《漢書補註》;《中國歷代軍事戰略》;《中國歷代戰爭史》。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釋讀中國歷史142:飛將軍李廣絕望自殺,大將軍衛青難辭其咎
    飛將軍李廣絕望自殺,大將軍衛青難辭其咎04:56來自繽紛歷史清清講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來到我的專輯,繽紛歷史清清講。漢武帝時期,朝廷高層有一批主戰派,為首的是大行令王恢,大行令是掌管邦交和邊陲部族事務的官員,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有一位民間愛國土豪兼業餘軍事愛好者、馬邑人(山西朔州)聶壹通過王恢上書給漢武帝,建議用重大利益誘惑匈奴主力深入到西漢國境內,然後埋伏重兵,給他們來一次致命打擊,一勞永逸的解決邊患問題。
  • 西漢最著名的四位「大司馬」:兩位戰功赫赫,一位登基稱帝!
    西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9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西漢時期,有資格冠加大司馬的有四類將軍,即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武昭以後,大將軍無不加大司馬者。車騎、票騎、衛將軍或加或不加。它將軍無加大司馬者」 。在此基礎上,西漢最著名的四位「大司馬」:兩位戰功赫赫,一位登基稱帝! 一、衛青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朝著名的將領。
  •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將軍衛青,迎娶平陽公主,卻擺脫不了家族厄運
    曹時在元光五年,即衛青任車騎將軍那一年死去漢代的封建禮制尚不甚嚴,公主離婚和再嫁都是允許的。寡居的平陽公主在衛青作其騎郎時可能就比較喜歡這個小夥子,現在這個小夥子已成為有赫赫武功的將軍,而且是新冊立的皇后的弟弟,自然矚意其人了。所以故意問左右心腹侍從:「我想再婚,列侯中誰合適呢?」左右侍從明白她的意思,都說大將軍衛青最合適。
  • 西漢時期「大司馬」:兩位戰功赫赫,如今頗有爭議!
    西漢武帝劉徹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立大司馬職位,當時很有名的要數大將軍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人。由於戰功顯赫,頗有建樹,特加號大司馬。 衛青 衛青出生於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人,漢朝時期一位戰功赫赫的著名將軍。在衛青小時候就給人家做牧童,遭受了很多痛苦。長大後,由於他的姐姐衛子夫被選入宮中,被漢武帝得寵,他也被晉升官職。 他擅長騎馬技術,又常常和漢武帝外出打獵,很快得到漢武帝讚賞。
  • 漢朝大將軍衛青為何會娶「三婚」女平陽公主?其中有哪些玄機
    此女之父乃是漢景帝劉啟,弟弟是漢武帝劉徹,她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平陽公主。所以,也就是「漢朝第一將」才有娶她的資格。只不過是她在嫁衛青之前已經有過兩段婚史,她的兩任丈夫一位叫曹壽,另一位叫夏侯頗。他們的祖上都曾隨劉邦縱橫沙場、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
  • 漢武帝賞衛青黃金千兩,衛青分劉徹寵妃一半,換來子孫300年富貴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以李廣、衛青、公孫敖、公孫賀為將,兵分4路,打響了漢朝反擊匈奴的第一場勝仗。此一戰中,李廣等3路兵馬無功而返,可初出茅廬的衛青,卻完成了奇襲龍城的奇蹟。這個騎奴出身,靠衛子夫裙帶關係,上位的國舅爺,給了漢武帝在內的所有人,一個意外的驚喜。元朔元年春,衛夫人有男,立為皇后。其秋,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千人。
  • 衛青官至大將軍,真如後人所說的靠女人上位?其實是匃奴成就了他
    衛青,是漢武帝手下一名得力大將,他一生經歷了從奴隸到將軍的華麗轉身,更是成了民族的大英雄。 他傳奇的人生,最讓人關注的就是他身邊的三個女人,讓世人說法紛紛,津津樂道。衛青,是西漢時期平陽人,他出生低微,是一個私生子,他母親叫衛媼,與前夫生了兒子叫衛長子,女兒子夫,前夫死後,她做了平陽侯的侍妾。平陽侯是誰?
  • 衛青為何要娶連克兩夫的寡婦為妻?專家:他是替姐姐報恩!
    她是皇帝的女兒,先後嫁給三位侯爺,死後要求與第三任丈夫合葬。衛青為何娶連克兩任丈夫的寡婦為妻?專家:他是替姐姐報恩!有句俗話,叫「皇帝的兒女不愁嫁」,這話說得一點也不假。西漢就有一位公主,先後嫁了三次,因為其高貴的身份,每個所嫁之人,都是侯爺,人們寵之不嫌。
  • 古代歷史,漢武帝劉徹,衛青的戰功累累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漢武帝劉徹,衛青的戰功累累。右北平一帶李廣鎮守有年。後守將軍雖多,都沒有李廣聲望,奴人既與漢朝失和怎肯斂兵不動。所以時出時人。一些日子以來又飄忽無常了。武帝令車騎將軍衛青率三萬騎兵出雁門,又使將軍李息出代郡。衛青與匈奴交戰一場,復斬首虜數千人,得勝而回。
  • 漢武帝為何賣官鬻爵?糟糕的經濟政策,成就了漢武帝的偉業
    他雄才偉略,制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國策,讓西漢王朝再次走向強大。如果說漢武帝也賣官鬻爵,你是不是會感到震驚呢?其實這真的存在於歷史記載中。這就要從西漢初年一場戰爭說起,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面對北方的匈奴侵擾。劉邦決定御駕親徵,帶領久經戰陣的漢軍將士們出徵匈奴。漢軍求功心切,在白登地區,陷入匈奴大軍的包圍圈中。
  • 漢武帝坐馬桶見衛青,可見此人卻要穿戴整齊,連淮南王都怕三分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93,閱讀約2分鐘漢武帝劉徹,一個才華橫溢,胸襟寬廣的皇帝,在他54年的執政生涯中,使這位大漢的國威遠播。東聯朝鮮,南吞百越,西侵大宛,北敗匈奴。同時,漢武帝也有一個說一不二的皇帝。在人們的印象中,漢武帝一個人掌管一切,誰也不敢提出不同意見。但有這麼一個人,不僅敢於提出不同意見,還時不時地違抗漢武帝。
  • 衛青死後,因為皇帝劉徹的一個夢,衛家遭受滅頂之災
    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述一位大將軍,他的名字叫衛青。衛青,說起這個名字,大家都會對這個大將軍充滿一絲敬意,因為衛青在戰場上奮勇殺敵,表現的十分優秀。也是正是因為他,自己的姐姐衛子夫才登上了皇后的位置,有姐姐在後宮幫自己打點,自己在前朝奮勇殺敵,所以當時的衛青就具有了一定的權利。
  • 霍去病為何深受漢武帝寵信,17歲被封冠軍侯,21歲官拜大司馬
    說起我國西漢時期的優秀將領,首先想到的就是「兵仙」韓信和長平侯衛青,這兩人可謂是西漢時聲名最為顯著的將軍。不過除了這兩人,還有一位,曾深受漢武帝的寵信,竟一度超越了衛青。 他就是冠軍侯霍去病。
  • 衛青被拜為大將軍,標誌著什麼?
    漢武帝繼位後的內政方針,主要圍繞一件事做:加強君主集權。漢初丞相集決策權、行政權於一身,在制度設計上,皇帝的權力備受制約。這一情況,在漢景帝時,已略有改觀,但不足以讓皇帝乾綱獨斷。漢武帝繼位後,想做大事情。而加強君主集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重大國策的順利推行有極為積極的意義。所以,漢武帝要繼續加強中央集權。
  • 古代最傳奇公主,兩任丈夫早逝後嫁給自家僕人,皇帝得知拍手鼓掌
    ▲平陽公主劇照不過凡事皆有例外。在西漢王朝,有一位地位頗高的公主,作為當朝皇帝一母同胞的親姐,她最終卻嫁給自己昔日的僕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此人便是平陽公主,她是漢武帝的長姐,亦是後者最信賴的親人。
  • 明朝大將軍藍玉相比衛青,霍去病如何
    漢朝的衛青、霍去病都是抗擊匈奴的猛將,是漢武帝身邊的紅人,當時的高官厚祿幾乎是權傾朝野啊。衛青、霍去病稱得上民族英雄,其大漠殺敵,多次擊敗匈奴至今為止為民間所稱讚。藍玉此人是誰呢,作為明朝開國大將而且還是朱元璋的把兄弟,此人實力戰力如何呢?在捕魚兒海大破元軍,名震天下。廣為後人流傳。
  • 衛青及霍去病得勝凱旋後,武帝劉徹非常高興
    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春,大將軍衛青任命公孫放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率領十萬騎兵,從定襄發兵徵討匈奴,斬殺匈奴數千人而回。一個月後,衛青率軍再次從定襄出兵,斬殺匈奴一萬多人。
  • 衛青從馬夫當上大將軍,《帝國神話》中你也可以做到。
    衛青從馬夫當上大將軍,《帝國神話》中你也可以做到。 衛青,漢朝著名的將領、軍事家,偉大的民族英雄。生父鄭季,是平陽侯曹壽手下的一名小吏。其母衛媼是平陽公主的女奴。衛青從小就給人家做馬夫,受盡苦楚。成年後,又做平陽公主的騎奴,公主出行時,他騎馬相隨。
  • 史上最華麗的逆襲——騎奴衛青的青雲之路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匈奴數十萬騎兵南侵漢朝邊關,躊躇滿志的漢武帝以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四位將領各率一萬騎兵出擊匈奴,正式拉開了漢朝數十年的對匈反擊戰。
  • 衛青姐姐嫁劉徹,劉徹姐姐嫁衛青,你娶我姐我也娶你姐
    在以後的日子裡,不僅為劉徹剩下了皇子劉據,更是帶來了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將軍衛青(衛子夫的弟弟)和霍去病。不得不說這其中有著許多的「玄學」,果然漢朝還是一個充滿神奇的朝代。也是因為這段經歷,導致以後的衛青霍去病的「到來」。讓我們有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成為了和強大匈奴硬磕的「鐵血皇帝」的稱號。當然,這位「歷史上的灰姑娘」她的上位之路也句對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的道路充滿著危機,可以說也是九死一生這麼過來的,之後也是因為巫蠱事件被受牽連可惜的丟掉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