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魔王」在世,逆天生長的大牛角達2.5米,正逐步走向滅絕

2020-09-12 趣聊科學

非洲大草原上,氣候適宜,物種豐富,這裡有生活著很多頂級獵食者:獅子 、豹子等等,但也有許多富有特色的卻不那麼有名的動物。

今天要聊的就是非洲的一種牛,這種牛以它們的牛角聞名,它們就是安科拉長角牛

安科拉長角牛是一種古老的物種,也叫瓦圖西長角牛。

它們的起源是非洲東部的一個國家:烏幹達,這種長角牛現在已經成為當地少數民族——巴赫馬人的一種主要牲畜。

為什麼說安科拉長角牛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物種,可以追溯到史前呢?

回到1850年,當時德國探險家巴爾斯在非洲大陸考察時,他來到撒哈拉沙漠,在這裡,他無意中發現了巖壁有各種各樣的人物和動物,但這並未引起他的關注和重視。

直到1993年,法國的駱駝騎兵隊,它們來到撒哈拉沙漠,在這裡的阿爾傑高原上,發現了壁畫群,這些壁畫長達數公裡,上面有各種各樣的人和動物,它們形態各異,都是一幅幅的生活場景,騎兵隊認為這是重大發現,便將這一發現上報,後對世人公布。

後來,考古學家對這一發現不斷探索和挖掘,發現了很多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000年的壁畫,而這些壁畫中就有很多的安哥拉長角牛。由此可以推斷它們是史前物種。

安科拉長角牛的最大特色就是它們的牛角了,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這樣長長的牛角,形狀特異,實在是有點違背進化論。

來看看它們那特殊的長角吧,兩隻角之間最遠的跨距可以達到4米,體重最重的有700多公斤,而雄牛的牛角也比雌性的大很多,這也是它們吸引異性的資本,遇到敵人,也能夠作為自我防衛的武器。

這樣的長牛角與梅花鹿的角、雄孔雀的長尾巴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寧作為累贅也要吸引異性的注意。

不過,安科拉長角牛的牛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用來調節體溫,我們知道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非常的炎熱,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炎熱的地方,而它們的牛角可以用來散熱。

而且它們也特別好養活,在沙漠地區,缺食少水的,能長出700公斤的個頭,也可見它們的厲害,相當的能吃苦耐勞,不挑食,而且只需要很粗糙的植物就能維持身體需要,每天需要的水也是很少的。

安科拉長角牛是人們主要蛋白質來源,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撒哈拉沙漠,這裡的經濟相對比較落後,食物也很單一,因此,這種長角牛成為了當地人的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且牛肉鮮美,牛奶也富有營養,真是應驗了那句:吃進去的是吐槽,擠出來的是奶。

也正是因為經濟條件有限,因此這裡的少數民族將擁有安科拉長角牛的數量多少來衡量一個家庭的地位和主人的身份,擁有數量越多的長角牛的人,擁有更多的財富,地位也更高一些。

因此,當地少數民族一般不會輕易的殺牛,而只會把它們當做珍寶,只是擠牛奶。

當然,除了喝牛奶外,安科拉長角牛對當地人來說還有非常多的作用,據說這種長角牛的尿液因為含有豐富的氨,這種成分能讓頭髮染成橙色,因此愛美的當地人,會用牛尿來染髮,而且他們認為牛尿能殺菌治病,所以還會有人用牛尿來洗臉。

一頭安科拉長角牛的售價在500美元,這相當於當地人一年的人均收入,而最高的一頭長角牛因牛角漂亮,曾在2017年售出了257萬元的高價。

安科拉長角牛的現狀不容樂觀

按常理,安科拉長角牛作為可以飼養的家畜,而且人們都將它們視若珍寶,當做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應該說它們會被保護得很好,但是長角牛現實中的困境卻真實存在。其原因有二。

一是烏幹達政府推動的長角牛選育。這項工作是1995年開始推動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安科拉長角牛的產奶量和產肉量太少,與其他品種的牛相比,差太多,很難滿足人們的需要,於是當地政府想要將安科拉長角牛與那些優良品種雜家,試圖培育出產量更高的品種。而這種選育,直接導致了純種的安科拉長角牛走向滅絕。

二是人口的劇增帶來的棲息地減少。隨著當地人口的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多,人類佔據的土地越來越多,可以用來飼養長角牛的土地就會變少。

加上長角牛那長長的角,需要飼養土地面積就更大,為了能夠維持生計,當地老百姓不得不選擇刺癢雜交牛品種。

據統計,飼養雜家牛的比例從1997年的4.3%上升到2006年的17.3%。

但飼養雜交牛並沒有帶來生活的改善,非洲沙漠地帶,土壤本就貧瘠,惡劣的氣候並不是非常適宜雜交牛的生長,經常生病,需要的糧食也多,最終飼養的經濟效益還不如安科拉長角牛。

結語

隨著時間推移,雜交牛替代安科拉長角牛的越來越多,但是牧民的狀況並沒有因此而改善,他們在為可以改變物種的原本面貌而買單。

而安科拉長角牛的繁育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如果再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也許這個物種就會消失。

你覺得應該如何保護安科拉長角牛,才能讓它們繼續生存呢?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由趣聊科學原創,歡迎點讚、轉發、評論,請關注@趣聊科學,帶你一起了解更多的趣味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牛魔王」在世,逆天生長的大牛角達2.5米,正逐步走向滅絕
    來看看它們那特殊的長角吧,兩隻角之間最遠的跨距可以達到4米,體重最重的有700多公斤,而雄牛的牛角也比雌性的大很多,這也是它們吸引異性的資本,遇到敵人,也能夠作為自我防衛的武器。 這樣的長牛角與梅花鹿的角、雄孔雀的長尾巴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寧作為累贅也要吸引異性的注意。
  • 長著2.5米長牛角的牛你見過嗎?簡直是現實版的「牛魔王」
    在非洲有一種牛,它們的牛角很長,堪稱是現實版的『牛魔王』!它們被稱作是安科拉長角牛,又名為安哥拉長角牛。安科拉長角牛擁有世界最長的牛角,它們的一對犄角基本都在2米左右,最長的牛角能達到2.5米。大家可能對此沒什麼概念,舉個例子,比如家裡的床寬是2米,我們橫躺在上面都不及床的寬,可見,安科拉長角牛的牛角奇長無比,這也說明了長角牛的角確實很佔位置。而於安科拉長角公牛而言,角是越長越好,因為這樣越能吸引母牛的注意。
  • 世上牛角最大的「牛」,牛角長度可達2米,現實版的「牛魔王」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非洲是個神奇的地方,在這個地方生長著各式的動物,植物,或許是因為生長的人比較少,所以這裡的動植物基本上都在肆意的生長,例如非洲象、非洲獅子基本上都比其它的地方的要大,讓人感嘆不愧是非洲,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動物,擁有著世上最大的牛角,簡直就是現實版的「牛魔王」。
  • 5種長相逆天的大象:長得像鬧著玩兒,可惜已滅絕
    不過,在歷史上,還生活著一些長相逆天的大象,如果它們還活著,小朋友們不知道會有多麼驚奇。1.鏟齒象。鏟齒象主要生活在1000萬到400萬年前,它們的下頜非常長,在前端並排長著兩個又扁又大的門齒,就像是一個大鏟子。具動物學家推測,鏟齒象會利用鏟齒從水中或陸地鏟起植物,再在象鼻的幫助下把食物送進嘴裡。在鏟齒和象鼻的協作下,鏟齒象還可以從樹上切斷樹枝。2.恐象。
  • 長著2.5米長牛角的牛你見過嗎?現實版「牛魔王」,曾賣出253萬
    在非洲有一種牛,它們的牛角很長,堪稱是現實版的『牛魔王』!它們被稱作是安科拉長角牛,又名為安哥拉長角牛。安科拉長角牛生活在烏幹達,是當地最古老的牛種之一。你可別小看安科拉長角牛,它們能吃其它品種牛不吃的低劣植物,所飲用的水量也較少,非常適合水資源較少的非洲。
  • 世界上牛角最大的牛,堪稱在世「牛魔王」,卻面臨滅絕風險
    1933年,法國駱駝騎兵隊來到了撒哈拉中部的阿爾傑高原,在這裡發現了長達幾公裡的動物壁畫群,他們立刻將這一重大發現公布於世。後來,人們又陸續發現了公元前6000—前1000年的巖畫,數量越來越多,其中就包含這種安哥拉長角牛。
  • 世界上牛角最大的牛,堪稱在世「牛魔王」,卻面臨滅絕風險
    1933年,法國駱駝騎兵隊來到了撒哈拉中部的阿爾傑高原,在這裡發現了長達幾公裡的動物壁畫群,他們立刻將這一重大發現公布於世。後來,人們又陸續發現了公元前6000—前1000年的巖畫,數量越來越多,其中就包含這種安哥拉長角牛。
  • 長達七米的澳洲食人魔龍古巨蜥,是怎麼被古人類滅絕的?
    在史前兩千萬年,有一種被稱為澳洲魔龍的澳洲頂級掠食者—古巨蜥就橫行於澳洲,直到大約四萬年前突然滅絕,古巨蜥體長可達七米,重達一千斤,它們為什麼會被弱小的人類滅絕呢?古人類最早在6.5萬年前到達澳洲,由於地質變化,當時澳洲和亞洲之間的海平面下降達75米之多,原來遙不可及的天險變通途,由於海平面的下降,有些突出的海底變成了島嶼,形成了一個個的島鏈
  • 3億年前的巨型蜈蚣,長達2米多,沒有任何天敵,幸好已滅絕
    說到遠古生物,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數的遠古生物都有著非常龐大的體型,似乎當時的環境因素造就了那麼多大體型的生物,想一想如果遠古生物沒有遭到大滅絕的話,這個地球或許就是另一副模樣了,或許人類就不會像現如今這般強大了,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設想過遠古生物沒有滅絕的話地球的模樣以及人類的處境
  •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現實版的「牛魔王」?老虎見了都逃跑
    據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裡的經典形象「牛魔王」就是根據它來進行角色構造的。因為體格龐大,實力不凡,老虎都不得不甘拜下風,喊爸爸,避之不及。今天要介紹的印度野牛,生活在東南亞地區,一身黑,唯獨四肢全是白,整體看來就是詭異的色調,也被戲稱為「白襪子牛」。為什麼說它是現實版「牛魔王」呢?除了體格形似極壯外,額頭上的兩個大牛角相似度高達百分之99。
  • 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角犀牛 前額上有長達2米的角,估計重達5噸
    板齒犀是一類已滅絕的巨大犀牛,平均高約2.5-3米及長5-6米,前額上有長達2米的角,估計重達5噸。最大的現生犀牛——非洲白犀只有3.2噸至3.6噸。拉氏中華板齒犀是中華板齒犀和真板齒犀類群中最原始的種,而在之前的系統發育分析中,由於缺少頭骨資料,其在進化中的位置未能完全確定。
  • 因人類而走向滅絕的5種貓科動物,其中一種僅分布在中國
    巴巴裡獅子,又稱作北非獅,在過去曾經是北非食肉動物的三巨頭之首,這種頂尖的掠食生物卻在古代開始就遭受人類的捕殺,直到20世紀,僅殘存下不到600隻北非獅,隨著人類忘乎所以地獵殺,最終在1925年北非獅便走向了滅絕。西亞虎,又稱作裏海虎,貓科動物的一種。
  • 非洲草原上的「牛魔王」,牛角可達2米長,享受國寶級待遇
    在非洲草原上就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牛,這種牛便是桑格牛,它被一些人稱為是「牛魔王」,而這樣的形容並不是說桑格牛的性格比較粗暴,而是說桑格牛有著跟「牛魔王」相似的外形,大家都知道牛魔王的形象向來都是有著非常大的牛角,而桑格牛就是如此,桑格牛的牛角非常長,可以長到2米長,從外形上來看桑格牛是一種非常霸氣的牛,想一想如果被如此尖銳的牛角頂一下的話,可能會非死即傷吧。
  • 細數5類已滅絕的史前猛獸,有的還能以霸王龍為獵物
    巨型短面熊,一種生存在更新世時期的可怕掠食動物,這種巨熊的體重接近兩噸,直立身高達到5米,幾乎相當於現代的兩層樓高,在當代大陸中多以體型相當的美洲野牛為獵物,因此巨型短面熊也被人稱作「噬牛熊」。麗齒獸,這種史前猛獸是地球史上第一種長出犬齒的掠食者,大約在距今2.5億多年前,地球大陸都被這種頂尖掠食者所佔據了,它們依靠犬齒可以輕易地將獵物的皮肉撕扯下來,並且自身的奔跑時速高達每小時10千米,也正因如此,麗齒獸被科學家稱之為「二疊紀的野狼」。
  • 5種已滅絕的史前生物,最後一種被發現冰凍遺骸,或能被重新「復活」
    5種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最後一種被發現冰凍遺骸,或能被重新「復活」!成年個體身長足有三米長,四肢均有利爪。中新世時期因為不能適應急劇變化的氣候,在此後的數十萬年中逐漸消失。
  • 巨齒鯊是否真正滅絕,如果未滅絕它又在哪裡?
    巨齒鯊,為150萬年前的頂尖海洋掠食者,這類鯊魚的體長在早期時候被人誇大估測為30米。在近代,隨著人們對鯊魚生物的了解加深,逐步完善並且復原出鯊魚的外型與體長,現普遍認為巨齒鯊長度在20米左右。也正因如此,關於巨齒鯊是否真正滅絕,至今仍是一個未知數。有人猜測,巨齒鯊已經滅絕,在當時由於海水溫度急劇變化,造成大量的鯨類生物死亡,巨齒鯊不能捕獲到足夠的食物而逐漸走向滅絕。也有人認為,巨齒鯊可能仍未滅絕。儘管在科學界中多數人認為巨齒鯊已經消失了兩百多萬年,但在過去,曾經有不少關於巨齒鯊的目擊報導事件與資料表明,它們可能仍未滅絕,而是倖存在世界某個偏僻的角落。
  • 世界八大滅絕動物之最,數量最多達50億隻,滅絕速度最快僅百年
    體長7米左右,體重在半噸~1噸之間,比現代的科莫多龍還要巨大,它統治了澳大利亞的動物界數百萬年,然而在距今4萬年前突然滅絕。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前,旅鴿鋪天蓋地生存在北美大陸上,數量最多可達50億隻,歐洲人到達後,這種肉質鮮美的鴿子由於極其容易被捕捉,特別是肉質很好且數量多,成為了歐洲探險者最常見的食物,平均每天多達5
  • 海南長臂猿保護取得成效 逐步脫離滅絕境地
    新華社海口10月23日電(記者凌廣志、陳子薇)記者從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從40年前僅存兩群不足10隻到今年的5群33隻,被列為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逐步增長,正一步步脫離滅絕的境地。
  • 中國一些珍稀野生動物種類正在走向滅絕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但一些珍稀野生動物種類正在走向滅絕。 2001年3月16日,為了進一步宣傳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意義,國家郵政局發行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Ⅰ級)(第二組)》特種郵票,全套版張型10枚。(10-1)為「扭角羚」。屬偶蹄目牛科。
  • BBC攝製組亞馬遜發現世界最長蟒蛇 長達5.2米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17日報導,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部落、獵食者與我》攝製組在厄瓜多亞馬遜從林拍攝到了世界上最長的蟒蛇,長達17英尺(約5.2米),令人震驚。為了完成拍攝,該紀錄片的主持人戈登•布坎南(Gordon Buchanan)來到厄瓜多偏遠的窪拉裡部落,在那裡一共待了兩周,學習該部落古老的的野外生存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