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沒有一個穩定持續的增收產業,一直是綦江區東溪鎮新石村面臨的問題。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通過微信的「搖一搖」功能,該村「搖」開了「三變」改革的序幕,「搖」出了雷竹產業,堅定了村民和業主發展產業的信心。
新石村村民正在轉運雷竹苗。通訊員 張北平 攝
重慶日報消息,2月25日,綦江區東溪鎮新石村八組的坡地上,三四十名村民正在田間開荒整地,一派忙碌景象。附近的山坡上,去年栽下的雷竹苗已經發出了新芽。
「好多年村子裡沒這麼熱鬧過了!」村民丁遠才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這都是因為村裡搞起了「三變」改革,「村幹部說,只要竹子栽得好,除了打工收入外,大家還能額外分到錢!」
頗具戲劇性的是,新石村的「三變」改革,竟然緣於微信的「搖一搖」功能。
2018年3月的一個周末,家住綦江城區某小區的村會計劉川乾試著使用微信「搖一搖」功能,將手機搖了搖。這一搖,就為村裡乃至綦江的「三變」改革「搖」開了序幕。
春節前,新石村村民領取打工工資。記者 龍丹梅 攝
「搖」出來的產業帶頭人
新石村村委會所在地離東溪鎮政府只有16公裡,開車卻近一個小時。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該村多年來一直沒能引進業主發展產業。新一輪脫貧攻堅以來,當地村民通過種辣椒、脆紅李、蘿蔔等脫貧摘了帽。但直到2017年,全村村民人均純收入仍比全區平均水平低4000多元。
沒有一個穩定持續的增收產業,一直是新石村面臨的問題。
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們經過調研後發現,村裡的水土和氣候適合發展雷竹產業,便想買些雷竹苗讓村民試種,卻無渠道、無市場,也無經驗。
劉川乾家住綦江城區,和其他村幹部一樣,那段時間,他滿腦子都想著咋個就近買雷竹苗。去年3月的一個周末,他「病急亂投醫」,試著用微信「搖一搖」功能,搜索附近有沒有人能跟雷竹扯上關係。沒想到還真讓他「搖」出了一個——在「搖」出的「附近的人」中,有一個人的個性籤名裡有「雷竹」相關信息!
喜出望外的劉川乾當即添加此人為好友,一問才發現這人就住在隔壁小區,便立刻約其見面。
這位被劉川乾「搖」出的網友叫張長斌,四川省峨眉山市人,在貴州省桐梓縣發展雷竹產業多年,平時住在綦江城區。交談中,劉川乾越聽越來勁,當即動員他去新石村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兩人便動身了。
見新石村海拔高、坡地多,一年四季雲遮霧繞,自然環境正適合雷竹生長,張長斌很是滿意。但此刻,他心裡想的,只是賣種苗給新石村,對村幹部提出請他到村裡發展雷竹產業並不感興趣。
「沒關係,你慢慢考慮,我們也想想怎麼操作,能讓大夥都受益。」劉川亁說。
張長斌(站立者)在春節前的分紅宴上給村民們加菜。記者 龍丹梅 攝
兩頭分別算「增收帳」
張長斌考察結束後,新石村的村幹部當即四處動員村民們種雷竹,可大夥態度不冷不熱,主要是對流轉土地有疑慮。村民們普遍認為村裡發展產業跟自己關係不大,還擔心流轉土地後業主「跑路」,所以參與勁頭不足。
怎麼辦?要讓大家對發展產業有信心,就得通過利益連結機制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村幹部們多次商討後認為,可藉機在村裡推行「三變」改革。
於是,他們一方面繼續跟村民們做工作,一方面動員張長斌結合「三變」改革,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業主以資金入股、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集體以資產入股,組建重慶雷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收益按業主、農戶、集體6:3:1的比例進行分配。
村幹部算了兩筆帳——
對村民,帳是這樣算的:每畝地流轉費用每年大概300元。但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就不一樣了,雷竹3年達到盛產期後,每畝至少能收3000斤,即使公司按照2元一斤保底價收購,按30%給農民分紅,每畝地最少也能分紅1800元,比種玉米、紅苕划算得多,村民平時還能在雷竹基地打工賺錢。
對張長斌,帳是這樣算的:儘管比起流轉土地來,分紅成本更高。但一來可以聚集人心共同發展,二來新石村距綦江鄉村旅遊發達的郭扶鎮高廟村只有4公裡,雷竹種植形成規模後,通過當地政府建設道路等基礎設施,新石村可藉此發展鄉村旅遊提升產業附加值。這樣,一畝雷竹的產出便不一樣了。
帳一算,起先只想賣種苗的張長斌來勁了,開始規劃在新石村種雷竹,不少村民也打消了疑慮。但仍有村民持保守態度,比如八組的殷遠強,怎麼算帳他都不肯。他的想法很簡單:村裡從沒來過企業,他要見到實實在在的票子,才肯相信這事真的可以幹。
「三變」改革拉開序幕
張長斌和大部分村民都有了幹勁,這事就好辦了。
可之前東溪鎮沒有哪個村推行過「三變」改革,到底如何操作,大家都沒經驗。東溪鎮相關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成立了以鎮主要領導為組長,有關班子成員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村第一書記為成員的「三變」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派工作組進駐新石村。鎮裡還制定了《新石村發展雷竹產業工作方案》,會同林業、國土等部門對整村雷竹產業進行了規劃布局,把各級政策支持引導到規劃上,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和後勁。
「一方面幫助他們發展雷竹產業,一方面希望可以將新石村打造成我們『三變』改革試點樣板村。」該鎮一負責人表示。
去年8月,新石村的雷竹基地正式開工建設。新產業帶來了大量用工機會,80元一天的工資在當地也不算低,但頭一天上工,無論村幹部如何動員,只來了10多人。
張長斌一打聽,大家不肯來的原因是怕業主拖欠工資。於是,沒過幾天,他便給幹活的人結算了工資,每人還預付了500元。他自己還在村裡租了房,安了家,把父母和妻子都接到村裡居住。去年重陽節和今年春節,他還花錢買了村民的肥豬,請來村裡的老人和入股的村民吃刨豬湯,現場發工資、談產業發展……
張長斌的做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信任,村民們都爭著來打工,連隔壁村的村民都慕名前來。最多的一天,在地裡幹活的人達到200多人。就這樣,短短三四個月的時間,村裡就栽種下了1300多畝雷竹。怎麼做工作都不肯入股的殷遠強也主動找到張長斌,將自己的11畝地全部入了股。
八組的張少餘一家四口都在雷竹基地打工,一個月下來,僅打工收入就有三四千元。貧困戶殷勝會兩口子都在這裡打工,一個月下來有一兩千元的收入,兩個孩子讀書不再發愁了。
截至目前,該村共有207家農戶以土地入股,其中包括9戶貧困戶。
一開始只想賣種苗的張長斌也信心十足:「只要路修好了,有了產業,不怕鄉村旅遊發展不起來。」據了解,今年新石村到高廟村的道路硬化已納入該區農村公路建設規劃。
「雷竹產業投產後,預計帶動新石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有望實現整村穩定脫貧。」新石村第一書記王浩說,這場由雷竹產業引發的「三變」改革,帶來的變化有三個:一是村民增收;二是農村面貌變了,新石村不再荒涼冷清,基礎設施也有了很大改善;三是幹部群眾精神面貌變了,村幹部主動作為熱情高了,村民們也不再單打獨鬥,心被緊緊地聚集在了一起,比如:由於基地修田間便道要佔六組村民的土地,六組村民就約定,不管因發展產業佔了誰家的地,全組人都按人頭平均分攤,不會斤斤計較。
短評》》
把責任扛在肩上
程正龍
當前,全市廣大黨員幹部正積極深入貧困地區蹲點調研,訪深貧、促整改、督攻堅,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和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向貧困全面發起總攻。
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中國共產黨作出的莊嚴承諾。實現這一目標,時間緊、任務重,等不得、拖不得。要高質量完成整改任務,必須突出問題導向,責任落實到位、落實到人,不打折扣、不搞變通、立行立改,真正把脫貧攻堅的責任記在心上、扛在肩上。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指引著行動的方向。抓巡視整改、縱深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如果在思想上「無責」,往往就容易放鬆自我要求,導致行動上「失責」。每一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幹部,都要在思想上切實讓責任任務入腦入心、刻骨銘心,時刻牢記自己應盡的職責使命和行動初心,做好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脫貧攻堅的責任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還是要扛到肩上,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之中。具體來說,就是要進一步強化廣大黨員幹部的責任擔當,層層壓實黨政領導責任,切實加強紀委監委監督職責,全面落實職能部門監管責任,真正把脫貧攻堅主體責任再壓實、再嚴格、再強化。全市上下要時刻繃緊脫貧攻堅這根弦,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切實把相關責任履行好、履行到位,真正把責任記在心上、扛在肩上,眾志成城、合力攻堅,帶領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
重慶日報記者 周立 龍丹梅
原標題:手機「搖」出來的「三變」改革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