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大便居然會是腸癌(圖)

2020-11-27 半島網官網

  現在很多人都有便秘的問題,或者大便出血等等,別以為這是小事,這些都是可以反映出你的腸道健康問題的,如果不及早發現並治療的話,那麼到以後有的哭了,下面就有請青島醫博肛腸醫院的朱江華主任帶大家了解一下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哪些人須做腸鏡檢查  

  近年來,飲食結構的變化、工作壓力的大增等因素導致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但是,腸癌往往會拿痔瘡做偽裝,人們常認為便血只是痔瘡引起的,容易忽視而延誤治療。  

別以為便血只是痔瘡作祟 

  李老師是某中學老師,今年39歲,不久前剛剛被確診為大腸癌晚期。

  早在3年前,李老師因普查見大便潛血陽性,醫生提醒他做進一步的腸鏡檢查。  

  

  然而,本身有痔瘡的李老師認為那就是痔瘡出血,並不在意。

  直到最近,便血越來越嚴重,還出現了上腹疼痛和噁心嘔吐等症狀,他這才去醫院做了腸鏡,一查,已是大腸癌晚期了。  

    

腸癌分期

  據報導,歐洲許多國家大腸癌的早期發現率為70%-80%,而我國大腸癌患者首診時多是中晚期。

  其實,大腸癌是可以治癒的惡性腫瘤之一,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早期大腸癌手術切除後,90%的患者甚至不需要化療。

  但到了中晚期,治療難度加大,有些患者甚至會失去肛門,改為人工造口,護理非常麻煩。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30%。  

定期做腸鏡,可及早發現問題  

  大腸癌不是剛開始就是惡性疾病,從正常黏膜發展到癌變的時間長達7-9年,在這麼長時間內,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阻擊」它,定期體檢尤為重要。  

    

切除的腸癌組織

  由於難為情或怕疼,查體者主動接受肛門指診的人很少,接受腸鏡檢查的更是寥寥無幾,這給大腸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帶來困難。  

診斷大腸癌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腸鏡  

  不管是傳統的X線(鋇餐、鋇灌腸、氣鋇雙重造影)、B超檢查,還是先進的CT、MRI、PET等檢查手段,均沒有腸鏡檢查那麼直接和準確。很多人覺得做腸鏡會很難受。這些只是大家對腸鏡檢查不了解所產生的誤解。正規醫院的內窺鏡有著嚴格的操作程序,由有經驗的醫生進行熟練操作,可減少檢查帶來的不適。而且無痛腸鏡已經廣泛開展,檢查者可以結合自己的耐受能力與經濟狀況來選擇。腸鏡檢查時,如有需要可取組織檢驗或進行大腸息肉切除。腸鏡檢查的好處,不僅有雙鋒利的「眼睛」,還有一雙麻利的「手」。    

  

鏡下除息肉

        

腸鏡檢查示意

  電子肛門鏡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檢查方式,可以精確診斷病症位置。

青島醫博肛腸醫院引進

日本奧利巴斯電子顯微結腸鏡檢查系統,是目前國際公認較為優秀的肛腸成像檢查系統,採用醫用視頻攝像技術,打破傳統肛腸鏡檢查的弊端,醫患在檢查過程中可同時觀察到病灶部位,並可將病灶鎖定後列印成像,亦可放大觀察,可對肛腸內部深層病灶部位進行圖像採集,實時診斷,讓醫患雙方清晰、準確、直觀地了解病情,避免誤診、漏診。同時為治療前後進行比較提供可靠依據,幫助患者了解病情選擇治療方案,避免因傳統人為檢查帶來不足而造成病情延誤。同時採用多功能標準接口可以對直腸內的病灶做活檢、息肉切除等手術,達到診治結合的目的。  

    哪些症狀提示有可能是腸癌? 

  糞便帶鮮血,又不能用痔瘡解釋;

  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膿血便,有排不盡感覺,按痢疾治療效果不好;

  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異常或大便帶黏液等,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超過3周應格外注意;

  大便形狀改變,變細、變扁或有槽溝;

  大便性狀改變,出現水樣稀便或羊糞蛋狀大便;

  出現貧血,糞便檢查持續出現的隱血;

  持續性下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腹部腫塊、體重減輕。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發病率佔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

  結腸癌主要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呈息肉狀、潰瘍型等。

  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還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轉移。

  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為易感人群。

  結腸癌患者早期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後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前腹痛,稍後出現黏液便或黏液膿性血便。

  腫瘤潰爛、失血、毒素吸收後,常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水腫等中毒症狀。

  如出現腹脹、腹痛、便秘或便閉,體檢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聞及亢強的腸鳴音,提示可能出現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

  若瘤體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粘結,形成不規則包塊,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可出現黃疸、腹腔積液、水腫等肝轉移徵象,惡病質,直腸前凹包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  

有疑問?點擊圖片免費諮詢專家      結腸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不同,分述如下

  1.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腔大,糞便為液狀,癌腫多為潰瘍型或菜花狀癌,很少形成環狀狹窄,不常發生梗阻。

  若癌腫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

  2.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細,糞便幹硬。左半結腸癌常為浸潤型,易引起環狀狹窄,主要表現為急、慢性腸梗阻。  

  

  [編輯: 張維]  

相關焦點

  • 大便這樣就得小心腸癌
    大便能幫我們發現大腸癌,一定程度上可看出腸道的健康程度。我講課時常會用一個小孩趴在馬桶邊好奇觀察的圖,來體現觀察大便的重要性。  如果便血,大便變細或形狀不規則,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腹瀉、便不淨等情況,就應及時就醫。然而,由於都有便血症狀,很多大腸癌在早期易被誤診為痔瘡。
  • 一天3次大便,與三天1次大便,哪個會是腸癌來臨的徵兆?
    食物在腸道內也能夠被消化吸收,隨著腸道蠕動,進入排洩,最終形成大便,排出體外。排便是否正常也能夠反映一定的腸道問題。大便的次數,顏色,氣味和形狀都可能是腸道健康的表現。有人說如果三天才大便1次,很可能就是腸癌。還有人說,一天大便3次才是有問題,肯定是腸癌。那麼一天3次大便與三天1次大便,到底哪一個會是腸癌來臨的徵兆?
  • 得了腸癌,患者的大便和正常人的大便,有什麼區別?醫生回答
    最近幾年,腸癌的患病人數在逐漸上漲,雖然很多人已經很注重養生,但還是出現了「意外」。生活中每次排便之後,會回頭看一眼的人並不多,畢竟大便臭臭的,盯著看好像有點「噁心」,但觀察大便,往往能夠發現一些問題,患有腸癌的人大便會和正常人有所不同。腸癌患者的大便和正常人的大便,區別在哪?
  • 1天3次大便,與3天1次大便,有啥不一樣?哪個可能是腸癌?
    想想自己居然被癌症盯上,到現在還是驚魂未定。腸癌的發生在近幾年也是呈現的上升的趨勢,腸癌和我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腸癌早期的時候症狀是不明顯的,甚至不明顯到有很多人都幾乎察覺不到。所以這就導致很多人忽視掉自己的身體健康,錯過了最佳的時間。所以為了大家具體的了解腸癌,現在來具體看一看。1天3次大便,與3天1次大便,有啥不一樣?
  • 大便不成形是腸癌?早期真正與腸癌有關的症狀,常見3個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大部分癌症早期症狀都不夠典型,特別是內臟器官癌變後,早中期的症狀表現,就可能與普通疾病症狀相似,所以在網絡查詢時,某些普通疾病的症狀很容易與癌重疊在一起。比如大腸癌造成的大便不成形,就與普通腸胃疾病相似!所以,這裡也需強調一點:並不是所有的大便不成形,都是腸癌的信號!
  • 腸癌大便帶血圖片
    腸癌大便帶血圖片 腸癌大便帶血圖片 腸癌大便帶血圖片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症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症狀。腫瘤因轉移、浸潤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變。大腸癌因其發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症狀及體徵。
  • 大便出現這些異常未必是痔瘡,需警惕腸癌!
    說起便血,你會想到什麼?痔瘡?這的確是痔瘡的典型症狀,「十人九痔」,痔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得病過程雖然痛苦,但及時治療也能痊癒。但很多人不知道,出現便血,還可能是一種更危險、更可怕的疾病——腸癌。宣武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孔令玲介紹,痔瘡和腸癌都會引起便血,而將二者混淆的人並不少,我國是腸癌大國,每年都有將近20萬人因腸癌去世。據統計,臨床上有80%以上的腸癌在早期被誤當為痔瘡,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 大便變細就是得了腸癌?醫生說:大多數是良性疾病
    最近,網絡上充斥著一些偽科普,為了吸引眼球,故意用聳人聽聞的字眼: 殊不知,這樣斷章取義的偽科普,會給許多人帶來不必要的恐慌。 最近也有不少朋友詢問:大便變細是不是真的得了腸癌?
  • 體內有癌大便先知,大便出現3個異常,是腸癌在「公開身份」
    大便,在大家眼中除了能作為農用肥之外,就是無用的廢物,不過是身體消化吸收後的產物而已。事實也的確如此,大便是食物在體內的最後形態,所剩的食物殘渣會被大腸黏膜榨乾最後一點水分和營養,最終生成大便並排出體外。但是,大便也並非對人體沒有用處,它來自於你的腸道,而在排出之後,也為你做了最後一次貢獻!
  • 別等查出腸癌才後悔大哭:原來大便早就「提醒」,自己卻忽略了
    當醫生問他為什麼認為自己得癌,李大爺神情十分認真:「最近半個月,我解手後發現自己大便越來越細,有時候裡邊還有暗紅色的血,這幾天還出現了腥臭味。剛開始我以為是痔瘡,但是問了鄰居,他說一個老朋友也是這樣的症狀,但得的是腸癌 。」
  • 大便形狀反應腸道的健康,出現3種異常,腸癌的可能性較大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在黃金年齡就患了腸癌,這個現象並不是遺傳所導致的,很多年輕腸癌患者的父母都沒有人患有腸癌。 年輕人得大腸癌,不良生活方式是主因 既然不是遺傳因素引起的,那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腸癌呢
  • 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哪個更有可能是腸癌?了解一下吧
    導語:如果我們每天都能非常有規律的進行排便,這樣也是說明我們的腸道功能非常的好,也有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並且有一些中老年人可能在上完廁所之後,總是會去觀察一下自己的大便,有很多人不解,並覺得這種行為非常的「噁心」,本其實通過觀察大便是可以幫助我們預防出現腸癌的情況
  • 大便「不爽」病根在腸!發現3個異常變化,要當心腸癌
    剩下的食物殘渣自然需要有地方堆積,而大腸就承擔了堆積殘渣的工作,當這些殘渣中僅剩的水分、營養被大腸黏膜再次吸收、堆積到一定程度、產生壓力之後,便意也會因此到來。 如果近期大便有以下三個異常表現,當心腸癌已經來報導了:
  • 大便變細就一定是腸癌嗎?闢謠!十有八九是這3種原因,教你改善
    可就在這一個月內,張先生細心的發現大便變「細」了。因為張先生平時還經常接觸網絡,上網查看發現大便變細是腸癌,他一下子就慌了。 腸癌,顧名思義是發生在結腸、直腸的癌症。據國內外的調查數據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結腸癌、直腸癌,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大腸癌發生概率會直線上升。 目前,在引發腸癌的因素上和多種原因有關,如年齡、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還有不可避免的遺傳因素等等。
  • 1天3次大便和3天1次大便,哪個更可能是腸癌?醫生說清楚了
    有了大便不敢解,不解又難受,解出大便後還難受,肛門處的墜脹感讓我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即便是天氣這麼冷的冬天,我晚上都必須出去溜達溜達,經常一個人到三四點才回來,沒辦法,痛的根本無法入睡。> 康先生坦言道,工作之後,他一天吃4頓,養成吃夜宵的習慣,一周7天吃6次夜宵,凌晨十一二點吃完然後睡覺,尤其愛吃燒烤和啤酒,一個人最多能喝到二十多瓶,少的時候也八九瓶,這樣的
  • 腸息肉到腸癌,只需要4步!鄭重提醒:這些大便「異常」別忽視
    (這張圖是媽媽拍的,因為她癌痛轉移到了脊椎,但她自己並不知道。忍著病痛的折磨,她走到三樓陽臺拍下了這張天空。)年輕人患癌的機率,普遍激增,而且年輕人新城代謝快,在一個樓層裡,痛的叫的最大聲的就是年輕人,走的最快的也是年輕人,所以,請不要再說我年輕不怕,你是父母的寶貝,如果倒下了,他們真的會非常難過的。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大家和小九一樣感慨萬分。如今,很多癌症正在侵入我們的生活,腸癌就是其中一種。
  • 大便有血,一定是腸癌嗎?醫生說有三種情況
    原創: 小曾先生01 普外科曾醫生大便的時候,可以看到血液,有可能是腸癌!大便的時候,發現有血液,我們稱之為便血,便血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今天曾醫生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問題。(2)暗紅色血便,可與大便混合這種情況常見於腸息肉或腸癌,腫瘤或者息肉表面破潰出血,也可以見於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血液可以與大便混合在一起,呈暗紅色血便,還可以伴有粘液便,膿血便,腹痛,腹瀉,排便次數增多,便秘,體重減輕,消瘦,貧血等一系列的症狀。
  • 男子查出腸癌,後悔大哭:原來大便早就「提醒」,自己卻沒在意
    老趙有7年的痔瘡時去去過門診看過醫生,什麼方法都用盡了,但見效不大,由於每次只是大便後帶有一點血,後期就沒有再去管它,老趙也一直沒有放在心上。但就在去年5月底,老趙不但大便後有血,大便次數也增多了。一、這三種原因都會誘發腸癌1、飲食不當生活質量變好後,也導致許多人飲食不注意,當身體長期處於營養失衡狀態時,也會導致各種癌症的到來,尤其對於腸胃而言。
  • 大便帶血是不是腸癌?便血顏色不同,疾病所在位置也不同!
    很多人上廁所都發現過大便帶血的情況,有些人以為是痔瘡犯了,還有些人看到便便出血緊張的以為是不是腸癌。一說到出血,很多人都以為不是啥好病。大便時,如果有血液,是有腸癌的可能性。很多的疾病都會導致大便帶血。
  • 大便有血是痔瘡?不然就是腸癌?其他2個原因,你得想全了
    因此出現這種特殊表現還需儘早檢查身體,明確原因後對症治療,這樣才能夠恢復身體健康狀態。很多人說大便帶血不是痔瘡引起就是出現了腸道惡性腫瘤,事實是否是這樣的呢?大便帶血不是痔瘡就是腸癌嗎?很多人都認為大便帶血不是痔瘡就是腸道惡性腫瘤,其實事實沒有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