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麻雀,在電線桿上多嘴,你說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覺……
2005 年,男孩把耳機裡的周杰倫悄悄塞進了同桌女孩的耳朵,對她說,「七裡香的名字很美」。那一年,也是 OPPO MP3 的夏天。
▲ 圖片來自:《不能說的秘密》
OPPO 第一款貝殼造型的 MP3 在當年推出,隨後快速風靡在校園的操場、樟樹下的街道、宿舍寂靜的夜晚。那個時候,音樂都是有形狀的。
▲ OPPO MP3 X3
後來,OPPO 把它變成 MP3,變成 MP4,變成了藍光機…… 接著就和畢業那年一樣,我們不知道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直到 14 年過去——OPPO 首款無線降噪耳機來了。
不過在這之前,讓我們先按一下快退鍵。故事精彩的地方,還要從 2005 年開始。
OPPO 15 年的音樂之路
2005 年對於 OPPO 是極具紀念性的一年。
這一年,OPPO 首款 MP3 發布,在那個網絡音樂井噴的年代,年輕的男男女女拿著它,仿佛都成了走在時尚尖端的弄潮兒,同年發布的 MP3 X9,也被譽為「國產 MP3 的開門紅之作」。
▲ OPPO MP3 X9
也是在 2005 年,OPPO 在美國發布了第一款 DVD 產品,獲得美國專業音頻網站 Secret of Home Theater and High Filelity 2005 年影音大獎,成了國產音樂行業一股清流。這讓 OPPO 下定決心走影音這條路。
之後,A3、V9、S9 等一系列 MP4 爆款都接連推出,我們聽的情歌有了變幻的字幕,青春有了可以安放的封面,OPPO 在 2008 年也推出了第一款藍光產品 BDP-83,利用 VRS 視頻處理技術,讓視頻表現力達到了新的高度。
▲ OPPO A3
不過讓整個影音發燒友圈子都熟知起來,還是 OPPO 同年推出的音頻特別優化版 BDP-83SE,它像一個初來乍到的新客,卻打破了當時被歐美藍光產品壟斷的市場。接著,OPPO 在提升音頻的路上就開始馬不停蹄,慢慢在全球打響了聲譽,也成了國內市場的影音擔當。
到 2016 年,OPPO 認為它們真正做出了一臺藍光市場的巔峰之作——UDP20X 系列。
當時 UDP-203、UDP-205 可以說都幾乎達到業界最高的音頻體驗,產品發布後,一些評測員說他們測不到機器的失真和底噪,因為很多參數指標超出了當時專業測試設備的下限——它的 USB 音效卡支持已經到了 768KHZ 的採樣率。
如果你對這個概念比較模糊,舉例說,當時一首 3 分鐘歌曲有 900M+,理論上它的模擬音頻頻率範圍會達到 20KHz -384 KHz,那已經超出了人耳的聽覺極限。
▲ OPPO UDP-203
到這裡,OPPO 藍光已經得到很多專業音頻協會和媒體的較高評價,獲得超過 100 多項國際主流音視頻協會和視頻大獎。當時美國計算機專業雜誌 PC Mag 給 OPPO 頒獎時說:
人們在談論藍光機的時候只有兩個品牌:OPPO 和其它。
在此期間,OPPO 在音樂手機上也做了很多嘗試,包括第一款手機 A103,就開始主打時尚音樂,OPPO Real 音樂系列的第一代手機 T5 ,將「雙無損」的概念引入了音樂手機領域……
▲ OPPO A103
OPPO 開始介入耳機市場,是在當年很多碟機都沒有耳機接口的情況下,將 BDP-105 加了耳機輸出接口,這個嘗試卻意外地得到大量用戶的認可。
再加上,雖然 OPPO 的藍光達到了一定高度,但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還是距離較遠。因此,OPPO 決定推出 PM-1 平面振膜耳機。在市場上的動圈和動鐵耳機都有各自缺陷的情況下,OPPO 選擇了高端電聲產品展上才能看到的平面振膜技術,再配合當時的 HA1 耳機放大器,讓這項技術走向了普通用戶。
之後 OPPO 接連推出了可攜式 PM-3 耳機,插上手機,就能直接使用,搭配專業級的 HA-2,就能把手機變身為專業耳放的媒體庫和播放器。這些產品骨子裡,都帶有 OPPO 影音的基因。
▲OPPO PM-3. 圖片來自:trustedreviews
15 年來,可以看出,OPPO 在影音產品的路上一直追求著音頻的極致狀態,現在,它想讓這些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術,進入更多人的耳朵。
首款無線降噪耳機怎麼來的?
對於更多的普通消費者來說,其實接觸藍光產品還是較少,而是從黑膠到磁帶,再從 CD 到現在的網絡在線聽歌。聽歌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但一直不變的是:
我們都想聽到更好的聲音。
而對於 OPPO 來說,當它們在藍牙機上做到了極致,勢必要尋找下一個突破口,再加上音樂的載體不斷在變化,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中,無線降噪耳機就是當下環境中承託「好聲音」最佳的載體。
所以,OPPO Enco Q1 無線降噪耳機來了。
作為一款無線降噪耳機,降噪自然是首要的。
為了搭建好技術平臺,OPPO 採用了和 BOSE、SONY 這些行業大品牌旗艦產品一樣的技術,這也保證了這款耳機能先打好基礎。
這項技術也就是「4Mic FF+FB 雙重主動降噪」,即「四個麥克風,前饋 + 反饋混合降噪」。具體來說,耳機外面一個前饋式麥克風,搜集外部噪音在耳機內抵消;內部一個反饋麥克風,收集洩露到耳機內的環境噪音抵消。
行業內的入門款一般都只選一種,OPPO 無線降噪耳機把兩種都結合起來,正好實現了取長補短。
接下來,就是為耳機打造更好的性能。
為此,OPPO 搭建了專業的研發團隊,並與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噪聲與振動實驗室合作對聲學算法進行調試和研究。OPPO 研發團隊的核心人員包括來自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的數位博士、擁有十餘年藍光經驗的 OPPO 高級電聲工程師等等。
在降噪算法上,OPPO 研發團隊採用特殊技術手段反覆測試了人耳佩戴降噪後的客觀指標,再安排人員在商城、地鐵、飛機和辦公室實際環境下,對比測試降噪情況,平衡讓人不適的反應,最後才選定了一組參數。電聲工程師則在降噪完成的基礎上,再分別調整降噪開和關的時候的音質、音效和通話參數。
因為每個人耳道形狀都會有差異,主動降噪的產品每個人的體驗可能都略有不同,所以 OPPO 在全消聲室內,用模擬人頭進行了仿真測試,這樣能夠反映產品在真實使用場景下的情況。
到這裡,技術的「主料」就完成了,但還得保證音質的「對味」。
所以 OPPO 選用了雙層複合振膜喇叭,讓聲音在高頻和低頻下都能較好呈現;採用了藍牙 5.0 傳輸和 AAC 高清音頻,讓無線耳機的音頻傳輸也更為流暢。
它還從多家公司裡最終選下 3 家虛擬音效公司,再通過內部的金耳朵團隊進行測試對比,最終才定下來自世界音樂之都奧地利的一家公司,讓耳機帶給用戶一種「隨身個人影院」的感覺。
對於當下這一代人來說,耳機不僅要用來聽歌,還要用來看視頻、玩遊戲,每一塊都需要不同的音樂體驗。
OPPO 為了兼顧更多場景,對音質進行了反覆打磨和調試,最終讓用戶能使用 3 種音頻模式:聽歌時耳機能還原音樂細節;看電影時能強化環繞聲和重低音效果;玩遊戲時聲場會擴大,有清晰的定位感。
OPPO 藍光團隊中擁有 15 年經驗的高級調音師也全程參與了項目,基於 OPPO 多年來在行業內積累的藍光水準,它就像這款耳機的「守護者」,保證最終成品的音質是「對味」的。
到這裡,OPPO 無線降噪耳機的內核也就基本定型了,最後就到了製作成品的環節。
OPPO 這次在打造用戶體驗上依然別出心裁。
這款耳機在外觀上最突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頸環採用了一體成型的設計,耳機中間沒有一個多餘的縫隙,也沒有不同材質的拼接。
採取這種設計的原因是,OPPO 發現很多用戶使用頸掛式耳機時都會全天佩戴,這樣舒適度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接縫會影響皮膚觸感,不同的材料會造成冷熱不均,或者在行走時擊打皮膚。
據 OPPO 所說,這個環節的製造過程極其困難,曾一度讓工程師和供應商都想放棄。
為了實現這種設計,OPPO 找了多家知名耳機廠家和多個資深模具廠,都拿不到製造方案,最後經過日以繼夜的反覆研究才敲定一家模具廠,用一種複雜的流程來實現:
通過三輪不同材料的二次注塑成型(俗稱套啤)後,再進行手工打磨、噴親膚手感漆。
單做三套模具的這一細節,OPPO 就投入了數百萬元的費用。最後這款耳機在貼合皮膚部分的頸環上,打造成了軟質親膚材質,骨架用了成本較高的鎳鈦記憶合金,並具有貼合頸部的三維曲線,耳機整體設計符合人體工學,適合長期佩戴。
而且它的整個重量只有 42g,戴上這款耳機時,直觀的感受就是顏值能打,脖上功夫也不錯。無論坐在辦公室還是走在馬路邊,脖子上輕巧到讓人忘記佩戴。
它的耳機頭,也是採用人體工學設計,用 SoftFit 矽膠製成,能契合大部分人耳朵內的空間,耳帽的數量也多達 4 對。
從第一款 MP3 到最新的 OPPO 無線降噪耳機,OPPO 在追求極致「好聲音」的路上一直都沒變過,卻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突破。
不過當下很多事物都在快速變化中,能讓 OPPO 能繼續保持不變的核心,就是因為它們一直都在關心年輕人的聲音。
▲ 圖片來自:kirchehoch2
我們聽 OPPO,OPPO 聽我們的聲音
這次為了推出 OPPO 無線降噪耳機,OPPO 深入行業進行了大量的用戶研究。
他們從京東、天貓、官網和論壇的用戶反饋和評論,以及多次用戶線上調研進行總結和對比,從品類、使用場景、需求等各方面,了解人們現在真正想要一款怎樣的耳機。
▲ 圖片來自:unsplash
調查中發現,78% 的用戶計劃在未來半年購買耳機,51% 的用戶計劃購買無線耳機,大量的目標用戶都希望能買到一款好的耳機、好的無線耳機。
另外,人們希望這款耳機在手機上看視頻、聽音樂、玩遊戲方面都有好的沉浸式體驗。因為與耳機相關的泛娛樂 APP 中,第一大用戶活躍量 APP 為視頻播放軟體,其次是音樂類,然後就是遊戲類。
畢竟現在,耳機不再只是一副耳機,而是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 圖片來自:Pexel
人們使用耳機最集中的時間段,就是在上下班的通勤和午休時間,在這些人來人往的地鐵、人聲鼎沸的街道、需要安靜休息的環境中,降噪成了可見的需求。
在使用功能方面,它還承載著人們在日常中各種場景的「聲音」需求,說是我們遠離嘈雜、保持專注、打造沉浸感、維繫個人空間的「救命神器」也不為過。
另外,耳機作為一個可穿戴設備,在人們耳朵上已經代表著一種個人身份的體現,它就像「個人宣言」,告示他人你是「新潮的」、「簡約的」、「獨立的」……奢侈品牌秀場和明星街拍中,各種無線耳機已經屢見不鮮。
▲ 圖片來自:Beoplay Store
2018 年,數據分析公司 IDC 發現了一個新的趨勢,隨著越來越多的手機取消耳機孔,無線藍牙耳機將會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產品。
在 IDC 2017 年發布的 《全球可穿戴設備追蹤報告》中還提到,耳穿戴設備將在未來 5 年之內獲得約 43% 的年增長率,成為最流行的可穿戴設備之一。
將技術、時尚與傳統耳機相結合,然後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已經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 圖片來自:unsplash
而 OPPO 一直以來, 都對顏值和時尚保持著非常高的敏感度,無論從風格代言還是產品本身,都自帶年輕和先鋒的氣息。這次耳機在極夜黑、星辰銀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陽光橙的配色,也依然抓住了年輕人喜好的脈搏。
在這十幾年來,OPPO 秉持著對產品技術的「匠心」打造,也為 OPPO 無線降噪耳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選擇「無線+降噪」,不僅是緊隨當下耳機流行的趨勢,也是滿足當下用戶消費升級的實際需求。
再加上現在降噪領域的門檻並不低,大部分主流的降噪耳機無論在價格和功能上,都不易讓普通消費者接受,也很難在大眾圈子裡普及。
OPPO 選擇了一款符合當下需求的耳機、一款售價 599 元的無線降噪耳機,也是為了讓大部分人都能聽到更好的聲音。
總的來說,是一款以「用戶聲音」為中心的產品。
從第一款 MP3 到今天的無線降噪耳機,技術發展和環境變遷讓我們經歷了一代又一代 OPPO 的音樂產品,這 15 年的更迭也見證了我們的成長。
今年的 OPPO 無線降噪耳機,或許又是新一代人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