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讓孩子們的寒假也變得極其特殊。全國各地為應對疫情採取了嚴密控制人員流動等相關措施,孩子們會感覺到生活中有了很多不同。不像往年那樣可以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說好的寒假旅行計劃也被取消了。想出門和其他小夥伴們玩一下,或者去飯館吃個大餐,也不行。偶爾不得不出門,也得帶上大口罩。
家長有沒有注意到,這些緊張的氛圍,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一些微妙的變化?
一、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正確應對心理應激反應?
疫情給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帶來威脅,同時也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這些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心理學上將各種緊張性刺激物(應激源)引起的個體心理反應,稱為心理應激反應。隨著疫情相關信息鋪天蓋地,確診和疑似病例在不斷增加,學校和社區也發布了大量疫情防控消息,這些難免引起人們的恐慌、焦慮、憤怒等心理應激反應。
教育心理學家張春興有這樣一個觀點,「病因根植於家庭,病象顯現於學校,病情惡化於社會」。因此,當孩子出現心理應激反應時,家庭支持顯得尤為重要。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正確應對心理應激反應呢?
家長以身作則,注重防護,不恐慌
焦慮和恐慌情緒很容易傳染,特別是小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情緒的暗示。如果家長每天焦慮不安、憂心忡忡,孩子就會有一些不必要的恐慌情緒。所以父母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即使父母自己也有心理應激反應,也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而是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傳遞給孩子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念。要讓孩子知道:只要按照醫生的建議做好清潔、防護,避免並不必要的外出,家人都會健康平安的。疫情一定會過去,一切都會恢復正常!
控制孩子關注疫情相關新聞和消息的時間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給孩子提供關於疫情必要和可靠的信息。不必去追尋、搜索所有關於疫情的報導,避免家人和孩子都接受過度的刺激。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危機事件中,如果反覆接觸信息,也是一種應激來源,會讓一些人心理受到間接創傷。所以,家長一定要對孩子接觸到的信息,保持一定的篩選和過濾。
父母要引導孩子樹立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引導孩子積極思維,多一些正面思考,對一些「負面」的信息賦予積極的價值。例如,出行受限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也可以好好利用在家的時間進行閱讀和學習,提升自己。
儘可能保證家庭生活正常有序
規律和有秩序的生活能夠增強孩子可控、可預期的感覺,也是幫助孩子應對心理應激反應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假期裡,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按照正常規律起床、睡覺,合理安排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飲食,多喝水、保證新鮮水果蔬菜攝入。也可以進行一些居家小鍛鍊。這些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抵抗力,同時也能增強孩子的內心安全感。
讓孩子保持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繫
因疫情防控出行受限制,但孩子與同學、朋友的交流不可以受限,可以讓孩子通過電話或網絡與同學進行交流、線上學習。這樣,孩子能夠感受到即使「宅」在家裡,也獲得同樣多的社會支持,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從而減少心理應激反應。
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家長可能會說,這個假期哪兒都不能去,我天天在家陪著孩子。但是陪著並不一定等同於高質量的陪伴。真正地關心孩子所思所想,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小問題,跟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交流;父母也要主動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通過傾訴可以釋放恐慌、焦慮、憤怒等心理應激反應。同時可以和孩子多做親子遊戲,或者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出現嚴重的恐慌、焦慮、煩躁等情緒影響到學習和生活時,務必尋求專業的心理機構的幫助。
二、疫情中家長怎樣對孩子進行健康教育?
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必須採用良好的衛生和防護措施來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同時這也是樹立孩子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好時機。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採用鼓勵和強化的方式,幫助孩子正確洗手、佩戴口罩、鼓勵分餐、學習咳嗽和打噴嚏時的禮貌等。很多衛生習慣在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孩子會產生一些被要求、被約束的感覺,所以可能產生排斥和抗拒。這時家長不應採取呵斥、嚇唬的方式,不必要給孩子增加一些額外的焦慮和壓力,態度上要保持平和耐心,當孩子做到這些行為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對於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庭健康的小衛士,監督家人的衛生和疫情防護行為做得夠不夠好。孩子自我約束能力較弱,但若把這些要求變成了遊戲,並且賦予孩子監督和管理大人的權力,孩子就往往對這些做法更認同、記得更牢、執行得更好,居家防疫的時間裡,家庭氛圍也可以變得歡樂有趣。
孩子對醫院的印象往往都跟生病、打針、吃藥等不愉快的經歷有關,所以常常害怕醫生、害怕去醫院。家長可以通過讀新聞、看報導,讓孩子了解醫護人員的辛勞付出和無私奉獻,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對醫護人員的尊重和信賴。通過讓孩子了解醫護人員的可親可敬,增強孩子對醫生的信任,有利於孩子多聽從醫生的建議。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告訴他醫學和科學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但科學家在不斷努力,不斷探索未知、獲得進步,讓人類更少受疾病的威脅。孩子們也要努力學習,爭取將來為科學為社會做貢獻。
面對疫情,家長在保護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樣不能忽視。多親近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儘量減少疫情給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也可以借這個機會教會孩子愛惜生命,關心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感恩其他人的辛苦付出。疫情在前,家長和孩子攜手一起面對,共同成長,相信災難過後,大人和孩子都會有珍貴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