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家長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2020-12-08 騰訊網

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讓孩子們的寒假也變得極其特殊。全國各地為應對疫情採取了嚴密控制人員流動等相關措施,孩子們會感覺到生活中有了很多不同。不像往年那樣可以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說好的寒假旅行計劃也被取消了。想出門和其他小夥伴們玩一下,或者去飯館吃個大餐,也不行。偶爾不得不出門,也得帶上大口罩。

家長有沒有注意到,這些緊張的氛圍,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一些微妙的變化?

一、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正確應對心理應激反應?

疫情給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帶來威脅,同時也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這些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心理學上將各種緊張性刺激物(應激源)引起的個體心理反應,稱為心理應激反應。隨著疫情相關信息鋪天蓋地,確診和疑似病例在不斷增加,學校和社區也發布了大量疫情防控消息,這些難免引起人們的恐慌、焦慮、憤怒等心理應激反應。

教育心理學家張春興有這樣一個觀點,「病因根植於家庭,病象顯現於學校,病情惡化於社會」。因此,當孩子出現心理應激反應時,家庭支持顯得尤為重要。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正確應對心理應激反應呢?

家長以身作則,注重防護,不恐慌

焦慮和恐慌情緒很容易傳染,特別是小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情緒的暗示。如果家長每天焦慮不安、憂心忡忡,孩子就會有一些不必要的恐慌情緒。所以父母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即使父母自己也有心理應激反應,也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而是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傳遞給孩子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念。要讓孩子知道:只要按照醫生的建議做好清潔、防護,避免並不必要的外出,家人都會健康平安的。疫情一定會過去,一切都會恢復正常!

控制孩子關注疫情相關新聞和消息的時間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給孩子提供關於疫情必要和可靠的信息。不必去追尋、搜索所有關於疫情的報導,避免家人和孩子都接受過度的刺激。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危機事件中,如果反覆接觸信息,也是一種應激來源,會讓一些人心理受到間接創傷。所以,家長一定要對孩子接觸到的信息,保持一定的篩選和過濾。

父母要引導孩子樹立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引導孩子積極思維,多一些正面思考,對一些「負面」的信息賦予積極的價值。例如,出行受限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也可以好好利用在家的時間進行閱讀和學習,提升自己。

儘可能保證家庭生活正常有序

規律和有秩序的生活能夠增強孩子可控、可預期的感覺,也是幫助孩子應對心理應激反應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假期裡,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按照正常規律起床、睡覺,合理安排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飲食,多喝水、保證新鮮水果蔬菜攝入。也可以進行一些居家小鍛鍊。這些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抵抗力,同時也能增強孩子的內心安全感。

讓孩子保持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繫

因疫情防控出行受限制,但孩子與同學、朋友的交流不可以受限,可以讓孩子通過電話或網絡與同學進行交流、線上學習。這樣,孩子能夠感受到即使「宅」在家裡,也獲得同樣多的社會支持,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從而減少心理應激反應。

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家長可能會說,這個假期哪兒都不能去,我天天在家陪著孩子。但是陪著並不一定等同於高質量的陪伴。真正地關心孩子所思所想,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小問題,跟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交流;父母也要主動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通過傾訴可以釋放恐慌、焦慮、憤怒等心理應激反應。同時可以和孩子多做親子遊戲,或者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出現嚴重的恐慌、焦慮、煩躁等情緒影響到學習和生活時,務必尋求專業的心理機構的幫助。

二、疫情中家長怎樣對孩子進行健康教育?

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必須採用良好的衛生和防護措施來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同時這也是樹立孩子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好時機。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採用鼓勵和強化的方式,幫助孩子正確洗手、佩戴口罩、鼓勵分餐、學習咳嗽和打噴嚏時的禮貌等。很多衛生習慣在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孩子會產生一些被要求、被約束的感覺,所以可能產生排斥和抗拒。這時家長不應採取呵斥、嚇唬的方式,不必要給孩子增加一些額外的焦慮和壓力,態度上要保持平和耐心,當孩子做到這些行為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對於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庭健康的小衛士,監督家人的衛生和疫情防護行為做得夠不夠好。孩子自我約束能力較弱,但若把這些要求變成了遊戲,並且賦予孩子監督和管理大人的權力,孩子就往往對這些做法更認同、記得更牢、執行得更好,居家防疫的時間裡,家庭氛圍也可以變得歡樂有趣。

孩子對醫院的印象往往都跟生病、打針、吃藥等不愉快的經歷有關,所以常常害怕醫生、害怕去醫院。家長可以通過讀新聞、看報導,讓孩子了解醫護人員的辛勞付出和無私奉獻,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對醫護人員的尊重和信賴。通過讓孩子了解醫護人員的可親可敬,增強孩子對醫生的信任,有利於孩子多聽從醫生的建議。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告訴他醫學和科學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但科學家在不斷努力,不斷探索未知、獲得進步,讓人類更少受疾病的威脅。孩子們也要努力學習,爭取將來為科學為社會做貢獻。

面對疫情,家長在保護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樣不能忽視。多親近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儘量減少疫情給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也可以借這個機會教會孩子愛惜生命,關心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感恩其他人的辛苦付出。疫情在前,家長和孩子攜手一起面對,共同成長,相信災難過後,大人和孩子都會有珍貴的收穫。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哭,調皮搗蛋總是受傷?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0-11-29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挫折面前,如何讓孩子的內心變得堅不可摧?專家科普「心理彈性」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心理彈性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被鍛鍊的。面對壓力和挫折時,孩子的這根「彈簧」如何健康且具有較強的「回彈力」?本期邀約專家關注。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這一場疫情徹底打破了原有的學習節奏和生活規律,不少學生沉迷於手機或網路遊戲,對學習缺乏興趣,情緒煩躁焦慮,甚至與家長發生激烈的衝突,一時衝動之下甚至導致自殺等極端事件的發生。然而,也有不少的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表現出強大的自律和自省,在缺乏老師監督的情況下仍然有出色的學業表現。
  •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父母孩子缺乏溝通?聽聽北師大專家怎麼說
    2020年,以「陪伴,我們在一起」為主題,倡導家長和孩子高質量陪伴、共同成長。2021年,將以「感恩」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提升家長家庭教育能力,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導家庭成員厚植「愛黨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近年來,青少年學生如何規避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心理不良情緒與狀況,從而更加健康地成長,成為學校老師、學生家長乃至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 疫情當前,孩子的心理防護不能缺位,3個方法幫孩子順利度過疫情期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家長過於專注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卻忽略了疫情對孩子的心理影響。作為成年人,我們能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獲取信息,及時調節心態;但我們的孩子由於心理調節機制尚不成熟,同時受到認知、表達、情緒調節和經驗的限制,因此年紀越小,面對突發事件就越敏感,更易產生焦慮情緒。
  • DaDa少兒英語價格表貴嘛,聽聽家長怎麼說
    以前沒有當媽媽的時候,不知道培養一個孩子是這麼困難的,直到這幾年我家孩子越來越大,我才意識到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的。我家孩子的英語學習不太理想,我打算給孩子報名一所線上輔導機構,畢竟建設線上輔導機構還是很方便的,這樣我也能夠及時監督孩子學習,聽說DaDa英語這家機構是非常有名氣的。那麼,DaDa少兒英語價格表貴嗎,聽聽家長怎麼說。
  • 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偶爾,興致來潮,愛美的小仙女們會照起鏡子!有些小仙女們,照鏡子一照就是一天,對自己的美貌「愛不釋手」呀!不過,夥伴知道嗎~其實鏡子中的你不是真實的你。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會對自己往美的方向想像,鏡中的你會比現實中的好看30%,那就很可能印證了:鏡子中的你是想像加美化的,並不是原本的原的你。
  • 孩子虐待小動物,這是他們心理障礙的行為表現,家長不要不以為然
    心理學家榮格說「陰影是不能被消滅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了「陰暗面」時,父母應當正確積極的引導,不然這個過程帶來的負面情緒對他們產生的消極影響會越來越明顯。有學科總結說明,人類的「陰暗面」是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形成的。
  • 疫情「心理應激」是自我保護!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化解家人心理危機
    有的孩子受大人影響,情緒煩躁,表現出對外界的恐懼;有的孩子生活習慣改變,變得做事拖沓或提不起學習興趣;有的孩子鬱鬱寡歡,頻繁哭鬧。與這些孩子相處的家長也可能變得情緒失控,對孩子大呼小叫,甚至打罵,搞得親子關係緊張,更加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疫情期間,家長不能聽之任之,要負起責任,做好兒童的心理建設。
  • 疫情「心理應激」是一種自我保護
    從臨床情況分析,目前這些心理問題主要分為四類情況,包括周邊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或密切接觸者而感到恐慌,居家隔離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疫情期間兒童的心理建設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等。對照自身,如果家庭中出現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給予關注與調適,下面來仔細說說。
  • 萬不可忽視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
    如果細心的家長朋友發現孩子最近突然從活潑變成了孤僻,從童言無忌暢所欲言變成了唯唯諾諾、沉默寡言,那麼一定是有外界的因素導致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比如在學校、幼兒園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近日,廬陽區就發生一起民辦幼兒園教師體罰幼兒事件:幼兒園小二班配班教師蘇某某,為今年該園新入職教師,學前教育專業應屆畢業生。
  • 五一小長假來臨,到底能不能帶孩子外出放風?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
    一場新冠疫情讓大家憋太久了,家長還能出來上班,但大部分孩子從過年開始就幾乎沒有出門,除了部分地區已經開學,很多孩子目前還憋在家裡上網課。現階段國內疫情取得明顯控制,又碰到難得的五一長假,到底能不能帶孩子外出放風?成了困擾很多家長的難題。其實五一能不能出去玩,從國建衛健委發布的通知就能看出端倪。
  • 「家長不能讓孩子玩太多手機」英語怎麼說?
    「家長不能讓孩子玩太多手機」英語怎麼說?能把「玩太多手機」的英語Yahoo出來嗎?「家長不能讓孩子玩太多手機」英語怎麼說?
  • 孩子3歲後,有些能力比高智商更重要,想要聰明娃家長別忽視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對於所有家長來說,孩子的健康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只有孩子健康,全家人才能幸福平安,孩子健康就是每個家庭最大的福氣。當然,在健康的基礎上,家長對孩子的期盼就是聰明,最好從小就非常聰明,並且希望他們的智商也非常高。
  • 孩子細菌感染,發燒咳嗽,頭孢要吃幾天?聽聽醫生怎麼說,別吃錯
    孩子出現細菌感染,發燒咳嗽的現象,家長們就會去藥店買藥,但是藥店裡面關於這類症狀的藥是在是太多了,不知道給孩子買那種好。的確,關於頭孢地如何選擇和使用,不知道困擾了多少的家長。但是,是藥三分毒,我們不能給孩子就稀裡糊塗地亂吃。孩子細菌感染,發燒咳嗽,頭孢要吃幾天?聽聽醫生怎麼說,別吃錯。
  • 寶媽問「收養孩子後悔了,可以退回孤兒院嗎?」,聽聽法律怎麼說
    文|文兒 之前看某綜藝節目,有人問起一主持人為什麼不生孩子,該主持人一臉苦惱地說,自己還沒決定好,畢竟要孩子是大事,是要負責任的。要完後悔了又不能退貨去。當時深以為然。 但你認為孩子真不能「退」,那還是錯了。
  • 倆孩子幼兒園鬧矛盾,家長一巴掌扇倒對方孩子,網友:下手有點狠
    視頻中那個可以看到,孩子毫無防備,仰面倒地。還好經過檢查,孩子並無大礙,屬輕微傷。打人的家長被依法行政拘留13天。對此網友紛紛發表看法:「再怎麼也不能對小孩子動手啊,下手有點狠。」「家長心情可以理解,但要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氣啊。」「打人那家的孩子,以後在幼兒園沒法待下去了。」「追究幼兒園的責任,為什麼叫家長,還把家長帶到孩子面前。」
  • 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心理專家認為,養貓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家長應尊重孩子,告知孩子真相併真誠道歉。  1 兒子追著要貓,他不敢說實話  楊先生的兒子小磊(化名)今年16歲,上初三。這兩天,楊先生一直在為兒子追要小貓的事兒發愁。  今年春節前夕,小磊吵著要養貓。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孩子的教育是家長最關心的主題,所有父母都盼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但是現在社會因為各種原因,越來越多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出現。很多父母過於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身為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孩子出現了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早發現早引導。
  • 孩子總是「唱反調」,家長做到這3點,陪孩子度過「叛逆期」
    孩子的叛逆期也分階段叛逆期是指孩子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監護。他們不想父母把自己當小孩,什麼事情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父母說什麼,我偏偏不聽什麼。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
  • 面對疫情,孩子出現死亡恐懼丨專家:家長不可不知的兒童心理失常信號
    華聲在線2月14日訊(大眾衛生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璐 通訊員 劉健美)「閉關宅在家,身邊一直充斥著電視、網絡、廣播鋪天蓋地的新冠疫情報導,這會讓孩子不斷感受真實的恐懼,害怕死亡,甚至出現兒童心理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