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發展與傳承,探討龍逐漸融入中國...

2020-12-03 雲南網

原標題: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為傲,認為自己是人文意義上龍的傳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龍已滲入中華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脈絡,貫穿中華文明發展的湯湯長河。作為神話性的動物,龍並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那麼龍的原形是什麼?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本文以我國新石器至夏商時期考古發現的龍紋為基礎,梳理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發展與傳承,探討龍逐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的脈絡。龍圖騰: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認同與傳承

西水坡遺址出土的鱷龍圖案。

鯢魚龍圖案。左:甘肅西坪出土的小口高領平底瓶腹部的紋樣。右:商代青銅器虎食人卣的龍紋。

蛇龍與豬龍圖案。從上至下分別出土自:小山遺址、姜寨遺址、牛河梁遺址、凌家灘遺址、羅家柏嶺遺址。

地緣與風物:仰韶時代與龍文化起源

中華龍文化歷史悠久,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中,距今7000~5500年的仰韶文化已開始出現原始的龍紋,如魚龍、蛇龍、豬龍、鱷龍等。這些早期龍形文化遺存的產生,與自然崇拜密切相關。

這一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原始宗教盛行,提供了「萬物有靈」的文化土壤。一些與早期文明生活關聯緊密,或具有威懾力的動植物,成為自然崇拜的對象。從已有的考古資料來看,仰韶時代存在四個不同的文化體系:東北地區的趙寶溝—紅山文化系統,太行山—嵩山以西的仰韶文化系統,太行山—嵩山以東的後崗一期文化系統以及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系統。不同文化系統孕育出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精神信仰,進而形成四大自成體系的原始宗教區:東北地區祀蛇和豬,太行山以西崇魚和鳥,太行山以東敬虎和鱷魚;長江中遊尊鱷魚。這些動植物在先民崇拜、敬畏的文化濾鏡下被逐漸神化,形象上更經由不斷加工、融合、創新,形成了不同區域各有特色的原始龍形象。簡言之,仰韶文化中不同地區的魚龍、蛇龍、鱷龍,均是現實生活中魚、蛇、鱷等自然形象神格化的產物。

◆遼河流域的蛇龍與豬龍

遼河流域是我國玉文化最早的發源地之一。玉制的各類動物形神兼備,尤以玉豬龍最負盛名,玉豬龍的原形是蛇和豬的複合體。其拱鼻與頭鬃類豬,但器身多捲曲無足,與豬迥異,而和蛇相似。這類造型融合在彩陶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小山遺址發現一件趙寶溝文化的尊形器,腹部圖案環繞豬、蛇、鹿和鳥首。其中,豬嘴閉合,獠牙外露,眼睛微閉,頸部以下由黑白相間的蛇身纏繞而成,有學者形象地稱它為「豬首蛇身」。拼合式的蛇形,實際上是對蛇進行神化的一種加工;而選擇用豬首來神化蛇,則源於先民對豬的偏愛和崇拜。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均發現較多用豬祭祀的跡象,可作為豬龍神格化的考古學持據。這類豬、蛇拼合式圖像崇拜,在紅山文化豬首蛇身玉豬龍上達到了頂峰。

◆關中、隴東地區的魚龍與豬龍

新石器時代中期,發源於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展現出蓬勃生命力,其後,興起於關中、河南、山西地區的廟底溝文化也大放異彩,二者均孕育出大量精美而細膩的彩陶。長期以來,學界大多認為廟底溝文化彩陶的主要紋樣是鳥紋、花瓣紋。近年來,王仁湘、張鵬川等學者通過對廟底溝彩陶紋飾的系統分析,提出了「大魚紋」的文化概念:廟底溝文化廣泛流行的葉片紋、花瓣紋、菱形紋、圓盤形紋和帶點圓圈紋等,多由魚紋簡化、拆解後重組而成,構成了一個「大魚紋」象徵系統,最後完全圖案化。這類半坡、廟底溝仰韶文化中的魚紋體系又漸次融入了龍紋系統。一是魚紋中出現了一些龍的特徵,如寶雞市北首領遺址出土的水鳥啄魚紋蒜頭壺,魚形頭部作方形,豎耳,初步具備了龍首的形象;二是受到西遼河流域興隆窪—趙寶溝—紅山文化蛇(豬)龍的影響,如陝西臨潼姜寨發現的史家類型彩陶龍,形象為豬的正面,大嘴上卷,鼻作圓形,上額有多道皺紋;三是甘肅武山西坪出土的一件小口高領平底瓶的腹部繪有一個瞪目張口、形體龐大的鯢魚紋,其特徵與商代晚期青銅器虎食人卣的龍紋特徵接近,二者具有一定的傳承關係,說明鯢魚也是龍的一個來源。

◆河南地區的鱷龍

太行山以東的考古學文化中,距今6400年前後的後崗一期文化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了三組用蚌殼堆塑的圖形,每組都有龍的形象。

西水坡M45是一個在東、西、北三面各設一小龕的土坑墓。墓主東、西兩側,分別用蚌殼精心鋪塑一龍一虎圖案。龍頭朝北,背朝西,昂首厲目、長芯微吐、舒身卷尾、高足利爪,整體形象與鱷魚十分接近。M45之北,有一合體龍虎,龍虎背上還有一鹿。其南又有一蚌殼擺塑的龍形圖案,頭朝東,背騎一人。這些蚌殼擺塑的動物群,推測為M45祭祀活動遺存。西水坡M45遺址集中發現蚌塑鱷龍,或與這一區臨近雷龍神出沒的「雷澤」有關。《山海經·海內東經》記:「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五帝本紀·正義》引《山海經》言,「雷神」鼓其腹則「雷」。可知雷澤神作龍形,正如王充《論衡·龍虛篇》「雷龍同類」所論。上述傳說中,雷澤的雷神龍身人頭,以腹為鼓而雷聲作;再結合蚌塑鱷龍,可知文獻中的龍澤很可能就是鱷魚池。事實上,鱷魚在早期文明中已留下文化印記,文獻中夏代的豢龍氏養的就是鱷魚,而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鱷魚皮製作的鼉鼓,很可能就是傳說中雷澤神鼓腹的實證。

仰韶文化後崗類型之後,太行山東麓的鱷魚龍繼續向西發展。河南中部仰韶文化「閻村類型」的汝州洪山廟遺址就發現了多件與之相關的彩繪甕棺,其中第128號甕棺上的彩繪鱷龍紋,頭作扁圓形,身為橢圓形,由四條短弧線組合而成,細尾較長,四肢曲伏於壁,四爪分開。

◆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鱷龍

仰韶文化階段,長江流域也出現了鱷、蛇一體的龍紋。巢湖流域凌家灘文化中出土的玉龍,頭部雕出鱷魚的須、嘴、鼻眼,龍身與紅山文化玉豬龍相類,應是鱷魚與豬龍的融合。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長江中遊湖北黃梅焦墩大溪文化遺址也發現了河卵石擺塑的鱷龍,龍身長4.46米,頭西尾東,頭生一角,張口吐舌,昂首爬行。

仰韶文化階段不同區域的考古學文化體現出相互融合的特點。一方面,各地湧現出地緣特徵明顯的紋飾圖案,如關中仰韶時期的魚紋、鳥紋,河南中部的太陽紋、幾何紋,長江中遊的水波紋、幾何紋。另一方面,以龍紋為代表,仰韶文化區出現了明顯的文化認同與交互融合現象,如長江中下遊凌家灘玉龍紋與紅山文化玉豬龍有頗多相似,豬、蛇、鱷魚和諧共存的特徵也可與中原地區蚌塑龍紋互文;姜寨豬龍與趙寶溝文化豬龍也存在內在聯繫。由是觀之,仰韶時代龍的形象在東方和北方已形成相互交融的文化圈,或與當時巫師階層間的頻繁交流相關。在這一自然崇拜的文化動因下,龍的觀念與形象突破文化區際,形成了文化認同。

格制與權力:龍山時代與龍文化的融合

距今5000~4000年前的龍山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各地考古學文化爭奇鬥豔,古國、青銅、文字等文明因素不斷湧現,文明化進程大大加快,文化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劇烈。地緣化的魚紋、鳥紋等開始減少,南北各地自成一格的各地龍紋形態則開始趨同,統一表現為鱷魚與蛇紋的融合體。這一新的格制化龍紋形象,經過先民不斷匯融、取捨、創新和改造,體現出更為神靈化的特徵,更加接近神龍的形象。

◆北方地區的龍紋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禿尾河與洞川溝交匯處的梁峁之上,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300-1800年之間。城內出土大量石雕,其中皇城臺大臺基南護牆下層出土的8號石雕,長約120釐米,高約15釐米,左右用減地浮雕技法刻畫出兩個對稱的龍形紋圖案。雙龍相背,龍首向外,面部形象為倒尖額、梭形縱目、長條形鼻翼;龍身兩處曲折,從頭部先向上,至中部向下圓曲,再至尾部又向上圓曲,上飾有曲線紋。尾部豎直上翹,呈錐狀。

◆中原地區的龍紋

晉南龍山文化龍紋遺存以陶寺遺址為代表。陶寺文化是龍山時代發展水平最高的考古學文化,創造了規模宏大的城址、高等級的墓葬及豐富的禮器,如彩繪陶器、石磬、鼉鼓等;建築了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並初步掌握了銅器鍛造技術。此外,龍紋的逐步成熟化與格制化也是陶寺文化的重要特點。陶寺遺址龍山文化墓地出土的多件彩繪陶盤上,均描繪出同一形態的龍紋:龍首形如鱷魚,頭有角狀飾物,身軀細長似蛇,有魚鱗;長嘴利齒,張嘴吐芯,身體盤曲呈環狀。陶盤彩陶龍紋的形象,綜合了鱷魚、魚、蛇等三種動物的特徵,應為仰韶時代鱷龍、魚龍、蛇龍交互融通的產物。

河南龍山文化末期,龍紋遺存以新密新寨遺址為代表。新寨遺址出土陶器蓋殘片上的龍紋,以陰線刻出龍首紋樣,面額近圓角方形,蒜頭鼻,兩組平行線將長條形鼻梁分刻為三部分,梭形縱目,彎月眉,兩腮外似有鬢。其龍首特徵與石峁一致,體現出前後繼承關係。

◆南方地區的龍紋

龍山時期南方地區最發達的考古學文化遺存中均發現了龍紋,如長江中遊的石家河文化與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

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龍形圖案玉器、玉龍首,以及浙江海鹽龍潭港龍紋寬把陶杯中,匠人們通過塑繪蛇紋與鳥紋相間纏繞的模式,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龍紋。

湖北石家河文化天門石家河羅家柏嶺遺址出土有龍形玉環。龍身軀捲曲,首尾相接,圓弧頭,吻部突出,以穿代眼,軀體上有前後對稱的小爪。湖南澧縣孫家崗墓葬遺址出土了透雕龍形王佩。龍體盤曲,頭頂作高聳華麗的角狀裝飾,小圓眼,雙足盤曲於腹下。龍形明顯可見鱷魚的嘴和鼻眼特徵,身體環形如蛇。

綜上,龍山時代的龍紋已擺脫仰韶時代單一動物形象的特徵,以蛇與鱷為主體,吸收虎、魚等種動物的特徵,成為匯集多種形象的趨同神格化形象。此外,遺存性質提供的信息展示出這一時期龍紋應是權力和王者標誌,陶寺的龍紋盤、凌家灘玉鉞、龍形玉器都出自大型王墓之中。龍作為王權的象徵,早在中央集權王國形成之前的方國時期已經出現,龍形象的不斷成熟與格制化,造型日趨定型、完善,可視為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側影。

協和與融通:龍文化的統一與認同

夏商時期龍進一步成為國家形成的標誌。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盤踞於中原的夏后氏雄霸而起,開啟了全新的國家政權。夏人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族群,在文化基因上,不僅認為龍是自己的神祖,而且認為龍與自身族群的存亡聯繫緊密。《歸藏啟筮》云:「鯀(禹之父)死……化為黃龍。」《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珥兩龍,乘兩龍,名曰夏後開(啟)。開(啟)上三嬪於天。」夏人不僅尊龍、養龍,而且專設養龍的官職。

二里頭文化發現了大量的龍紋,可分為陶塑、雕刻、綠松石粘嵌三大類。2002年二里頭遺址宮殿區墓葬(編號02VM3)遺址發現了一件用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的龍形器,由龍頭和龍身二部分組成。龍頭為方形,臣形雙目;眼為圓餅形白玉,鼻以蒜頭形綠松石粘嵌,鼻梁和額面中脊用青、白相間的玉柱排列成縱長條形。龍頭之外又見用綠松石片表現的捲曲弧線。龍身捲曲,呈波狀起伏,象徵鱗紋的菱形綠松石片分布全身。就形體特徵而言,二里頭文化的龍紋繼承了龍山及新寨文化時代以鱷和蛇為主體的餘續,其文化來源應是新寨文化,而新寨文化龍紋又是承續陶寺文化龍紋並創新發展的產物。與龍山時代的龍紋相比,二里頭文化的龍紋更加抽象化、圖案化,且拼合了更豐富的動物特徵,如鱷魚、虎、魚等,已經是典型的成熟龍紋了。

繼夏代之後,商代人對龍的信仰抱有更大的熱忱,鑄形以象物,在祭祀坑及墓葬中埋藏數量驚人的青銅器。匠人們夜以繼日,鏗鏘捶打著件件祭器,以滿足商代人的宗教熱情。與前代相比,商代的物質與精神文明都有了長足發展。商代人的宗教虔誠與文化自信推動著藝術創作在形式和內容上形成突破與創新。這一時期的龍紋在繼承蛇龍、鱷龍等原始龍紋的基礎之上,又具有了鳥、象、鹿、馬等動物的特點,形象上更為怪異神秘、絢爛瑰麗。商代龍紋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時代鑄銅工藝的最高水平。它涵容化用「百物」特點,奠立了後世龍形象的基本特徵,體現了中華文明協和萬邦、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隨著華夏民族和中國概念的確立,龍的形象更趨成熟化與格套化,最終成為中國的象徵和代表。

綜上所述,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與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仰韶時代以單一動物為原形的龍紋;龍山時代以鱷魚、蛇紋為主體兼取一兩種動物特徵的龍紋;夏商時期以鱷、蛇為主體,兼容魚、虎、鹿、鳥等多種動物特徵的龍紋。龍紋從孕育到濫觴,經過仰韶和龍山時代的發展傳承,夏商時期的協和融通,最終風馳雷動、孕育成形,奠立起後世龍的基本格制。中華龍的形象,是擷取拼合多種動物交融的神物,其形成與演變過程正是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真實寫照:從仰韶時代以中原為主星,帶動周邊滿天星鬥;到龍山時代的逐漸融合,最終形成夏商時期多元一體的格局。經歷數千年的創造、演進、融合與涵育,龍最終升華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文化標誌、信仰載體和情感紐帶。

(作者:袁廣闊,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河南焦作府城遺址考古發掘資料整理與綜合研究」首席專家、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袁廣闊)

相關焦點

  • 龍圖騰: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認同與傳承
    地緣與風物:仰韶時代與龍文化起源中華龍文化歷史悠久,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中,距今7000~5500年的仰韶文化已開始出現原始的龍紋,如魚龍、蛇龍、豬龍、鱷龍等。這些早期龍形文化遺存的產生,與自然崇拜密切相關。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1、中華龍的天文學起源關於龍的起源問題,眾說紛紜——有豬龍說,馬龍說,蛇龍說,鱷龍說,魚龍說,更有諸種動局部肢體雜湊說——所有這些說法,我都讀到過,但給人的感覺,則總是那麼似是而非,那麼相互矛盾,那麼越說越糊塗。
  • 稻香村集團:匠心傳承老字號 融入發展新賽道
    將歷史的時鐘撥回到4000多年以前的商朝,就是中國糕點的起源時期,後隨著歷史的發展,糕點也從單一到民族元素融合,從民間走向宮廷,又從宮廷走向民間,種類不斷融合、翻新、增多。
  • 豬圖騰,龍的起源?
    近代以來學者們提出各種假說,根據龍的外形和它的某些能力,認為其原型主要是蛇、鱷等爬行動物,也有認為它是遠古的恐龍,甚至認為它的原型是閃電。但是,這些假說考古上都缺少完整閉合的證據鏈。比如,龍若由蛇逐漸演進而來,出土文物中應找得到由蛇圖形逐漸變成4條腿龍的完整證據鏈。反之,按初具龍形的出土文物演進線索上溯,能否找到龍的原型?
  • 古代豬圖騰是龍的起源嗎
    近代以來學者們提出各種假說,根據龍的外形和它的某些能力,認為其原型主要是蛇、鱷等爬行動物,也有認為它是遠古的恐龍,甚至認為它的原型是閃電。  但是,這些假說考古上都缺少完整閉合的證據鏈。比如,龍若由蛇逐漸演進而來,出土文物中應找得到由蛇圖形逐漸變成4條腿龍的完整證據鏈。反之,按初具龍形的出土文物演進線索上溯,能否找到龍的原型?
  • 研討|夏文化探討的方法與任務
    研討班遴選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吉林大學、西北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國內30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0名研究生、10名本科生、韓國崇實大學25名本科生,學員以考古學專業為主。研討班邀請了中國考古學會夏商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劉緒教授、日本中國考古學會會長宮本一夫教授等國內外研究夏文化的頂尖學者授課並研討。
  • 趣談《山海經》|即翼山—蝮蟲,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中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第十六篇《釋魚》中也曾記載道: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因此,蝮蟲很有可能就是後世文學中提到的虺的原型。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傳說中認為龍是由虺進化而成的,虺是化龍的幼年期。南朝時期著作《述異記》中寫道: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 中華醬起源助推茅酒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
    而在快消領域的起伏的中國醬香,更是如此。一方面是茅臺現象的資源集約式發展,渠道商囤積居奇的心態既是天性使然又是昭然若揭;另一方面是後起之秀群雄紛爭的戰國時代。是接棒,還是解綁?這看來是一種選擇,其實未嘗不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站在跨年的新舊交替之際,一款「出口轉內銷」的歐洲貴族階層稱之為「中華醬酒」的醬起源,卻以華麗轉身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
  • 遊戲趣史:西方魔幻RPG起源——龍與地下城
    隨著幾十年的發展,龍與地下城已經衍生出包括電子遊戲、小說、電影等諸多衍生品,其在西方魔幻文化的創作上可謂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DND的誕生:加裡·基蓋克斯與戴維·阿納森如果說《魔戒》孕育了西方魔幻文化,《龍與地下城》則扮演著將這種文化帶入電子遊戲的角色。
  • 年度書單︱歐陽曉莉:古代文明研究與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交織
    在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中,由於對象年代久遠且沒有傳承,諸多缺少物質載體的信息(譬如儀式和觀念)已不可復得,唯有藉助人類學理論方可構建一二。加之文本材料多為考古發掘所獲的出土文獻,因此研究者往往也關注考古學的進展。筆者所從事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研究(亞述學)尤其如此。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考古現場良渚文化玉琮  青浦福泉山1984年出土上世紀20年代,「古史辨派」將史料文獻中有關中國上古史的論斷推翻,此前對中國文明起源理所當然的認知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此後,以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西華陰村展開考古發掘為開端,重建上古史就一直是中國考古學界的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考古學之所以能夠在上世紀20年代迅速被中國學者所吸納,也是出於對這一問題的緊迫關切。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
    有人認為家雞起源於印度、泰國南部或者中國。甚至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家雞在這些地方都是獨立起源的,即人類在不同的地方、馴化了不同的紅原雞,所以有關家雞起源和馴化的探索依舊撲朔迷離。 新研究手段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希望。韓建林表示,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開始,DNA遺傳標記被應用於探討家養動物品種之間的親緣關係,可以通過測定DNA片段來分析動物品種、品系、生態型等問題。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總書記指出:「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 泡菜的起源刨根問底!究竟是中國還是韓國?
    此前韓國MBC電視臺在某個節目中報導:「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很有可能是高麗人」,隨後,韓國中央日報以及其他韓國媒體也紛紛轉載報導。近幾年,韓國不斷地對很多中國發祥的文化和中國歷史偉人宣稱其為「韓國起源」。從中秋節和中國的神話開始,直至熊貓和中國古代四大美人,韓國都宣稱發源於韓國。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有人認為家雞起源於印度、泰國南部或者中國。甚至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家雞在這些地方都是獨立起源的,即人類在不同的地方、馴化了不同的紅原雞,所以有關家雞起源和馴化的探索依舊撲朔迷離。 新研究手段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希望。韓建林表示,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開始,DNA遺傳標記被應用於探討家養動物品種之間的親緣關係,可以通過測定DNA片段來分析動物品種、品系、生態型等問題。
  • 探索社會保險之養老保險的起源和發展
    眾所周知,社會保險是社會的穩定器,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幾大險種,其中養老保險在社會保險中的地位可謂是棟梁支柱,尤其是現在社會老齡化日益嚴重,對於養老保險的探討和分析更顯得重要。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