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悶熱,家中換上涼蓆,一夜醒來,蟎蟲「發紅包」,身上就爬滿了小紅疙瘩!
夜跑經過大樹下,被隱翅蟲「偷襲」,臉上多了條狀的透明水泡,遠遠看上去像「刀疤」……
近日,梅雨季來襲,部分市民「黴」出皮膚病,溼疹、蟲咬皮炎、真菌感染等皮膚病患者增多,皮膚科日門診量最高達400人次。
醫生提醒:
要注意保持居室乾燥通風,勤換衣服;
不去草叢等地,注意防曬;
過敏性體質的人可遵醫囑服藥,
出現皮膚問題及時就醫,不要隨意用藥。
蟎蟲「發紅包」
在相城區元和衛生院皮膚科,前來就診的患者比平時多了20%~30%。在門外的等候區域,男女老少都有。
「最近患者確實多,一天少則300人,多則近400人。尤其到了周末,是皮膚科最忙碌的時候。」皮膚科導醫一邊忙碌,一邊告訴看蘇州記者。
皮膚科主任沈明康表示,每年六七月都是皮膚病的高發季,尤其進入梅雨季後,空氣流動性較差,再加上溼度比較高,更有利於黴菌、蟎蟲等微生物、以及蚊蟲的生長繁殖,極易誘發各類皮膚疾病。「可能一夜過來,臉上、身上就爬滿了小紅疙瘩,甚至是皰疹。」
家住黃橋的陳女士,一大早就來皮膚科找醫生,她說脖子老是癢,並且越抓越癢,越抓越紅,還出現了一個個丘疹、風團,來到皮膚科就診,經診斷為蟎蟲叮咬。
「果然是蟎蟲,前幾天悶熱,把家裡的蓆子鋪上,不知道是不是清洗不乾淨,席縫裡生了蟎蟲。」陳女士說,蟎蟲給她「發紅包」了。
記者了解到,夏天是蟎蟲的繁殖高峰期,蟎蟲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型害蟲,多隱身於涼蓆、地毯、沙發、被褥、坐墊、床墊和枕芯等處,很多人會把它的叮咬誤認為是蚊子包。
沈明康解釋說,兩者是有區別的,蚊子叮咬後一般數小時後包塊會消失,而蟎蟲叮咬後包塊不但不消失,還會越來越癢,甚至出現丘疹、風團。
「預防蟎蟲叮咬要注意個人衛生,床上用品經常清洗日曬,換季的衣服一定要晾曬。」 沈明康介紹,每年首次使用涼蓆前,要用熱開水反覆擦洗,再放到陽光下暴曬數小時,這樣能將肉眼不易見到的蟎蟲、細菌及蟲卵殺死。
梅雨季,隱翅蟲愛「偷襲」
20歲的陳希(化名)喜歡健身和夜跑,有一天跑完步回來突然發現自己臉上又癢又痛,臉上還有兩條條狀的透明水泡,遠遠看上去像「刀疤」,趕緊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隱翅蟲皮炎。
(隱翅蟲)
(被隱翅蟲咬後皮膚)
「在蘇州這是最近蟲媒類皮膚病中最常見的一類了。」沈醫生回憶說,就在不久前,還有一位中年男士脖頸上起了大面積的膿皰,也是因為隱翅蟲。
隱翅蟲並不咬人,但因其全身體液均有毒。從接診的患者看,傷口都是在暴露部位,如面部、頸部、四肢及軀幹,患處呈現條狀的水腫性紅斑,一般來說,通過及時治療,一周左右這種症狀就會消失。
醫生建議,如果「親密接觸」隱翅蟲,別害怕,吹走或彈走就好了,千萬不要用手去拍。被隱翅蟲爬過後第一時間應用鹼性肥皂水清洗,如果有症狀應及時就醫。
不久前,沈醫生接診一位來自四川的20多歲女性患者,大腿和臀部有皮炎就自行到藥店拿藥,沒想到越來越嚴重,以為是婦科病,看了好幾家醫院都沒能「根治」。最後找到醫生,經真菌測試診斷為體股癬。
「消字號的皮膚消炎藥含有一定量的激素反而會加重體股癬。」 沈明康回憶說,經過治療,困擾這位患者半年的皮膚病治好了,還特地送來了一面錦旗。
沈明康特別提醒,平時遇上不明原因的皮膚症狀,不要隨意塗抹膏藥或相信偏方,應綜合考慮自己和家人的體質、病史,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明確病因,對症治療。【看蘇州專稿 Loong/文、通訊員/顧玲】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