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紫砂壺名字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西施壺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其中西施位於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代名詞,其丰姿婀娜,貌美傾城,令人讚嘆。但在紫砂壺界,也有一壺稱之為「西施」。顧名思義,此壺應和西施一樣美,或者說這種壺的靈感來源於西施。西施壺是紫砂壺器眾多款式中最經典、最傳統、最受人喜愛的壺型之一。
石瓢壺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相比,雖同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後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仿古壺
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後人仿製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另說最早見於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於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秦權壺
秦權壺為什麼名字叫「秦權」呢?原因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度量衡,秤權以秦為準。更值得稱道的是古代「秦權壺」上所題刻的行楷銘文:「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文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和幽默,桃源賣茶,買家帶秤,帶的是一把秤砣形的紫砂壺,既買又賞,何等的瀟酒不羈!如此壺銘,不僅文辭高雅,而且既切壺又切茶,從而升華了這件秦權壺的魅力,確是一件難能可貴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