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超現實主義攝影師兼畫家朵拉·瑪爾(Dora Maar)與巴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傳奇相遇,由此啟發畢卡索以她為繆斯創作出一系列傳頌後世的肖像畫作,直到10年後兩人分手。作於1942年的《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朵拉·瑪爾)》無疑是畢卡索繪於二戰期間最傑出的朵拉肖像作品之一。這件傑作將於6月20日佳士得倫敦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上矚目登場。
此作自繪成後鮮有展出,畫中坐著的的朵拉集中呈現了畢卡索標誌性的扭曲元素、鮮豔生動的色彩以及動感十足的筆觸。這件作品繪於西班牙內戰和德國佔領巴黎的艱難時期,畢卡索以朵拉為題,令畫作成為宣洩情緒的工具,將恐懼和痛苦轉化成日益扭曲的人像形態。
巴布羅·畢卡索 (1881-1973) | 《扶手椅上的女人(朵拉·瑪爾)》 | 油彩 畫布 | 92 x 73 cm. | 1942年4月24日作於巴黎 | 估價待詢
朵拉·瑪爾原名亨裡埃塔·泰奧多拉·馬爾科維奇(Henriette Theodora Markovitch),1907年生於法國巴黎的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度過了大部分的童年時光。隨後,她與家人返回巴黎,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繪畫和攝影,直至其獨特的攝影角度引起了當時前衛藝術家們的注意。
此後,朵拉迅速成為巴黎知識分子(Parisian intelligentsia)的一員。到了1930年代初,她更與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建立起密切聯繫。她的特立獨行和個性敢言令她成為該藝術運動的領導人物。她先後為曼·雷(Man Ray)和布拉塞(Brassaï)拍攝肖像,並為多位活躍於巴黎的超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藝術家留下了珍貴的影像。
《扶手椅上的女人(朵拉·瑪爾)》此前曾和其他多件精選作品於香港春拍期間展出
朵拉和畢卡索的邂逅充滿了神秘色彩。一位作家曾經指出,畢卡索於1935年在巴黎著名的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與朵拉相遇。記者兼藝術評論家的J·P·克雷斯佩爾(J.P. Crespelle)曾寫道,朵拉當時正在「玩一個奇怪的遊戲,引起了畢卡索的注意:她不停地把尖頭小筆刀刺進指間的木桌中。偶有失手,繡於她黑色手套上的玫瑰便會染上一滴血跡。」兩人在咖啡館告別時,畢卡索請她把手套送給他作為兩人相遇的紀念信物;往後數年,他一直在家中珍藏這副手套。
如果說畢卡索的早期朵拉肖像畫作體現出他對她形象沉浸的欣賞,那麼他日後的作品則隨著兩人之間關係的變化,呈現出更多稜角。隨著歐洲局勢風雲變幻,畢卡索在油畫中注入強烈風格,運用全新層次來解構朵拉的形象。而這段時期的作品所呈現出的極端扭曲元素,恰恰反映了朵拉和畢卡索內心的掙扎。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朵拉·瑪爾)》作於1942年4月,當時畢卡索正住在被佔領的巴黎。一如畢卡索在這段時期所繪的多幅肖像,朵拉坐在椅子上,延續了《戴帽子的女人》(Femmes au chapeau)和《坐著的女人》(Femmes assises)系列的風格。在這幅作品中,畢卡索尤其刻意誇大其輪廓角度,畫中人的臉龐清晰分成兩面,其身軀則由相交的線條組成黑暗的背景令她成為焦點;朵拉仿佛嚴肅地凝視著觀者,觀者的目光亦情不自禁地落於她身上。
《扶手椅上的女人(朵拉·瑪爾)》曾在香港春拍期間展出
儘管畢卡索在戰亂衝突爆發期間曾獲美國和墨西哥的好友邀請離開暫避,他堅持選擇留守法國,居於大奧古斯丁路7號(7 rues des Grands-Augustins)的工作室內。納粹軍把畢卡索稱為「墮落」的藝術家,並密切關注他在巴黎的一舉一動。雖然他可以繼續創作,卻被禁止公開展示任何作品。秘密警察也在密切地監察他,並多次到訪畢卡索的工作室,追問其躲起來的那些朋友和前同事的下落。和其他當時留在巴黎的人一樣,畢卡索因被剝奪城市生活而大感沮喪。因此,他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每天瘋狂地繪畫。他後來解釋道:「當時無事可做,只能認真和專注地工作,為三餐奔跑,悄悄地探訪朋友,並期盼自由來臨。」那些年裡,朵拉成為他主要的伴侶和模特,她的鮮明形象反覆出現在他大量的肖像和油畫作品中。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朵拉·瑪爾)》曾是畢卡索的私人珍藏,直到他1973年離世。此作後來傳予傑奎琳‧畢卡索(Jacqueline Picasso),最終通過畢卡索的經銷商露易絲‧萊裡斯畫廊(Galerie Louise Leiris)出售。畫作在1986年的傑奎琳‧畢卡索收藏展中首度亮相,隨後便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
佳士得全球總裁彭肯南(Jussi Pylkkänen)表示:「無庸置疑,朵拉‧瑪爾是最為人所熟知的畢卡索靈感女神,在整個戰亂年代為他帶來靈感,並成為他的希望源泉和心靈寄託。《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朵拉·瑪爾)》是一幅精細迷人的肖像畫作,盡顯朵拉·瑪爾的美麗與高貴。我們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呈獻如此重要而罕見、鮮少展示的畢卡索重要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