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會給一個家庭帶來很多歡聲笑語,當寶爸寶媽們正沉浸在喜悅之時,有一天突然發現寶寶成了「小黃人」(俗稱「黃疸」,醫學上稱「高膽紅素血症」)。因為對此認識不多,忐忑不安的新手爸媽或選擇聽信長輩或選擇道聽途說,往往會選擇一些錯誤的藥物及做法。那麼,如何正確認識新生兒黃疸?
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由於新生兒時期膽紅素代謝特點或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的臨床現象,嚴重者可導致急性膽紅素腦病及核黃疸。
如何區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可以供家長們參考的是:生理性黃疸的特點為:
一般情況良好。
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5~7天消退,但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黃疸多於生後3~5天出現,5~7達高峰,7~9天消退,最長可延長至3~4周。
每日膽紅素升高到一定的數值。如果發現不符合一般情況,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這裡要提醒各位家長,具體如何區分應聽從醫生建議,如懷疑病理性原因及時就診就行了。
新生兒黃疸怎麼治療?
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病理性黃疸才需要治療幹預。目前對黃疸的一般治療方案是光療配合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病理性黃疸,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並住院治療,家長不用操心,只需要配合治療。其他經研究顯示有效的藥物(應針對不同的病理性原因使用)包括:
1. 益生菌
益生菌可通過參與膽汁代謝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促進膽紅素的轉化和排洩,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輔助治療可降低膽紅素濃度,縮短黃疸持續時間。有關指南推薦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和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製劑用於新生兒黃疸的治療。
推薦藥物服用注意事項:
切勿將本品置於高溫處;
溶解時水溫不宜超過40℃;
避免與抗生素合用。
2. 白蛋白
有研究顯示白蛋白可結合血漿中未結合的膽紅素,使之不能透過血腦屏障,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生,並能加快膽紅素轉運,降低血漿未結合膽紅素水平。
3. 丙種球蛋白
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兒使用丙種球蛋白可封閉網狀內皮系統的Fe受體,減少吞噬細胞對致敏紅細胞的破壞。
黃疸的治療存在哪些誤區?
前面已經提到,一般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幹預,不科學的治療非但無益,還可能會帶來害處。
誤區一:中成藥
市面上有不少宣稱有退黃作用的中成藥,其中大多含有致洩的成份。如很多新手爸媽會選擇的茵梔黃,其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在2016年8月31日就已經根據藥品不良反應評估結果,公告提醒嬰幼兒禁忌使用茵梔黃注射液。又有家長不禁要問了:「注射液禁用,口服液可以用嗎?」然而目前並沒有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其退黃的循證醫學證據也不足,考慮到茵梔黃的成份複雜、注射液引起諸多不良反應,對於嬰幼兒使用茵梔黃口服液我們應保持高度警惕。
針對很多長輩提倡的用草藥或中藥口服或者泡澡退黃,很多新手爸媽就認為應該安全了吧?其實不,中成藥成份複雜、大多民間流傳的方法並未經過安全性的驗證,不良反應不明確,而初生寶寶肝腎功能不成熟,皮膚、腸道黏膜嬌嫩,並不適合應用中藥口服或者外洗。
誤區二:喝葡萄糖水
「喝糖水退黃、喝水效果也不錯」是另一個被廣泛流傳的偏方。事實上,葡萄糖水對黃疸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佔據新生兒本來就不大的胃容量,從而造成吃奶減少、排便減少。所以,給無脫水存在的母乳患兒額外補充水分和葡萄糖,對於黃疸的消退毫無益處。
誤區三:苯巴比妥常規用
因苯巴比妥有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可引起新生兒嗜睡、反應差等不良反應,除醫生推薦,一般不推薦擅自使用。
誤區四:母乳性黃疸不可以餵母乳
不建議在沒有經過任何臨床分析的情況下就「一刀切」式地停母乳,如果高度懷疑是母乳性黃疸,這個時候如果同時膽紅素的數值沒有高到需要幹預的程度,那麼我們可以先進行觀察,不建議立即停母乳。
誤區五:曬太陽有效
光療有效,那肯定不少人會順理成章覺得曬太陽也會有效。考慮到曬太陽退黃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將新生兒的皮膚直接暴露於日光下存在曬傷的風險,長時間曬太陽也容易造成體溫過高,所以偶爾感受下陽光的溫暖還可以,但是想利用長時間曬太陽來退黃就不提倡了。
總之,大部分生理性黃疸會自然消退,一旦發現寶寶愈來愈黃,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體溫不穩、嗜睡、容易哭鬧等狀況,不要盲目相信土方法,要立即就醫。
1、專家編寫組.《新生兒黃疸規範化用藥指導專家建議》[J].2019年9月,16(27):105-110.
2、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2014年10月,52(10):745-748.
3、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兒科學組.《益生菌兒科臨床應用循證指南》[J].2017年2月,32(2):81-90
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作者,有關涉及廠家的品種僅供學習理解使用,不代表推薦立場!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惠東縣人民醫院 周秀紅
審稿:廣東省藥學會 惠東縣人民醫院 鄧樹強
以上為「嶺南藥學」原創文章,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來源和作者及審稿人。
點擊播放 GIF 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