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實踐中,古人發現了窗戶營造的規律,既能保證建築的穩固和使用性能,又能起到觀賞和借景的作用,本次推送就帶大家領略窗戶木裝修的發展。
門窗的權衡定尺
各類隔扇
格扇的基本形狀是用木料製成門框,木框內分為三部分,上為格心,這是用來採光與通風的主要部分,所以用木欞條組成格網,用紙與紡織品貼糊以避風雨。下為裙板,兩者之間為絛環板,因為絛環板接近人的視線,所以多在上面附有木雕裝飾。在一些宮殿、寺廟等大式建築上,往往在立柱之間全部安裝這類格扇門,但如果兩柱之間的下半段砌磚牆,牆上安格扇,則成為格扇窗,它只有格扇上部的格心與絛環板部分。
一般建築上用格扇門、窗的不多,它們多用板門和單扇或雙扇的木窗,窗的外形有長方、正方、圓形、多角形等等,窗上都有各種形式的木欞格,組成為豐富多彩的極富裝飾效果的門窗系列。
在殿堂等大式建築中,最常見的窗戶是支摘窗,因為支摘窗的裝修和花紋能夠配合建築整體的顏色和彩畫圖案。支窗是指可以支撐的窗,摘窗是指可以取下的窗,後來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窗一般用在次間和稍間,而明間留作大門之用。
一般來說,窗邊框約為柱徑的22%,進深為柱徑的13%。窗戶上的欞條有步步錦、龜背錦、盤腸等多種形式,可以靈活變換,適應不同風格的裝修。
最簡單的結構形式,可以是方格的、直條的、帶圖案式的,其中有盤長、梅花、冰紋、大桃子、圓圈、萬字、壽字等。花紋圖案做得多了,窗子木欞特別密集,會使室內光線不夠明亮。
菱花支摘窗
唐代和唐代以前常常用最簡單的直欞窗,到宋代、遼代也做直欞窗,但是帶圖案的裝紋窗逐漸地多起來了。宋朝廷頒行的《營造法式》是一部官定的有關建築設計與施工的專著,在這部著作裡專門列舉了各種門窗的式樣、做法並附有圖樣。
菱花做法圖解
同時,中國古代建築以梁柱木結構為主,牆一般不承重,所以廊柱內柱與柱之間一般安裝隔門或隔扇代替牆面,多為四扇,六扇或八扇,既通風、採光、裝飾,又與外界隔斷。這也給了窗戶很大的裝飾空間,在明清時期,多種多樣的窗戶裝飾也發展起來了。
宋代直菱窗
清代各式窗
紫禁城內幾座主要宮殿的格扇,其格心部分都是由菱花組成。這是由兩根或者三根木欞相交並在相交處附加花瓣而成為放射狀的菱花。形式等級上有「雙交四碗」、「三交六碗」、斜方格、正方格、長條形等等,這樣的處理,既體現了封建禮制等級分明的特點,又在視覺上保持了整體的統一性。
另外,一座殿堂立面上的格扇門窗不是一扇兩扇而且充滿了柱間,左右相連一大片,在多數情況下,每一扇格扇上的裝飾花紋都是相同或者近似的。為取得視覺上的統一與製作方便,裝飾中所採用的動植物或器物形象多被簡化與程式化了。
但是在有些門窗裝飾裡,也有相當寫實的形象與內容,例如,在格扇的絛環板和一些單座木窗的下段。這些部分一是最接近人的視點,二是不需要有採光與通氣功能,所以在這些並不很大的木板上,可以用完整的雕刻或繪畫進行裝飾,比如雕刻完整的故事情節等。
在現代建築中,門窗的色彩,由於保護木材的需要,在木門窗外表多上油漆,多數為上下前後油同一顏色,或者只在表面塗透明清漆,露出木材本色,但宮殿、寺廟等大型殿堂的門窗仍採用多色彩的油漆和彩畫作為裝飾手段。
修復前的門窗
在傳統工藝中,門窗窗框的構件需要鋪設地仗,以使木構件更加穩固,這種地仗用了哪幾層的什麼工藝,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修復後的門窗
清暉園的窗戶
經過多種多樣裝飾的門窗,有的己經逐漸減弱甚至喪失了原來的實際功能,房屋立柱之間成排的格扇門、格扇窗的格心部分為了增強裝飾效果也不顧採光和通風的功能而充滿了密集的各種各樣的花飾,牆上的窗格也越來越密,甚至有的做成前後兩層的花紋。有的在普通窗的外面又加了一層滿面裝飾的木窗,形同掛在窗上的花罩。這樣的門窗己經成為陳列在屋簷下供人觀賞的工藝品了。